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2.
石斛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RAPD技术对10种石斛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从100条10bp的RAPD引物中筛选获得17条多态性引物,对石斛属的10个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200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1.8个多态性条带。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356~0.676。根据RAPD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将石斛属的10个种区分开来,划分为4类。结果表明:RAPD标记技术较好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石斛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和中棉所育成陆地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别选取河北省历年育成的 1 9个陆地棉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到 90年代中期选育的品种中的 1 6个陆地棉品种 ,利用 RAPD分子标记研究各自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41个带型清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引物用于 RAPD分析 ,河北省育成的 1 9个品种得到 6 6个多态性位点 ,而中棉所育成的 1 6个品种扩增到 6 4个多态性位点。分析采用 Jaccard' s相似系数 ,使用 NTSYS- pc1 .80数据分析软件 ,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聚类。成对相似系数比较表明 ,中棉所在 2 0世纪 70年代末到 90年代中期育成的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河北省育成的品种。河北省育成的 1 9个品种的遗传基础很狭窄 ,斯字棉和岱字棉是河北省棉花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种质 ,其中的 1 5个品种在聚类图上可以被分为两类 ,分别属于岱字棉和斯字棉系统。中棉所育成的 1 6个品种在聚类图上可被划分为三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流式细胞仪作为高效的检测工具,在植物学研究的多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生态所通过大量的植物流式细胞术实验,针对检测植物核DNA含量和倍性水平,总结出一套详细通用的实验方法。同时着重阐述了各个实验环节的关键点。分析因碎片过多而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今后检测各种植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流式细胞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标记对彩色棉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新彩棉1号、2号和71份彩色棉材料为基础,利用RAPD标记对彩棉品种之间分子标记遗传差异进行研究。从2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能在73份彩棉材料间扩增出稳定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73份彩棉材料的欧氏遗传距离在1.00~4.79之间。按类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这些彩色棉材料可分为7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与品种自身的系谱有关,大多数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  相似文献   

7.
小豆遗传差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水平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7对小豆SSR标记和31对绿豆SSR标记,用5份日本材料作对照,对249份中国小豆种质进行遗传差异、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30个等位变异,SSR位点等位变异数在2~17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024~0.898,平均为0.574。15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其中中国云南最高,河北、天津最低。聚类分析将254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在一定程度上和地理生态环境相关。LD分析显示和其他作物相比,小豆LD衰减距离较短,最大衰减距离为5.8 cM (R2>0.1),基因组LD平均衰减距离小于1 cM (R2>0.1,P<0.001)。  相似文献   

8.
饥饿与再投喂对褶皱臂尾轮虫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下就饥饿与再投喂对褶皱臂尾轮虫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试验过程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饥饿条件下,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在最初的1~2d下降最为明显,此后保持在一定水平;类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总体下降不大。饥饿条件下带卵率<0.09时,轮虫消化酶活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恢复投喂1d后,褶皱臂尾轮虫带卵率从0增加到0.21,类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恢复正常水平,而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高于正常水平;活体观察显示褶皱臂尾轮虫胃和胃腺在再投喂1d内恢复正常结构。投喂条件下,这几种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与与带卵率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江、浙地区栽培大麦遗传资源的RAPD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探讨了我国部分栽培大麦品种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200个随机引物中,有30个引物扩增出的产物具有多态性,30个引物共扩增出223条谱带,其中130条谱带具有多态性,每个引物可扩增出2~9条多态性谱带,平均4.19条。67个大麦品种平均表型多样性值0.369,裸麦的表型多样性高于皮麦的表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遗传多样性的估计可以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本试验的目的是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形态性状和系谱记录来研究Croatian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来自两个育种中心的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同时将RAPD标记与形态性状和系谱数据比较,评价了该标记在估计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方面的适用性。用来自Cavetian两个育种中心的14个小麦品种和育种品系进行了研究。筛选出36个引物来作RAPD分析,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类代表无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回归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河北省麦蚜主发生区田间系统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组建了麦蚜发生程度4级判别式.应用该式可提前2个月预测穗期蚜量.经对保定、正定的历史数据回判.准确率达100%.对麦蚜种群数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百茎蚜量随时间变化呈“S”型.可用Lgistic曲线方程表述.本研究结果为麦蚜综合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的咸阳市适度人口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申山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239-243
一个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首先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其次计算了咸阳市1999-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实际利用的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咸阳市1999-2006年的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在1999-2001年之间,咸阳市实际人口从467.12万一直增加到477.32万;咸阳市生态适度人口从188.86万一直增加到195.40万。在2002-2006年之间,咸阳市实际人口从481.66万一直增加到499.69万;咸阳市生态适度人口从177.43万一直下降到138.04万。总之,咸阳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咸阳市具有相对较大的人地矛盾,生态赤字较大,目前的人口规模是非常不合理的。最后提出咸阳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棉花–小麦条带种植对棉花苗蚜发生及为害的影响,对棉花苗期的蚜虫种群数量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小麦条带种植模式可减轻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苗期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70.4%和84.8%,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常规种植降低67.4%和81.3%;棉花条带中,边行对棉蚜的控制作用显著优于中间行,边行有翅蚜和无翅蚜数量分别比中间行减少了43.7%和54.3%,有蚜株率和卷叶株率分别较中间行降低了52.4%和84.6%。  相似文献   

