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垄距对温室番茄生理生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筛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最佳的垄距提供参考。【方法】以"普罗旺斯"番茄为材料,设置4个垄距处理,分别为1.1 (对照CK),1.3,1.5和2.0 m,对应垄宽+沟宽分别为80 cm+30 cm,80 cm+50 cm,80 cm+70 cm,80 cm+120 cm。测定并比较不同栽培垄距处理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生理、产量、品质及温室主要生态因子指标,筛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垄距。【结果】随栽培垄距的增大,番茄地上部生长指标、根系生长指标、光合效率、产量和品质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番茄冠层气温、温室地温和CO_2浓度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垄距1.5 m(即垄宽+沟宽为80 cm+70 cm)处理番茄生长势和产量、品质均最佳,产量为90 119.92 kg/hm~2,较对照(CK)提高16.87%;糖酸比为7.25,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6.47 g/kg,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分别为365.97和3.39 mg/kg,较对照(CK)分别提高54.91%,25.18%,28.12%和7.10%。【结论】适当加宽栽培垄距可提高番茄产量,改善果实品质,1.5 m(垄宽+沟宽80 cm+70 cm)为温室番茄最适宜的栽培垄距。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密度栽培和常规栽培对大棚冬春番茄生育、产量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栽培可以促进番茄提早成熟,缩短生育期,提高番茄产量,增收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 一提“深水、密植”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栽培方法。其实,超深水密植栽培是逆反现在水稻高产栽培的一些习惯认识,标新立异,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新的栽培技术体系,它能克服现行栽培技术难以克服的障碍型冷害,确保连年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大豆大宽垄窄行密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番茄是惠农区主要脱水蔬菜品种之一。宽垄稀植栽培技术克服了常规栽培模式的缺陷,可以使番茄植株生长空间变大,蕃茄产量和品质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章介绍了宽垄稀植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其对惠农区蔬菜产业的影响,指出该技术在惠农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垄向和株行距配置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日光温室果菜适宜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本试验以番茄为试材,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垄向和株行距配置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主区为垄向,设置NS(南北垄向)和EW(东西垄向)两水平;副区为株行距,在666.7m2栽植密度约2400株的前提下,设T40(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  相似文献   

7.
不同垄向栽培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绥农22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垄向栽培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英期和鼓粒期,东北西南垄向、东南西北垄向和东西垄向的大豆叶面积系数、干物重以及株高、株粒重、株粒数、株英教、经济系数等产量构成因子均低于南北垄向处理;东北西南垄向和东南西北垄向较南北垄向分别减产13.4%和...  相似文献   

8.
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对大豆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平均产量为2 875.5 kg/hm2,较常规栽培增产454.5 kg/hm2,增产率达18.8%,增效344.4元/hm2。  相似文献   

9.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大豆45cm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大豆45cm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平均产量2 875.5kg/hm2,较65cm常规垄栽培增产454.5kg/hm2,增收344.4元/hm2。  相似文献   

11.
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进行了旱地胡麻全膜微垄栽培条件下最佳种植垄宽研究。结果表明,带幅110 cm,每带起2个底宽20 cm、高10 cm和1个底宽40 cm、高10 cm的集雨垄面,在3个集雨垄面之间形成3个底宽10 cm的种植带,用宽120 cm的地膜覆盖,种植带两侧穴播胡麻时胡麻主要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达2 863.6 kg/hm~2,较露地穴播增产1 886.3 kg/hm~2,增产率193.01%。  相似文献   

12.
13.
加工番茄"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是加工番茄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中的防病健身栽培技术。采用这种栽培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早衰,特别是减少日灼(日烧)和果腐疫霉病发生,降低劳动强度、增加产量、提高果实商品率。根据各地区的生产条件及习惯,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推广"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03-2004年在张掖市进行的春小麦垄作试验结果表明,垄作栽培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各处理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垄边均高于垄中;以75 cm垄宽处理产量最高,为7 000.0 kg/hm2.在0~120 cm土层灌三水后不同垄宽处理土壤水分均垂直分布在0~60 cm土层中,同一层次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60 cm垄宽高于75、90 cm垄宽.在0~60 cm土层中,90 cm垄宽处理土壤含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发生侧渗,且不同垄宽处理在灌水后垄沟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垄面.  相似文献   

15.
以适宜牡丹江地区种植的3个玉米品种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为试验材料,采用垄距65 cm、垄上种植双行、2比空,结合基肥增施氮肥增效剂(沸石)的栽培方式,研究不同玉米在超密植(比常规密度高1/3)条件下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小垄超密植栽培条件下,龙单37、鑫鑫1号、龙育4的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8.5%、39.6%和14.2%,造成龙单37和龙育4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密植条件下,其百粒重降低,空秆率和倒伏率增加。在牡丹江地区可选择鑫鑫1号,采用小垄密植方式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残留地膜对番茄生育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残留地膜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设置不同残留时试验,结果表明:残留量在360kg/hm^2以下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叶数,植株干重和产量均无影响;残留理720kg/hm^2和1440kg/hm^2,两处理分别较对照减产18.1%和18.8%。  相似文献   

17.
甘薯栽培适宜垄宽,垄高和垄形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由于马铃薯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具备标准化程度较高、种植地块墒情较高以及作物产量大、质量高等特点,在规模化农业大力发展的今天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一种植技术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新理念,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动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进程,本试验以大型粉果番茄品种‘圣罗兰3681’为试材,在保持666.7m2栽植2 400株左右的密度前提下,设置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4种处理,研究不同垄畦类型对早春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惯用的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栽培相比,高畦双行和高畦单行栽培能够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生长,提早采收期,并提高果实产量。高畦双行番茄产量分别较平畦双行、小高垄双行增加11.4%和7.8%,更适合设施内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20.
SRSC垄宽和垄高对日光温室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宽度(基质或土壤体积)和高度的SRSC垄对甜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优的SRSC栽培垄参数。以甜椒为试验材料,并以土壤栽培垄为对照(CK),分别设置10cm(W10)、35cm(W35)和40cm(W40/H15)不同宽度及0cm(H0)、10cm(H10)和15cm(W40/H15)不同高度的SRSC栽培垄,测定采收时甜椒的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宽度的SRSC垄中,CK与W35和W40/H15的甜椒的各项生长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而W10的甜椒的株高、茎粗和地上干鲜质量低于其他处理,生长最差,但其产量高于CK;W40/H15的甜椒产量最高,比CK高34.2%;不同高度的SRSC栽培垄中,H10甜椒的株高、茎粗及地上干鲜质量显著低于CK,生长最差,而H0和W40/H15甜椒的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干鲜质量没有显著差异,且二者的甜椒生长优于H10。H0的产量最低,而W40/H15的产量最高,比H0高60.4%,同时比CK高34.2%。综上,W40/H15对甜椒生长的影响相对较优,并且对其产量的提升效果最好,即SRSC垄宽为40cm,垄高为15cm时,生产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