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口及附近水域凤鲚摄食习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8月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到1 355尾凤鲚(Coilia mystus)样品,取其胃含物并对其饵料组成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长兴岛北港水域每尾凤鲚对桡足类摄食数量为0.10~3.31个,长江口九段沙南槽水域每尾为0.06~0.23个,因此可以认为产卵场凤鲚的摄食强度大于洄游中凤鲚的摄食强度。同时发现,每尾体长为100~150 mm的凤鲚摄食糠虾类数量在0.4个左右,而150~190mm体长组糠虾类的数量在0.1个以下。研究表明,个体较大的凤鲚并未对较大个体的糠虾类有更强的摄食趋势。同样,食物中桡足类数量分布与体长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杭州湾,凤鲚的胃含物和栖息水域中都有大量糠虾出现,而在长江口,凤鲚胃含物有零星糠虾出现,其栖息水域的采样中则没有糠虾记录。这说明栖息水域环境中饵料生物组成的差异是凤鲚饵料种类数量不同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发现,凤鲚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I=0.89)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I=0.86)选择性较强。而凤鲚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I=-0.39,Y=0.30)等这些栖息水域环境中的优势种类属被动摄食,不具选择性。研究亮点:目前对凤鲚食性的研究只在凤鲚生物学的叙述中提到,没有食性数量的进一步分析。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水域凤鲚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进行分析,并将凤鲚的食物组成与栖息水域中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组成进行比较分析。为凤鲚食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凤鲚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4)饵料及投饵一般以活体饵料为主,饵料要鲜活,大小适当。海马口吻呈管状,口腔无牙齿,采食依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来吞食,如果食物的个体超过吻径,海马便难以吞食。初生的正常海马,体长平均为0.8厘米,口径一般为0.5毫米,消化系统的形态发育基本构造与成鱼相似,因此孵出后即能吮吸食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是幼海马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饵料,刚孵化的幼海马主要摄食轮虫,同时也摄食小球藻、硅藻和扁藻。随着幼海马体长的增长,开始摄食较大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同时对小型浮游动物及单细胞藻类的摄食逐渐减少。体长在6厘米以上的成体喜食小型虾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公海灯光围网渔业开发现状及其主要渔获经济品种的基础生物学及其食性特征,根据2016年8-11月及2017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生产船取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基础生物学现场测定数据,对其食性特征、摄食等级、生态位宽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主要摄食虾类、鱼类和桡足类等9大类16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种类,以磷虾类最多;鱼类以未定种鱼类和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W)比虾类高,但数量比例(N)不及虾类一半。日本鲭在夏、秋季比冬、春季胃含物种类的丰富度、摄食等级相对更高,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叉长小于300 mm或体质量小于300 g的日本鲭摄食强度与胃饱满指数(P)无明显变化;叉长大于300 mm或体质量大于300 g时,摄食等级与胃饱满指数均随体长或体质量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叉长大于300 mm的日本鲭由于摄食更多大型饵料,生态位宽度比叉长小于300mm的日本鲭普遍低。结果为今后西北太平洋日本鲭渔业的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淀山湖刀鲚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为淀山湖鱼类群落优势种,对刀鲚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湖泊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结构。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淀山湖收集381个刀鲚有效胃样本,采用传统胃内含物法对该鱼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刀鲚全年均有摄食活动,夏季饱满指数强度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空胃率最高、春季最低。(2)刀鲚食物由13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数量百分比(N%)、出现率(F%)及相对重要性百分比指数(IRI%)在衡量刀鲚食物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而重量百分比(W%)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差异。N%、F%和IRI%显示,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W%显示虾类、桡足类和鱼类为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3)刀鲚食物重量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但其数量组成无明显的季节变化。(4)综合各指数结果显示,淀山湖刀鲚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和虾类。刀鲚食物组成显示该鱼可通过下行效应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推测降低该鱼生物量将有利于淀山湖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5.
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作为南大洋冰鱼科的代表,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裘氏鳄头冰鱼主要摄食南极磷虾,同时也是高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对象。研究裘氏鳄头冰鱼的食性,对于了解南极磷虾种群资源变动,预测高营养级生物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的胃含物分析表明,该鱼种的饵料分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和长脚虫戎(Themisto gaudichaudii)两大类,其中南极磷虾在裘氏鳄头冰鱼食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其出现频率和数量百分比分别为100%和99.9%;剩余饵料为长脚虫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因素(经度)有显著影响,即裘氏鳄头冰鱼摄食南极磷虾的数量与距南奥克尼群岛的距离成正比。裘氏鳄头冰鱼体长-胃含物质量关系为SM = 6.6396×e0.01794L,胃含物质量和日消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日消化率为0.98% ~2.08%。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裘氏鳄头冰鱼摄食生态学提供基础信息,为南奥克尼群岛裘氏鳄头冰鱼资源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4尾鳢食性的研究表明,体长在9.2 ̄20.0mm的仔鱼,主要以枝角类1桡足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在21mm以上的幼鱼及成鱼主要以小型鱼类、虾为食、属动物性食性和摄食率和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江口浅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增殖的生态背景,为开展南海近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1~2014年珠江口浅海的调查资料,对鳓鱼(Itisha elongata)、银鲳(Pampus argenteus)、乌鲳(Fornio niger)、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线纹舌鳎(Cynoglossus lineolatu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三线舌鳎(Cynoglossustrigrammus)8种经济鱼类样品的食物关系、营养级、食性类型的季节性差异和营养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以浮游生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鳓鱼、银鲳和乌鲳;以底栖生物为主,兼食浮游生物和小型游泳动物的食性类型有线纹舌鳎、宽体舌鳎、三线舌鳎和半滑舌鳎;以小型游泳动物为主,兼食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的食性类型有斑点马鲛.在营养级方面,珠江口浅海8种经济鱼类按食性可归属于3个营养级:杂食性鱼类属于第二营养级(鳓鱼),低级肉食性鱼类和中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三营养级(银鲳、乌鲳、线纹舌鳎、宽体舌鳎、半滑舌鳎和三线舌鳎),高级肉食性鱼类属于第四营养级(斑点马鲛).