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5个品种,以喷雾和田水接种法,研究了稻细条病严重度对稻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病情指数同稻株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品种最大产量损失率平均为40.32%;通过对品种汕优63不同病级的单株测产统计分析,得出SA=4.2646-0.0129xA的直线回归方程,可作为对病害在汕优63上造成的损失进行估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证明:稻细条病菌可以在湖北自然越冬,但越冬菌量较低,以致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荧光抗体染色,以及接种等技术,难以查获田间越冬病残所带活菌。  相似文献   

3.
以稻细条菌R29免疫大耳白兔获取的抗血清,同湖北的以及广西福建和湖南的共11个菌株进行琼胶双扩散反应,结果是同其中9株菌产生清晰吻合的沉淀线,说明这9株为同一血清型,但同广西的RI和福建的R17不产生沉淀线,说明这两株为不同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在5个品种上,对针刺接种比较了从洪湖,枣阳和蒲析病分离的稻细条病菌株R27、R28和R29的致病力,表明三地菌株无明显致病力差异,与湖南菌株R26一样,都具备较强毒力。  相似文献   

5.
三年共鉴定湖北省主栽的和参入省区试的早、中、晚稻品种或组合的抗性合计133份,早稻58份,全表现抗病;中稻39份,抗病的10份,占25.6%,其中CNA4127、CNA4206、IRAT177和IR26为高抗,可作抗源,稀播稻、中育糯、协优413、3588、粳籼89和90136为中抗可供应区选用。  相似文献   

6.
比较免疫荧光技术和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稻细条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前者为10^3cfu/ml,后者为10^4cfu/ml。通过与5属9种常见病原细菌和11株来自不同地区的稻细条病菌的反应,二者均未发生交叉反应,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对18份不同带菌材料的检测结果:IFT法检出符合率的66.67%,ELISA法检出符合率为33.33%,相比而言,在定性检测方面IFT是比ELISA操作更简便,更灵敏的快速检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952个田间菌株进行测定及筛选离体突变体,获得了耐稻瘟灵(IPT)的稻瘟菌株.耐药菌株的 IPT 毒力公式 y=a+b logc中 a=4.5046-1.0460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17.79μg/ml;敏感菌株 a=5.7778-1.1363b,平均抑制中浓度为5.71μg/ml。15μg/ml IPT 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57.26%,据此可鉴别菌株对 IPT 的耐药性。经普查测定,稻瘟病菌抗 IPT 菌株主要分布在南方双季稻区。1988年以广西平南县耐药性菌株频率最高达8.33%,而单季稻区未见耐 IPT 菌株。不同年份耐 IPT 菌株在田间无明显增长。室内耐 IPT 扇形变异频率在0.663%—1.43%之间。  相似文献   

8.
 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单基因品种以及福建主栽和后备水稻品种分析了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变化及其与水稻品种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明确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仍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其中ZB15和ZB13为优势小种。通过系谱分析发现,福建主栽水稻品种与鉴别品种珍龙13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而影响毒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必要改进鉴别品种与标样采集技术,以更好地反映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及其分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水稻遗传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将来自2000年云南省石屏县水稻品种净栽和混栽田块的62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为7群15个小种。其中,来自净栽黄壳糯田块的10个菌株被鉴定为4个种群,来自净栽汕优63田块的28个菌株鉴定为3个种群,来自汕优63/黄壳糯混栽田块的24个菌株鉴定为6个种群。本实验结果表明,混栽田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比净栽田块丰富,证明了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田间施放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稻水象甲成虫怀卵期,田间用绿僵菌(10^14孢子/hm^2)喷雾防治,13天后对成虫的防治效果达92.5%。经防治后的幼虫和次代成虫平均虫口分别为2.12和0.30头/从,而对照分别为8.40和4.17头/丛,差异均达极显著(t〉0.01)。对虫口密度高发地块,若采取菌剂和化学膛药配合使用,效果则更佳。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1个稻梨孢菌株与4个稻以外寄主梨孢菌株在混合接种和间隔接种条件下,在水稻植株上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弱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交互作用较强,非致病菌与强致病菌间较弱。弱致病菌可明显降低强致病菌的致病性,非致病菌对强致病菌的作用,多数组合表现为减轻病害,但有少数组合表现为促进发病。弱致病菌先接种;2天后接种强致病菌,比两者混合接种具有更强烈的互作效应,病斑数减少达35.7%-38.1%。先接种菌的孢子浓度对后接种菌的致病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条件下,对9个无垂直抗性基因粳稻品种×8个日本标准稻瘟菌株组合测定了侵染几率(IP)、病斑型比例(PB)、病斑扩展速率(LR)和产孢能力(SPC)组分,并据此确定了品种与小种的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SPC的互作项外,其它组分及类型,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品种和小种主效应所占方差更大,从而证实了品种的抗性类型为水平抗性。某些品种在IP、PB及LR组分上反映了小种的专化作用,但因为不同品种在各组分上的抗性反应不同,因此,品种水平抗性的稳定性不能由组分的小种专化作用确定,而须由各组分组成的适合度的小种专化性确定。对品种X小种的适合度进行了互作的多重比较,未发现专化性互作,说明供试品种的水平抗性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固始等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井冈霉素的抗药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用PDA培养基检测河南省主要产稻区固始县等地不同用药水平的稻纹枯病菌不同菌群对井冈霉素敏感性的差异,并进一步证实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稻瘟菌激发子CSBI专化性及相关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套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为材料 ,接种稻瘟菌 ( Magnaporthe grisea)细胞壁来源的糖蛋白激发子 CSBI,其诱导植保素的积累在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远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 ;研究同时表明 ,CSBI可专化性诱导完全非亲和性互作和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的过敏性坏死反应 ;表明该激发子具有小种 -品种专化性。经热、胰蛋白酶和过碘酸钠处理后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CSBI的活性位点为糖基部分。经 p H稳定性检测 ,CSBI在酸性及相对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而在强碱性条件下 ,激发子活性下降较多 ,甚至完全丧失。对 CSBI诱导活性的有效浓度测定表明 ,激发子诱导水稻叶片酶活性升高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0 .0 7~ 0 .70 nmol/L。  相似文献   

