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多肉植物大苍角殿当年生幼嫩枝条为外植体,探索了不同激素配比对大苍角殿初代丛生芽诱导、丛生芽继代培养、芽苗生根的影响,旨在建立其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大苍角殿初代丛生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2 mg/L+3%蔗糖+0.7%琼脂;丛生芽继代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 mg/L+NAA 0.1 mg/L+3%蔗糖+0.7%琼脂;最适芽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IAA 0.2 mg/L+3%蔗糖+0.7%琼脂,在该培养基中培养30 d生根率可达86.7%;移栽基质采用火山岩∶赤玉土∶绿沸石∶泥炭体积比为1∶1∶1∶2的基质,该基质下移栽成活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2.
设计正交试验分析植物生长性状、培养基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蔗糖量四因素对诱导沼泽小叶桦试管丛生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性状、蔗糖浓度对平均根长有极显著影响,四因素均对生根系数有极显著影响,四因素对生根率均无显著影响。对平均根长、生根系数、生根率三者而言,最佳丛生芽生根培养基为A1B3C3D3(即S3处理):健壮芽+WPM+IBA 05 mg·L-1+蔗糖40 g·L-1+琼脂07%;沼泽小叶桦组培生根苗移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移栽生长条件为混合介质+健壮苗+3 000 lx+20 ℃。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沼泽小叶桦的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沼泽小叶桦顶芽和腋芽为外植体,MS、WPM为基本培养基,6-BA、NAA、IBA为激素,进行不同培养基类型和不同激素配比沼泽小叶桦不定芽的诱导和生根试验。结果表明:MS为最适合沼泽小叶桦快速繁殖的基本培养基,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mg/L,诱导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0.2mg/L,无菌苗移栽成活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重瓣大岩桐叶片(带叶柄)作为外植体,分别对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愈伤组织的诱导、丛生芽的增殖、生根条件和移栽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实验结果如实报道,外植体消毒最佳方案为:0.1%HgCl2(10min)最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BA2.0 mg/L NAA0.2 mg/L 3%蔗糖 0.7%琼脂,诱导率为90.32%;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 BA0.5 mg/L 3%蔗糖 0.7%琼脂;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0.1 mg/L 2%蔗糖 0.7%琼脂,生根率为83.3%。  相似文献   

5.
日本圆叶海棠组培苗的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日本圆叶海棠初代培养获得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和随机区组设计培养基进行继代和生根培养.建立了日本圆叶海棠试管苗快繁体系,并优化获得其适宜继代的培养基MS + IBA 0.2 mg/L + 6-BA 0.3 mg/L + 蔗糖3% + 琼脂0.55%,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 + IAA 0.5 mg/L +蔗糖2% + 琼脂0.55%.研究表明,MS基本培养基附加低浓度水平的6-BA与IBA的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低浓度的IAA,有利于根的诱导,NAA与IBA不适用于生根.生根苗的移栽可采用温室自然光过渡法炼苗后,以蛭石为基质的营养钵移栽法.  相似文献   

6.
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黑果枸杞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优良株系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持,以黑果枸杞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在MS、1/2 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试验,研究黑果枸杞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结果表明:MS+6-BA 1.0mg/L+IBA 0.5mg/L+0.7%琼脂+3%蔗糖为最佳诱导芽分化的培养基;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0.7%琼脂+3%蔗糖;生根培养基选用1/2MS+IBA 0.3mg/L+0.7%琼脂+3%蔗糖,移栽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7.
蝴蝶兰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残败花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蝴蝶兰的无菌繁殖体系,研究了培养基中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比例对休眠芽的萌发、丛生芽的诱导以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佳培养基组成;研究了活性炭、PVP、温度、暗培养对培养基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 MS+6-BA 3.0 mg/L+NAA 0.2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休眠芽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可达87.5%;在1/2 MS+6-BA 6.0 mg/L+NAA 0.1 mg/L+10%香蕉汁+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最好,增殖系数可达3.15;在1/2 MS+NAA 0.5 mg/L+活性炭1 000 mg/L+3%蔗糖+0.6%琼脂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95%,平均每株生根3.11条左右,炼苗后移植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光果姜块茎幼芽、珊瑚姜组培苗茎尖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方式进行芽诱导、芽增殖,以筛选出合适的培养基。结果表明,光果姜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MS+6-BA 5.0 mg/L+TDZ 0.2 mg/L+NAA 0.5 mg/L+琼脂0.7%+蔗糖3%,此时丛生芽增殖系数相对最大,为3.44,芽增殖时期在20 d左右,平均每株新生幼苗株高为1.53 cm,新叶展开数为1.80张,且均能自然生根;珊瑚姜增殖诱导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TDZ 0.1 mg/L+NAA 0.5 mg/L+琼脂0.7%+蔗糖3%,此时芽增殖系数为5.47,较佳配方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琼脂0.7%+蔗糖3%,此时芽增殖系数为4.47,2个配方芽增殖诱导率均达到100%,外植体褐化死亡率均为0%。  相似文献   

