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藏东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世贤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86-89,311
水土流失是制约藏东山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山高寒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不仅能够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丰富水土流失科学研究。以野外调查藏东地区典型小流域的主要水土流失特征入手,结合遥感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特征,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5种治理模式:草地冲沟侵蚀区治理模式,水蚀和冻融交错侵蚀区治理模式,坡耕地面状侵蚀区治理模式,沟道侵蚀区治理模式,林—灌—耕地交错区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锦凌水库上游小流域特点,借鉴其它水库水源保护经验,对锦凌水库上游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为目标,以植被恢复和水源保护为主线,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建设清洁型小流域,保护锦凌水库水源。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力侵蚀的调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有无植被及淤地坝的黄土高原小流域重力侵蚀机理进行探索,揭示了主要工程措施(淤地坝)和生物措施(植被)对重力侵蚀的调控机制。通过对比分析无治理措施和实施淤地坝及生态恢复治理措施条件下,小流域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屈服区分布,揭示了淤地坝和植被措施减缓重力侵蚀的作用。结果表明:植被可使梁峁顶处位移减9.8%,沟坡中下部位移减小11%,淤地坝只能使坝址处位移减少10%;植被可使塑性区体积减少46%,淤地坝可使塑性区体积减少11%。淤地坝增加了流域的凹形边坡,而根系加固作用改善了坡面浅层土体应力,二者均有效降低了坡面土体的应力集中,减少了塑性屈服区体积,但均未改变小流域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屈服模式。小流域小尺度范围内,淤地坝减蚀作用强于植被,而大尺度范围内,植被减蚀效果优于淤地坝。研究成果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湿地是地球表层最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在湿地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战略对策和措施,将湿地保护及景观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对接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将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使小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以连云港市临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地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复盛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复盛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治理前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状况。总结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出发点,植树种草增加植被,生物和工程相结合治沟治河,建设基本农田,修筑道路发展交通,制订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制度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成绩。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之后,产生的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典型。其中,庭院水保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农户居住的庭院为中心,山、水、田、林、路、井、渠(沟)、气、园、塘等综合配套的一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探讨了庭院水保内涵、发展历程及成效等,总结了庭院水保建设要点,认为大力推广庭院水保,对带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分平衡基础上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配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山西西南部黄土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问题进行探讨。在遵循以小流域为设计对象单元,针对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因害设防,层层设防的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从林地和流域的水分平衡出发,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应采取合理的配置模式、促进天然植被恢复与人工造林促进植被恢复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防护林体系应基于小流域的水分生态环境合理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合理配置应遵循不同立地可承载生物量的极限值,适度造林,作到林水平衡,达到合理的植物配置模式和稳定林分结构,形成良性的水文生态环境,保证水土保持功能持续稳定。研究地区试验流域在森林覆盖率达到34%时,分布合理,侵蚀沟在封育状况好时,均可达到产流量小于允许侵蚀量。疏林地、林草间作林地、带状绿篱、未破坏的天然灌木和天然草地,稀疏林地就能够使产沙量小于允许值,并且林地具有较好的水分状况。  相似文献   

9.
李新建 《水土保持研究》1994,1(2):120-121,38
山东省莱芜市通天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经过6年的连续治理,已建立了较完整的防护林体系和农林生态系统,建起了以果品、生姜为主的农业增产体系.形成了自山顶至谷底全面配置以林果基地建设、梯田改造为主体,以沟道拦蓄、道路贯通为纽带,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配套的综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明析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和砾质白云岩石漠区综合治理工程中植被恢复模式的治理效果,采用科研示范和工程治理相融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黔中不同白云岩组石漠化小流域分析了相应研究区及不同林草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变化。结果表明:(1)普定研究区属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凯里研究区属砾质白云岩石漠区,2016年2个研究区农林地景观基质相似度较高,普定研究区石漠化趋势性较强。(2)2016—2020年,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林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耕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普定研究区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显著。(3)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增加量、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和石漠化等级面积降低率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生态修复模式和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呈普定研究区>凯里研究区的变化趋势。综上,具有相似景观背景的石漠化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呈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的趋势,石漠化治理效果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灰质白云岩石漠区治理效果比砾质白云岩石漠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解决小流域粮食问题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文贵 《水土保持通报》1999,19(1):52-55,60
俄脚河小流域,因长期掠夺性开发利用,使植被屡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粮食单产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根据小流域的特点,通过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和控制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粮食生产的外部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提高地力,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推广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的高产、稳产,为喀斯特地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与格局,以期精准制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式与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84%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呈不断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下降的小流域占15%,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的小流域仅有1%;(2)植被覆盖小于40%(低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小且相对稳定(3%~7%),说明大规模人工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局面已扭转,但耕地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3)植被覆盖位于40%~80%(过渡带)的小流域占比一直最高(超过83%),应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方式,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结构的优化配置;(4)植被覆盖大于80%(高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从20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4%,可见具有自我修复植被覆盖条件的小流域显著增加,实施自然恢复(如封禁)是高阈...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是我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发展生产的基本单元。结合英国赠款参与式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探讨了参与式流域工作方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进一步摸索出一条优化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推动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管理,使小流域治理管理的模式更加优化,为今后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为类似项目的规划实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建德市实际分析评价了该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家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成效探析余志训(湖北省秭归县水土保持办公室,443600)秭归县王家桥小流域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中,针对本区域的环境特性,结合流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优化配置防治措施,探索出了“山上林地封顶、山腰田林相间、山下水系配套”的与...  相似文献   

16.
得卡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利部样板小流域——得卡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调查,总结了该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治理内容和措施配置形式,并对治理模式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发性治理和观光型治理是山地小流域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水土保持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了“九结合的综合配置模式”和受到当地群众拥护的治理政策,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兴国县坚持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能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的水保技术路线。到目前为止,有5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达到国家一级验收标准。其中塘背、方太等5条小流域由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大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采用公式S森=P×S1/W,计算出最佳涵养水源能力林草覆盖率,确定景观水土保持林林草配置面积及比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小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配置进行优化调控,确定黑土区植被涵养水源适宜覆盖率为21.55%,樟子松与落叶松混交林、白皮柳纯林、落叶松纯林、樟子松与杨树混交林、草地5种植被类型的最优配置比例为33.91%、21.89%、22.76%、14.34%、7.10%。通过以上水土保持林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东大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摘牛沟为例,论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林草配置的主导思想。在总体布局时应考虑多种制约因子,根据不同树、草种的生态适应性,筛选出不同立地条件的适宜树、草种及配置方式。并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林草配置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