14.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取食不同棉花品种后棉蚜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对棉蚜羧酸酯酶活性影响较大,并且能影响棉蚜羧酸酯酶对底物的活性。棉蚜取食高抗品种后,总的羧酸酯酶活力提高,并且酶活力与单宁的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787)。这种相关性表明棉花中的单宁的含量可能是影响棉蚜外源解毒酶活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同时棉蚜羧酯酯酶的活性也是衡量棉花抗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解毒酶的影响作用,利用饲喂法和2-十三烷酮熏蒸法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取食含0.1% 2-十三烷酮饲料的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取食含0.01%槲皮素的饲料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最大,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用2-十三烷酮熏蒸处理24 h,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与对照比差异显著。以α-NA和β-NA为底物测定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在处理48 h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45和2.53倍,与对照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饲喂法处理2-十三烷酮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槲皮素对棉蚜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亚致死剂量2-十三烷酮熏蒸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小麦不同品种的间作、混作,以期用其本身物种的多样性控制麦蚜发生数量。实验通过将5个小麦品种在田间间作和混作组合,以单作小麦品种为对照,在小麦关键期和麦蚜盛发期调查麦蚜发生数量,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虫性,用麦蚜发生量比较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各单作品种的感虫程度为高感:石7816>95-108>兰天13,感虫:兰天6>兰天1;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所有间、混作组合麦蚜发生量至少显著低于其中一种单作品种(P<0.05);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出现了防治效应负增长外,所有间、混作组合均对麦蚜有防治效果,间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变化范围为-24.67%~44.33%,混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变化范围为1.67%~61.33%,防治效应最好的组合均是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防治效应分别为44.33%和61.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作、混作大部分对麦蚜的发生量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3414”施肥试验研究分析氮磷钾对小麦溶剂保持力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三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出四种SRC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除水SRC外,其他三种溶剂保持力回归分析均具有(可靠)拟合性。通过对三种单因素在同条件下的方差分析,氮对水SRC影响不大,对其他三种SRC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磷钾对四种SRC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了三种肥料因素中氮对小麦SRC的影响较大,其他两种因素对SRC影响不明显。说明SRC受施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充分利用新近合成的优质、抗逆甜玉米群体,同时加速育种进程。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2个自育超甜玉米骨干系作测验种,与63个穗行的75个单株杂交,配制组合150个,通过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株系的食用品质及抗性等的鉴定评价,对群体配合力及遗传潜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75个被测株中,36个株系的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为正,而通过对其产量相关性状、商品性及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也发现,其GCA表现较好的株系比例接近或超过50%。结合株系自身表现,筛选获得9个苗头株系;同时根据杂交组合鉴定结果,获得8个苗头组合。综合群体内株系的配合力及群体自身表现,初步认为该群体优良基因频率较高,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非生物胁迫对棉花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影响棉花的次生代谢,而次生代谢可能影响棉株上的害虫发生。为明确非生物胁迫与次生代谢及棉蚜种群消长三者间的关系,以不同浓度氯化钠(NaCl)和聚乙醇(PEG)溶液分别处理棉苗,测定了棉叶组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棉蚜在被处理棉苗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发现,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棉苗的棉酚含量分别比不含NaCl的对照提高20%和53.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7%和46%。盐胁迫显著延长棉蚜的发育历期并降低繁殖率,100和200 mmol·L~(-1) NaCl处理的棉蚜若蚜期分别比对照延长6.4%和9.9%,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2.6%和52.3%。干旱胁迫也影响棉花叶片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质量分数2.5%和5%的PEG处理棉株的棉酚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9.7%和61.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4.2%和47.1%,生长在PEG处理棉株上的棉蚜的若蚜期分别延长7.4%和16.5%,单雌产蚜量分别减少26.8%和55.8%。叶片内棉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棉蚜若蚜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棉蚜的产蚜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推断,盐碱、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增强了棉苗的次生代谢,导致棉酚和可溶性糖等次生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抑制了棉蚜种群的消长。  相似文献   

20.
氮对水培生菜营养液元素动态变化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素是生菜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影响生菜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动态监测水培生菜生长及营养液矿质元素变化过程,为水培生菜合理有效的营养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深水培方法,在5个氮素浓度9,8,6,4,3 mmol/L条件下对生菜产量、品质及营养液元素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试验观测,分析了氮对水培生菜生长、矿质元素利用效率及动态吸收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处理生菜的干物质积累量随时间差异越来越显著,在氮素水平为6 mmol/L时生菜可获得最大产量;硝酸盐含量随氮水平的增高先增高后稍有降低,氮素浓度为8 mmol/L时最高;Vc和可溶性蛋白不断增高,在氮素浓度为9 mmol/L时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先增高后减小,氮素浓度为6 mmol/L时含量最高;不同氮素浓度显著地影响了生菜对氮的吸收,高浓度氮素水平有利于生菜对氮、磷的吸收,较低氮素水平则有利于生菜对钾、钙、镁的吸收。生菜对氮、磷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定植后的20~30 d,平均吸收量分别占到全生育期的64.81%和61.88%,对钾的吸收在定植后30~40 d较多,平均吸收量占到全生育期的44.46%,生菜对钙、镁的吸收在定植后都较均匀。生菜对磷、钾、钙、镁的利用效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对氮的利用效率线性减小。当氮素水平为8 mmol/L时,生菜全生育期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最大,为582.31 mg/株,此时生菜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较高的磷、钾、钙、镁利用效率,但是氮的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