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在发病后期形成菌瘿,菌瘿破裂后散发大量黑粉。丝黑穗病又称乌米或黑疸,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雌穗、雄穗),受害果穗完全呈黑粉,仅剩下丝状纤维组织,故名“丝黑穗”。玉米丝黑穗病已成为影响玉米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20%~40%,严重时个别地块甚至达到60%以上。因此,研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减轻病害发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承德市玉米田常见病害,据市植保站2004年田间调查,防治田发病率1-3%,未防治田一般地块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10-25%,严重地块达65%。因此,抓好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是确保玉米产量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3.
王明春 《农技服务》2001,(12):22-22
<正> 玉米丝黑穗病是春玉米的重大病害,发生较为普遍。近年来,由于鲜糯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大,连作增多,贵阳近郊的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达5%~10%,严重地块高达70%~80%。由于该病破坏整个果穗,其发病率即为产量损失率,所以危害极重。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是北方春玉米常发生的病害,尤其冀北丰宁地处燕山深处,海拔梯度、温差变化大,无霜期差异大,尤其中北部地区玉米丝黑穗病时常发生,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常年发生率3-5%左右,严重年份个别地块发病率可达60%,造成不同程度减产,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依据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规律,结合丰宁实际提出今后防控对策,以减轻玉米丝黑穗病危害损失,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黑穗病病菌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柬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在本县频发,虽然农业专家随后对本地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控制,但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本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地区农民连续多年对玉米进行了连作,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丝黑穗病病菌危害果穗和雄穗,形成菌瘿。菌瘿内充满病原菌的冬孢子,并残留丝状维管柬残余物,故名"丝黑穗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在本县频发,虽然农业专家随后对本地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控制,但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本地农民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地区农民连续多年对玉米进行了连作,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4,(3):56-58
[目的]验证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方法]本试验"按GB/T 17980.106-2004农药田间试验准则(二),第106部分:杀菌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进行。[结果]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86.6%、94.8%。此药剂还能够提高玉米出苗率4.1%~11.3%、促进根系发育,提高产量。[结论]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用于玉米种子播前拌种包衣,适宜剂量为300 mL(制剂用量)/100 kg种子,上一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的地块或玉米种子高感丝黑穗病的品种可提高用量,为400 mL(制剂用量)/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9.
正常见的玉米病害有丝黑穗病、黑粉病、大小斑病、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等,本文重点介绍这五种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和发病规律,并提出具体的综合防治措施。1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1.1症状识别: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主要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雌花,一旦发病,通常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此病在铁岭县发生普遍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栽培区玉米丝黑穗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在50%以上,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一、表现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飞散,黑粉间夹着有,丝状的玉米维管束残余,还有得病果穗失去原形,严重畸形,成"刺猬头"状。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播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60~70%以上.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有所忽略,而且春季少雨干旱,导致此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一般地块发病率达10%左右,个别地块高达50~60%,给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丝黑穗病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通常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由此导致的损失是非常大的。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在北方地区,近年来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那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品种的更新,玉米病虫害得到一定的遏制,但玉米病虫害防治仍是玉米稳产高产的重中之重。玉米主要病害有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等。1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1.1.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症状明显,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最终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技术的 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在局部地区发生相当严重2007年,我们在博兴县店子镇张侯村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减产近70%,对玉米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现将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一、症状病株果穗有的不吐花丝,形状短胖,基部较粗,顶端较尖,苞叶完整,但果穗内部充满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后期苞叶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多沾结成块,不易  相似文献   

17.
正玉米的病虫害种类是十分复杂的,各地区的病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病虫的不同带来的危害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玉米病害防治措施1.玉米丝黑穗病。黑龙江省是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区,一般年份主栽品种发病率在2-5%,重发生年份在5-10%,个别地区抗病性差的品种可达50-70%。由于它主要为害的是果穗及花,所以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全株颗粒无收,是令种植户特别头疼的一种病。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玉米乌米,属于典型土壤传播系统侵染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表现症状。一旦发病减产严重,甚至颗粒无收。玉米丝黑穗病是北安地区重要的玉米病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连作玉米的增多,玉米丝黑穗病害不断蔓延、加重。平均发病率12.5%~23.5%,严重地块35%~5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给部分农户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为此,对该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冷凉地区春播玉米的主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它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平均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70%-80%,严重影响玉米生产,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危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病害有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和病毒病。主要虫害有玉米螟、粘虫、蚜虫等。在玉米生产中,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如玉米螟在普通年份使产量下降10%,严重的年份,使产量下降30%。一、玉米病害(一)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或"灰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十分严重。1、症状: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在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