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仙大褐斑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 Berk.Sacc.]在感病球茎和病残叶上越夏;以菌丝体在播种后当年发病的叶片上越冬。初侵染发生于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以后随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再次侵染以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病菌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传播,田间可见明显发病中心。气温、降雨量、栽培品种,种植密度及耕作制度与发病有关。4、5月雨量多,气温偏离,连作地、种植密度大均发病较重,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3.5小时,防效达47.7%,生长期连续喷施75%百菌清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有一定的防治率果。  相似文献   

2.
萱草炭疽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其发病率为85%~95%,病情指数为28~43。病原菌系Colletotrichum liliacearum Ferr。病菌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初次侵染,初侵染的潜育期为10~14d。病害发生期4~11月,其中5月下旬至6月及8月下旬至9月为发病盛期。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其次侵染花茎。被害部初呈褪绿色条斑,后转变成枯黄色,发病严重时,导致全叶或花茎枯死。病害流行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发病的最适气温为24℃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湿度大,雨日长的年份发病重。受害程度与品种有关,大花萱草、重瓣萱草易感病,而普通萱草较为抗病。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室内药剂抑菌试验结果表明:50%大福丹、50%三福美、75%百菌清、50%代森锰锌及20%三环唑各1000倍液对该病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枸杞炭疽病的初侵染来源是树上和落地的病残果,越冬菌态是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和病果上的分生孢子。枸杞炭疽病病原菌主要是以雨水传播,而气流只有在雨水将粘在一起的分生孢子溅击开后,才有较强的传播作用。试验说明,枸杞炭疽病病菌在15~35℃内孢子均可萌发,但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3~30℃,相对湿度为75.6~100%,最适湿度为100%,在水滴中萌发最好。因此湿度、降雨早晚和多少,是影响该病菌田间消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其发病流行规律进行综合防治是对该病防治有效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云南主要辣木种植区的病害种类及其分布、为害,开展辣木果腐病防治试验,为辣木果腐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6—2017年在云南省景洪、元谋、元江、江城、龙陵、芒市和富宁等7个辣木主要种植地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辣木病害调查。选用70%代森锰锌330倍液、50%多菌灵750倍液、1∶1的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混配液(简称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为供试药剂,按常规喷雾进行施药处理,测试上述药剂对辣木果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云南辣木主要种植区常见病害有果腐病、枝条回枯病、嫩梢萎焉病、炭疽病、白粉病和根茎基腐病等,其中果腐病发生最为普遍,所调查的每个地区均有发生,最严重的是芒市,果腐病发病率高达72%。果腐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辣木果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校正防效大小依次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30倍液(69.79%)70%代森锰锌∶50%多菌灵(68.01%)50%多菌灵750倍液(57.43%)。【结论】研究确定了云南辣木种植区辣木主要病害6种,筛选出防治果腐病的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5.
我省苹果生长季高温多雨,苹果炭疽病危害十分严重,常年损失产量20~40%。病害流行年份,小国光、鸡冠、红绞等易感病品种损失高达90%以上,采收时的好果,贮藏期仍陆续发病可达50%左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1980~1984年与淮阴市清江果园和徐州市果园协作,对病菌侵染与发病关系,病害周年发病动态和药剂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侵染规律 (一)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金瓜贮藏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湿腐病。炭疽病菌和湿腐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炭疽菌为20~30℃,湿腐菌为25~35℃,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炭疽菌为52℃,湿腐菌为53℃。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炭疽菌分别为7~8和5~6,湿腐菌分别为8~10和4左右。以10%的寄主汁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化学药剂以多菌灵1000倍和噻菌灵1000倍对炭疽菌菌丝抑菌作用明显,施保功1000倍对湿腐菌菌丝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苹果腐烂病是苹果的主要病害之一,经过近几年的观察实验现总结出以下防治措施:一、彻底铲除果园内及其周边的侵染菌源铲除侵染菌源是保护树体不被病菌侵染的最有效措施。在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是腐烂病菌唯一侵染来源。腐烂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主要随雨水传播,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50米,彻底铲除苹果园内及其周边的腐烂病斑,防止病菌产孢,可有效的控制腐烂病菌的侵染。  相似文献   

8.
草莓褐色轮斑病是辽宁省草莓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经鉴定,其病原菌为草莓褐色轮斑病菌(PhomopsisobscuranceElletEV.)。笔者系统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0℃。全暗和全光照处理下的菌落生长情况好于12h光暗交替。病菌对碳源葡萄糖的利用率最高;对氮源甘氨酸的利用率最高。供试的6种药剂中,以20%叶病速康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兰花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花炭疽病菌在病叶组织内越冬,4月上、中旬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能再次侵染。病害发生期为4~11月,其中4~8月为老叶发病期,7~11月为新叶发病期。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和雨日有关。病害流行的最适气温为25℃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雨量大、雨日长发病严重。病害程度与品种有关,春兰、寒兰、和秋兰均发病严重;台兰发病较轻。在病害发生期使用1%波尔多液及75%百菌清、50%稻瘟酞、25%培福朗、50%代森锰锌等1000倍液,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效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0.
1.大豆病害防治 1.1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由东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发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后变褐色,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上和病叶里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是发病盛期,多雨年份常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开展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70%代森锰锌或代森锌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600倍液或80%大生-M45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进行喷雾.上述药剂应注意交替使用,以减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经1984~1986年对温州市小蔓长春花病害研究证明,主要病害是由Colletotrichum dematium(Pers.ex Fr.)Grove.引起的炭疽病。该病菌能侵染叶、茎蔓和嫩梢,尤其嫩梢最易受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5.4—6.7。光照能促进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的形成,但抑制孢子萌发。人工接种能侵染苹果和梨。经筛选对炭疽病有效的药剂有炭疽福美和百菌清。  相似文献   