9.
选用中华芦荟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指出:试管苗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0.4+NAA0.2+3.0%蔗糖+0.7%琼脂,pH6.0;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NAA0.2+3.0%蔗糖+0.7%琼脂,pH 6.0;同时,还进一步指出了中华芦荟试管苗移栽及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好望角芦荟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静  周恒  袁德奎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13-1213,1231
以好望角芦荟的茎段、叶片、根段为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以茎段为宜;最佳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基均为MS+蔗糖3.5%+琼脂0.7%+6-BA2mg/L+IBA0.1mg/L;生根壮苗培养基是MS+蔗糖2%+0.55%琼脂+IBA1.5mg/L+KT0.2mg/L。移栽基质以腐质土为好,成活率可达92%,且组培苗长势健壮。  相似文献   

11.
以具有有利变异性状的墨西哥蒲包花嫩茎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不定芽生根、试管苗的生根继代增殖培养,以及试管苗的移栽、定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6-BA 0.5 mg/L+2,4-D 3.0 mg/L是嫩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理想培养基;MS+AgNO3 1.0 mg/L+6-BA 0.8 mg/L+NAA 0.2 mg/L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1/3 MS+蔗糖15 g/L+ABT 2.0 mg/L是不定芽生根培养和生根继代增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1.2%,定植成活率为96.8%,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墨西哥蒲包花原有的植物学性状和淡黄色花瓣上呈现出橙色斑点的有利变异性状。  相似文献   

12.
柳枝稷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柳枝稷的不同组培条件,优化其诱导和分化培养基。[方法]以柳枝稷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获得组培苗,建立相应的植株再生系统。[结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5.00mg/L2,4-D+0.15mg/L6.BA+3.00%蔗糖+0.75%琼脂;继代与增殖培养基为MS+4.00mg/L2,4-D+3.00%蔗糖+0.75%琼脂;分化培养基为MS+0.2mg/L KT+3.00%蔗糖+0.75%琼脂;生根培养基为1/2MS+0.80%蔗糖+0.70%琼脂。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阶段培养温度为24℃,在分化和生根培养阶段培养温度为28℃。幼穗外植体的出愈率达95%,愈伤组织增殖率在800%-1000%以上,分化率达80%以上,生根率在98%以上。经炼苗后,获得的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结论]采用优化激素搭配的培养基可得到高效的诱导率、分化率和生根率。  相似文献   

13.
以贯叶连翘种子为材料,对贯叶连翘组培苗进行生根培养,筛选和优化生根培养基,进一步在生物反应器内诱导培养不定根,并研究了蔗糖浓度、铵态氮/硝态氮配比以及MS培养基浓度对不定根中金丝桃素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贯叶连翘在3/4MS+IBA 2.5 mg/L+蔗糖30 g/L+琼脂8g/L(pH 5.8)培养基上的生根效果最佳;40 g/L的蔗糖有利于金丝桃素的积累,此时不定根中金丝桃素的含量最高、达0.94 mg/g;当铵态氮/硝态氮配比为30/30时,金丝桃素的含量和生产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98 mg/g和12.41 mg/L;不定根在不同浓度范围的MS培养基中均可生长,金丝桃素在2MS培养基上的生产量最大、为15.70 mg/L.  相似文献   

