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保护地设施作为人为控制的环境,它的生态环境相对封闭,与田间自然环境相比有明显差别,所以保护地蔬菜蚜虫虫害的发生因素也是有其特殊性的。另外,蚜虫作为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并且会传播多种植物病毒,所以,在保护地防治中要依靠各种手段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采用大、中、小棚、地膜设施栽培和一年多熟种植,实现全年鲜食青玉米均衡上市,以满足消费需要。为保证鲜食青玉米高产优质,我们对一年多熟栽培方式的青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大草蛉对不同蚜虫猎物的适应性,于2011-2012年,采用室内饲喂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桃粉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牛蒡长管蚜[Uroleucon gobonis (Matsumura)]对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桃粉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存死亡率最低、发育历期最短、蛹质量较高,成虫寿命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最高;以绣线菊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死亡率较低,成虫寿命较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也较高,但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蛹质量最低;以牛蒡长管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发育历期较短,蛹质量最高,但幼虫死亡率最高,成虫寿命最短,单雌平均产卵量最低;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草蛉最喜欢在桃粉蚜危害的桃树嫩梢上产卵。综合评价,3种蚜虫中,桃粉蚜最适合大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6.
丽草蛉对不同寄主植物和猎物的趋性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丽草蛉对徂徕山常见寄主植物及寄主植物和蚜虫复合体的选择趋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赤松、板栗、麻栎、栾树和荆条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产生引诱丽草蛉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当赤松等这些寄主植物受到蚜虫危害后,释放出引诱丽草蛉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丽草蛉对松树与松蚜、板栗与板栗大蚜、麻栎与栎大蚜、栾树和栾多态毛蚜和荆条与棉蚜混合体的选择率分别为50.0%、60.0%、58.3%、61.7%和68.3%。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15,(17)
为了利用天敌防治农、林、果、蔬害虫,对大草蛉的生活史和人工繁殖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在上海市松江区1年发生3~4代,人工饲料配方表明,配方6(蚕蛹粉30 g、蜂蜜35 g、蔗糖5 g、草鱼肉25 g、水5 m L)、配方7(雄蜜蜂幼虫和蛹粉55 g、胆固醇5 g、蜂蜜40 g)与配方10(蚜虫100头)的处理最好。其中配方6:成虫产卵率83.3%、平均产卵量667.7粒、幼虫结茧率60.2%~77.8%、成虫羽化率37.8%~93.5%。配方7:成虫产卵率60.4%~98.2%、平均产卵量97.5~482.3粒、幼虫结茧率50.1%~92.3%、成虫羽化率32.3%~83.1%。配方蚜虫:成虫产卵率51.0%~100.0%、平均产卵量203.0~1 321.0粒、幼虫结茧率32.0%~100.0%、成虫羽化率98.5%。 相似文献
8.
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卵、若虫及伪蛹的搜寻、控害潜能,观察分析其捕食行为。【方法】在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供大草蛉高龄幼虫取食,统计大草蛉3龄幼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的净取食和取食比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观察大草蛉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的若干独立行为事件,系统描述其行为事件内容,分析研究各行为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占总捕食过程的比例。【结果】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若虫及伪蛹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同时拟合Holling II及III型方程。在室内条件下,大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瞬间攻击率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增大,且处理时间为若虫>伪蛹>卵,最佳寻找密度为若虫最低。对搜寻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大草蛉幼虫对烟粉虱的搜寻效应随烟粉虱虫龄的增加而升高。大草蛉取食卵及若虫时,其行走及搜索行为所占比例相当,而取食伪蛹时搜索行为所占比例最高而取食其次。同时,在捕食过程中,各行为事件的发生比例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草蛉高龄幼虫在低密度下对烟粉虱卵、若虫及成虫的捕食能力随密度增长且不受密度制约,其捕食行为事件的发生频次及持续时间在取食不同类型猎物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了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功能反应及2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研究表明,1-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二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模型E=QP^-m模拟,得出E=0.3146P^-0.7294,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鉴别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成虫搜索捕食行为转换的激发因子,测定地域集中型搜索时间(GUT),用下述五种不同刺激处理:a)和蚜虫接触;b)咬住蚜虫但不让它取食;C)吃下一头蚜虫;d)和琼脂块接触;e)摄食沾有蚜虫体液的伪食饵;f)不给予食饵刺激;在装置内停留一分钟。结果发现,和食饵接触而不让它取食即可激发搜索行为转换。同时发现GUT随不同刺激程度而变化(d≠a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中华草蛉幼虫对玉米螟卵的功能反应及2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研究表明,1~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Ⅱ型。二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模型E=QP~(-m)模拟,得出E=0.3146P~(-0.7294),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华草蛉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田间常见天敌中华草蛉1、2、3龄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为新疆马铃薯甲虫天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室内饲养观察方法,分别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中华草蛉1~3龄幼虫对马铃薯甲虫卵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856 11、2.858 0和33.679 2,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7 71、.149 9和1.338 4,处置时间分别为0.205 90、.077 8和0.029 7,随着龄期的增大其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增强,而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寻找效应均相应地降低;HollingⅢ型新模型得出:中华草蛉1~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2.643 2、6.429 5和12.331 0,当利用其防治马铃薯甲虫时最佳益害比分别为1:3、1:6和1:12,研究结果可作为田间防治的参考。【结论】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中华草蛉是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很有效的天敌之一,其幼虫在新疆对马铃薯甲虫进行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济宁地区豆田蚜虫消长规律与防治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宁地区豆田蚜虫消长规律与防治适期的研究林存銮,寻振山,李令堂,张会孔,张广信,王延鹏(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72131)近年来,济宁地区豆田蚜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蚜虫发生盛期一般豆田单株蚜量为800头左右,个别植株达3000头以上,为科学、有效地... 相似文献
19.
应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研究袁荣才,于明,文贵柱(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室,海龙1350O7)异色飘虫Harmoia(Leis)axyridis的幼虫1~4龄日食蚜量分别为32,85,169和203头,各龄平均120头,成虫160头[1],高于其它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