12.
西瓜枯萎病是土壤病菌侵染根部而导致的一种病害,侵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在生产过程中多半是地上部茎叶症状表现后,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不但增加农药用量,增加劳动用工量,且防治效果不明显。所以,对该病的防治,要根据病菌萌发传播侵染的规律,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山核桃干腐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核桃干腐病Macrophoma caryae是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的一种新病害。研究发现,该病每年3月下旬始发,至11月下旬以菌丝体在病组织越冬。为了有效控制该病的蔓延,选择14种药剂对它们开展单稀释倍数抑菌试验,并将抑菌效果好的3种药剂进行8种梯度稀释倍数试验。再按筛选出的最佳防治药剂及其稀释倍数进行实地防治试验,获得最佳防治药荆和方法。结果表明:当4—5月山核桃干腐病的病原菌孢子发生盛期,在病株上喷洒体积分数为80%402抗菌剂乳油1:100~1:2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100~1:2500倍液和95%硫酸铜晶体1:100~1:500倍液的可选配比溶液时,均能有效控制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孢子的蔓延:而在8—9月该病病原菌入侵山核桃木质部时,在刮除病斑或在病斑上深划线后,再用80%乙蒜素乳油、80%402抗菌剂和95%硫酸铜晶体中的任何一种杀菌剂的1:100~1:500倍溶液进行喷雾防治,15d后均可见明显的防治效果。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果实套袋和药剂防治试验对苹果煤污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苹果煤污病的发病规律,始发于5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达到盛期,到9月中、下旬后,该病活动基本停止。在药剂防治试验中效果较好的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0倍液和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其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87.5%,85.7%和84.5%。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我国黑龙江省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人工林中发生了一种新传染性枯梢病,分布普遍,为害严重,该病是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Desm.)Kickx]引起的。通过调查和接种试验证明该菌还能侵染红松[P.koraiensis Sieb.et Zucc.]、长白赤松[P.sylvestris var.sylvestrif?rmis(Takenouchi)Cheng et C.D.chu]、黑皮油松[P.tabulaeformis var.muk-densis Uyeki]、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通过伤口侵入寄主,潜育期8—14天,繁殖期24—27天。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病菌从前一年的病树上飞散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淋洗、飞溅和风传播。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马铃薯萄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散光和常温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害在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6.
雨季是果树病害发生的高峰期。因此,加强雨季病害的防治,是果树栽培管理的关键环节。苹果轮纹病苹果轮纹病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枝干病瘤中越冬。遇雨散发孢子,7~8月达到高峰。雨季主要采取药剂防治。一般采用4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  相似文献   

17.
兰花圆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作者1989~1990年对兰花圆斑病的研究结果。该病菌初步鉴定为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Ito.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病菌主要侵染叶片,病斑呈圆形、半圆形,边缘黑褐色,中间淡褐色。发病严重时造成全叶枯死。病害发生期4~11月。病菌在黄豆粉蔗搪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适宜pH值为4~8,最适为6,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6℃左右,最高为32℃,适宜温度为20~25℃,糖分可促进孢子萌发。接种试验表明,不论有伤或无伤接种,均能致病。室内抑菌测定结果:75%百菌清WP,50%代森锰锌WP,50%稻瘟酞WP,50%克菌丹WP各1000倍,均可100%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也可100%抑制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萱草炭疽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其发病率为85%~95%,病情指数为28~43。病原菌系Colletotrichum liliacearum Ferr。病菌在患病组织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初次侵染,初侵染的潜育期为10~14d。病害发生期4~11月,其中5月下旬至6月及8月下旬至9月为发病盛期。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其次侵染花茎。被害部初呈褪绿色条斑,后转变成枯黄色,发病严重时,导致全叶或花茎枯死。病害流行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发病的最适气温为24℃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湿度大,雨日长的年份发病重。受害程度与品种有关,大花萱草、重瓣萱草易感病,而普通萱草较为抗病。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室内药剂抑菌试验结果表明:50%大福丹、50%三福美、75%百菌清、50%代森锰锌及20%三环唑各1000倍液对该病菌的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1.对疮痂病菌(Cladosporium carpophilum)的生物学特性作了研究。其结果:(1)分生孢子荫发的最适温度为25℃;(2)分生孢子在黑暗中萌发率最高,其次是在黑光中;(3)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4)分生孢子只能在水滴中萌发;(5)分生孢子萌发与营养条件有关。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为52%,在葡萄糖液中为90%。在2%梅煎中汁中孢子萌发后芽管迅速发展成菌丝;(6)分生孢子寿命在25℃干燥的条件下为15天。 2.田间药剂防治以50%多菌灵700倍液最好,对感病品种的果实防效可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杨梅癌肿病是由细菌(Pseudomonas syringnc pv.myricae)侵害引起。通过1983~1986年的试验研究表明,病菌主要潜伏在枝干的病瘤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6月下旬,于病瘤表面溢出菌脓,经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潜育期30~35天。经室内药效测定结果,以80%抗菌剂402乳油1000 ppm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400 ppm。果园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已感病的树,采取切除病瘤后用80%抗菌剂402乳油50~100倍液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刷伤口,均有良好的治序效果。在抽春梢前,剪除长有瘤的小谈后喷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具有保护校干、防止病害扩展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