16.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菌RS68、RS105对李氏禾没有致病性,但另一个弱毒菌株RS05能在李氏禾上引起水浸状半透明条斑症状。李氏禾条斑、"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能在李氏禾上形成条斑症状,在水稻上形成短条斑症状。供试菌株的血清学反应、全细胞蛋白质电泳图谱也表明:RS05、"稻细菌性短条斑"病菌以及李氏禾条斑病菌是同一种病菌,与两个真正的水稻细条斑病菌(RS68、RS105)不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以"三系"配套为基础的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基础单一化是否会导致稻瘟菌产生细胞质专化致病小种的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本研究以随机扩增多态型DNA技术为手段,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的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以及中国南方杂交稻主栽区的稻瘟菌不同生理小种同对野败型专化致病菌株90-2的遗传相似性进行分析,探查寄主及病原菌两方面的遗传基础,并在此上研究分析产生细胞质专化小种的寄主、环境条件及病原菌变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稻瘟菌激发子CSB I专化性及相关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一套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为材料,接种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细胞壁来源的糖蛋白激发子CSB I,其诱导植保素的积累在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远高于亲和性互作水稻;研究同时表明,CSB I可专化性诱导完全非亲和性互作和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水稻的过敏性坏死反应;表明该激发子具有小种-品种专化性。经热、胰蛋白酶和过碘酸钠处理后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CSB I的活性位点为糖基部分。经pH稳定性检测,CSB I在酸性及相对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而在强碱性条件下,激发子活性下降较多,甚至完全丧失。对CSB I诱导活性的有效浓度测定表明,激发子诱导水稻叶片酶活性升高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07~0.70 nmol/L。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小区不同菌核量的按种试验,明确了早杂协优49对纹枯病菌核量的敏感区是20~40万粒/亩,即菌核量在20万粒/亩以下发病轻,达到或超过40万粒/亩发病重;常规品种泸红早1号的敏感区是10~20万粒/亩,即菌核量在10万粒/亩以下发病轻。同时明确,协优49由于本田分蘖数较少、叶片直立,而表现为相对抗病,并建立了早杂协优49分蘖盛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病丛率与病株率、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93个单病斑中分离的227个单孢菌株样品的分析,研究了来自同一定殖系统(同一病斑)中稻瘟病菌不同单孢菌株(同源菌株)的遗传变异。在致病性分析的样品中,仅有5个病斑分离的10个单孢菌株在所有鉴别品种上表现同源菌株有完全相同的致病反应,并且有完全相同的DNA指纹图谱带型;另有13个病斑上分离的32个单孢菌株的同源菌株不仅属于不同的生理小种,而且在1~3个单基因品种上也有不同的致病反应。用rep—PCR指纹图谱和致病型分析67个病斑的157个单孢样品中的同源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DNA指纹图谱;13个病斑中分离的27个单孢样品中同源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的指纹图谱;8个病斑分离的27个单孢菌株样品中同一来源样品中部分样品有相同的指纹图谱带型,部分样品却有不同的指纹图谱。同源菌株之间有完全相同致病性其指纹图谱亦相同或有很小的差异;通常,致病性差异很大的同源菌株其指纹图谱差异也很大。作者认为来自同一定殖系统中的不同单孢菌株存在的遗传变异与病菌的异核现象或自然状态下不同遗传背景菌株同时侵染造成同一病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