14.
燕山红栗下胚轴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燕山红栗的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用0.1%升汞表面灭菌13~15min后,以平卧的方式接种在MS+6-BA2.0mg/L+蔗糖20g/L+琼脂7g/L的培养基上进行初代培养效果最佳;通过二次旋转回归正交试验得出,最适继代培养基为WPM+6-BA1.25~1.53mg/L+IBA0.08~0.15mg/L+蔗糖30g/L+琼脂7g/L;采用间接生根法即在黑暗条件下用1/4MS+3.0mg/LIBA诱导生根4d,后转入空白培养基上,比直接在添加IBA1.0mg/L生根培养基中进行诱导生根效果好,间接诱导生根不仅愈伤组织小,而且根粗壮.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欧洲花揪的快繁再生体系。结果表明,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蔗糖30.0g/L+琼脂8.0e/L;适宜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mg/L+蔗糖30.0r/L+琼脂8.0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3mg/L+蔗糖10.0g/L+琼脂8.0g/L。  相似文献   

16.
沼泽小叶桦嫩枝扦插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沼泽小叶桦属于嫩枝扦插难生根树种,采用ABT生根粉可有效促进其生根。研究表明,ABT生根粉浓度与浸泡时间的最佳组合为ABT生根粉50mg/L,浸泡15min,沼泽小叶桦生根率达到51%。浓度与浸泡时间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即高浓度、短时间与低浓度、较长时间2种组合处理有相似的促根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土田七的幼嫩根茎为外植体,通过对其芽启动诱导、继代增殖及生根诱导培养基的筛选,建立了土田七幼嫩根茎的离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土田七幼嫩根茎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0.10 mg/L+3%蔗糖+卡拉胶粉9.5 g/L+10%椰汁;继代增殖最佳的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10 mg/L+3%蔗糖+卡拉胶粉9.5 g/L+10%椰汁;生根最佳的培养基为MS+NAA 0.10 mg/L+3%蔗糖+卡拉胶粉9.5 g/L+10%香蕉泥+活性碳1.0 g/L;组培苗移栽较合适的基质为进口泥炭∶红壤∶腐叶土混合的基质。  相似文献   

18.
小叶丁香的再生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叶丁香的带花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结果表明,茎段作为小叶丁香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是适宜的.初代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IBA,继代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IBA,生根培养最佳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培养条件为培养基中加入3%蔗糖、8g/L琼脂,pH=6.1.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时间为12~14h/d,光照强度为2200~2500lx.  相似文献   

19.
以山红柿(Diospyros morrisiana Hance)当年生枝条上休眠芽为外植体材料,通过不同处理间对比研究对山红柿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初代培养、继代增殖、生根培养、叶片再生技术体系。初代培养:山红柿休眠芽经10%H2O2和75%乙醇消毒30 s消毒处理,有效解决了外植体褐化等问题。通过3种基本培养基的比较研究,发现(1/2N)MS培养基最适于豆柿组培苗的初代增殖生长培养。继代增殖:采用(1/2N)MS+6-BA1.0 mg/L+IAA 0.1 mg/L+TDZ 0.05 mg/L与(1/2N)MS+ZT 1.0 mg/L+IAA 0.1 mg/L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平均株高可达2.28 cm。生根培养:在添加20 g/L蔗糖,活性炭0.05 g/L+IBA 0.1 mg/L的MS(1/2N)培养基中,前期暗培养3 d,平均根数最高可达2.08,生根率最高可达78.46%。叶片再生:在MS+TDZ 2.5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中,先期暗培养14 d后转移至正常光照条件下培养,30 d后愈伤组织形成率、不定芽再生率和平均不定芽数分别达到93.3%,92%和3.74个。成功地建立了山红柿离体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一套哈密瓜快速繁殖的方法,以哈密瓜无菌苗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对顶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顶芽在不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没有诱导出丛生芽,在添加激素6-BA和NAA的激素中的诱导率达到91%,哈密瓜幼嫩顶芽诱导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 6-BA 2.0 mg/L+ NAA 0.5 mg/L。哈密瓜组培苗在不添加激素的培养基中没有根形成,添加激素NAA的生根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96%,最佳生根诱导培养基为1/2MS+ NAA 1.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