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第四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于1985年11月3—9日在委内瑞拉的马腊凯召开,共32个国家、211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委内瑞拉本国的代表130名,其他国家的代表81名。  相似文献   

2.
《土壤》2015,(6)
<正>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韩晓增研究员等4人于2015年9月18日至25日赴德国哥廷根参加了第五届国际土壤有机质论坛会议,现将会议概况介绍如下:第五届国际土壤有机质论坛会议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大会由著名的土壤学专家Yakov Kuzyakov教授主持,并担任大会主席。共有来自52个国家的近500余位专家和科研工作者参加。参会代表分别通过大会特约报告、学术报告和墙报的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其中特邀大会报告9场,分组会议30场,会议的主要时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壤代表团参加了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1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代表团于1978年6月13日出国,7月27日回到北京。  相似文献   

4.
第13届国际水保大会在澳大利亚召开。会议主题是“为人类社会保护水土-共享解决办法”。大会除了学术交流外,还举办了“国际水土保持2004年年会”、“世界水土保持协会论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专题会议。大会共收集论文415篇,所有论文分为20个专题。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大会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水土保持工作在继续重视“水土流失模型与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土地保护、土壤健康、土地免耕、机耕道控制性耕作以及水质量、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其反思:我国应根据本国的条件和发展特点选择水土保持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学术活动,持续跟踪国际水保动态;加强人才培养,扩大中国水土保持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倡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快水保监测预报模型和评价体系研究,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第九次国际土壤分类工作会议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其国 《土壤》1987,19(6):330-334
1987年7月20日至8月1日,我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九次国际土壤分类工作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土壤及植物营养学会及美国农部土壤保持局等单位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6.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5,32(1):1-13
本文介绍了第15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概况及土壤学跨世纪的发展趋势,并对土壤学跨世纪所面临的任务作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大气污染国际会议第四届大气污染国际会议于1996年8月28~30日在法国图卢兹(Tonlonse)举行。会议由Wessep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组织筹备。会议的任务是召集工业、研究机构、政府和学术界的科学工作者,研究有关大气污染的监测、模拟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土壤通报》2021,52(1):8-15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代表,在中国科协和学会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及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会理事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过去四年间,中国土壤学会坚持以促进学科发展和为我国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为宗旨,围绕学会的中心任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人才举荐、编辑出版和科学普及等活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正>各位代表: 五年来,我会在中国科协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各专业(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部门和兄弟单位,以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我受理事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汇报,请予审议。  相似文献   

10.
臧双 《土壤通报》2000,31(1):4-7
各位代表:为了开好这次大会,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和兄弟单位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了大力支持,不少学会还编印了论文集参加交流,使我们这次大会的学术交流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非常活跃,我们的代表在百忙中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参加盛会,在此我代表理事会向你们再次表示衷...  相似文献   

11.
《土壤学报》1988,25(3):308-313
中国土壤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1987年学术年会于1987年11月6—12日在江西省南昌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土壤学会(台湾暂缺)的代表及列席代表共504人参加会议。提交大会的论文共481篇,大会印发了“论文摘要集”11,000册。会议以“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肥力”为主题开展了各项学术活动,总结土壤科学近几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交流了经验,讨论了当前和今后土壤科学的发展,共议土壤科学如何进一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会议除了进行大会报告之外,还按各学科分组进行报告和讨论。现将各学科的学术活动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土壤修复-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   总被引:24,自引:1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永明  滕应  过园 《土壤》2005,37(3):230-235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土壤修复研究与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土壤修复是一门新兴的土壤科学分支学科,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土壤修复学科的研究任务和战略定位,并针对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近期土壤修复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与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李永昌 《土壤学报》1984,21(3):333-340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于1983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西安举行。出席会议总人数为504人,提交大会的论文和摘要共700多篇。大会印发了题为《中国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的论文集三册。会议检阅1979年以来我国土壤学界所进行的大量工作,交流了经验,共议如何进一步发展土壤科学,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除进行大会学术报告外,会议还按八个学科或专题组分别宣读论文和开展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SOIL CLASSIFICATION IN THE SOIL SURVEY OF ENGLAND AND WAL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classification as a basis for soil mapp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a system for future use is described. The things classified are soil profiles, and classes are defined by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be observed or measured in the field, or inferred within limits from field examination by comparison with analysed samples. Profile classes are defined at four categorical levels by progressive division, and are termed major groups, groups, subgroups, and soil series respectively. Classes in the three higher categories are defined partly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il material and partly by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articular diagnostic horizons, or evidence of recent alluvial origin, within specified depths. Soil series are distinguished by other characteristics, chiefly lithologic, not differentiating in higher categories. Most of the soil groups, regarded as the principal category above the soil series, are closely paralleled in other European systems, in the U.S.D.A. system (7th Approximation with subsequent amendments), or in both. Compared with the system used hitherto, the main innovations are the use of specific soil properties to define classes at all categorical levels, and the separation at group level of classes based primarily on inherite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The soil-profile classification provides a uniform basis for identifying soil map units, considered as classes of delineated soil bodies. When a map unit is identified by the name of a profile class, it is implied that most of the soil in each delineation conforms to that class, and that unconforming inclusions belong to one or more closely related classes or occupy an insignificant proportionate area. Map units identified by land attributes not differentiating in the profile classification are termed phases.  相似文献   

17.
Typical rates of soil survey (area, length of boundary and number of observations per day or hour) are presented for routine surveys on 1:25,000 and 1:10,560 base maps by the Soil Surveys of Scotland, and of England and Wales, in five areas. The distance a soil surveyor walks between observations sites each day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Area surveyed x No. of observation sites).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与创新现代土壤科学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赵其国 《土壤学报》2003,40(3):321-327
本文针对国际土壤学发展趋向 ,在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土壤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对我国现代土壤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核心、重要内容、根本任务、重要动力及战略目标进行了论述 ,最后提出了现代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13C标记技术在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过去研究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周转通常采用14C标记技术 ,但由于人们对其放射性的关注 ,进入 80年代以来研究者趋于使用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技术。虽然13C标记技术相对来说还较年轻 ,但从已有有限的研究资料来看其优越性已经显示出来。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自然丰度分异较大的天然材料作为标记材料 ,既可以省去标记的时间和费用 ,又可以做到真正的原位研究 ;二是利用13C和15N加富标记技术 ,结合核磁共振测定 ,不仅可以研究有机物分解的动态变化 ,还可以追踪有机物在周转过程中C、N组分化学结构的变化 ,能为揭示土壤养分循环和腐殖质形成机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根据已收集到的部分资料 ,对13C标记技术在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13C加富标记技术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产物的去向以及标记秸杆在土壤中的分解等方面的应用及其注意点 ,旨在能为国内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十分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A farmer (or other users of land) achieves greatest net return by using each soil for the crop and management which gives maximum return. A soil map indicat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oils requiring different management for optimum returns. The benefits from a soil survey increase with the ‘purity’ of the soil units as mapped. The cost of soil survey increases sharply with the ‘purity’ to be achiev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he stage beyond which the costs of yet more detailed soil survey are unlikely to exceed the benefits to be expected from mapping units of greater ‘purity’. This paper reports a simple algorithm for calculating the probable benefits from further soil survey to produce a map of higher ‘purity’ than so far achie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