[结论]桡足类、糠虾类、长尾类(细螯虾)、磷虾类和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在珠江口浅海经济鱼类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该海域中心渔场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白令海外陆架水域的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样本,分析了西白令海夏季狭鳕胃含物组成,采用广义狄利克雷多项分布模型(generalized dirichlet-multinomial model, GDM)分析了胃含物组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狭鳕胃含物主要由5种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即磷虾类、端足类、桡足类、毛颚类和甲壳动物幼体。其中,磷虾类和桡足类数目最多,占狭鳕胃含物浮游动物数量的85%。狭鳕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约占29%,同类相食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浮游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且体长大于50 cm的狭鳕个体胃含物中几乎仅摄食同类。GDM模型结果表明,狭鳕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与胃含物质量对胃含物组成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胃含物中端足类、桡足类和磷虾类3种浮游动物的数量占比随性腺指数增加逐渐减少,随胃含物质量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白令海食物网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罗源湾五种石首鱼类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罗源湾五种石首鱼类的食性,结果表明:它们的食物组成比较相似,但主要食物种类各有不同,棘头梅童鱼(Colichthys lucidus(Richardson))主要食物为磷虾和桡足类;条纹叫姑鱼(Johniusfasciatus(Chu,Lo et Wu))的为毛虾和磷虾;叫姑鱼(J.belengerii(Cuvier et Valenciennes))的为多毛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的为毛虾和鱼类;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Houttuyn))的为长臂虾和鱼类。五种石首鱼类的胃饱满指数除白姑鱼为65.76‰外,其余都在4.58‰~16.12‰之间,摄食强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五种鱼类都属低级肉食性鱼类,营养级为2.3~2.6。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礁生境斑头六线鱼的摄食习性,基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多网目组合刺网调查获取的252尾斑头六线鱼样本,研究了斑头六线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策略。结果表明斑头六线鱼主要摄食端足类的麦秆虫,是以麦秆虫为主食的狭食性鱼类。斑头六线鱼摄食种类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端足类,表现为狭食性的摄食特性,冬季主要摄食蟹类、腹足类和其他类,表现为广食性的摄食特性。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柔鱼食性,探明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和生态功能价值,本研究根据2021年6—8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5尾柔鱼样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显示,15尾样品的高质量序列为646980条,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624个运算分类单元(OTU),经筛选比对检测到的饵料类别共计65种,分属6门11纲22目37科51属。研究表明,柔鱼主要摄食头足类、鱼类以及多种浮游动物(包括磷虾类、介形类、水母类等)。优势饵料包括拟沙丁鱼、日本爪乌贼、北方拟黵乌贼、萤乌贼、尾棘背灯鱼等。柔鱼摄食范围广,饵料物种与海区的天然饵料有关;不同胴长组柔鱼表现出不同的摄食偏好。本研究通过柔鱼胃含物的全组成分析,对深度挖掘摄食与柔鱼生长、洄游、繁殖等生活史的关系有重要作用,同时为基于生态系统角度的柔鱼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及其选食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日龄1~20d,全长3.9~21.0mm的乌鳢仔鱼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仔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选食行为。仔鱼全长5.5mm时出现颌齿和咽齿,7.5mm时出现犁齿和副蝶(骨)齿,9.4mm时出现腭齿;全长8.33mm左右,分化出胃、肠。仔鱼孵出后第3d开口摄食。仔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主要食物随仔鱼摄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的发育而变化。摄食初期(4d龄)主要为小型枝角类和轮虫,但仅显示出对小型枝角类正的选择性。之后,胃肠内的食物类群增多,由选食枝角类变为选食桡足类。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对食物选择性的这一变化是仔鱼本身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状态以及各类食物生物的相对密度等诸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14.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鳅苗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达8厘米后变为杂食性,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和腐殖质等.体长达10厘米以上时,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动物性饵料为辅.水温在20℃以下时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20~23℃时,动、植物饵料各半;水温23~28℃时宜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原产于美洲,198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因该鱼肉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耐低氧、抗病能力强、易起捕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者的欢迎,是适合贵州省广泛推广的养殖品种之一。 1 斑点叉尾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是一种淡水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0~38℃,盐度范围0.1~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繁殖温度18~30℃;溶氧在3 mg/L以上,pH为6.5~9.0,可正常生长。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集群摄食且贪食,具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性。 1.2 食性与生长   斑点叉尾属杂食性,体长4.5 cm以下的鱼苗阶段主要以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4.5 cm以上,除继续摄食浮游动物外,还吞食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当体长达10 cm左右,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龄鱼可达1 000 g/尾左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以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饲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的研究结果。大口黑鲈鱼苗开口摄食轮虫类和无节幼体,其后依次为枝角类和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选择性。投喂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组的生长优于浮游动物组。体长和体重日平均增长分别为1.3mm、1.23mm和24.69mg、20.35mg,t检验差异显著。其成活率分别为64.4%和51.5%,二者相差12.9%。可见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对促进大口黑鲈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以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饲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的研究结果。大口黑鲈鱼苗开口摄食轮虫类和无节幼体,其后依次为枝角类和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选择性。投喂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组的生长优于浮游动物组。体长和体重日平均增长分别为1.3mm、1.23mm和24.69mg、20.35mg,t检验差异显著。其成活率分别为64.4%和51.5%,二者相差12.9%。可见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对促进大口黑鲈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贵州石阡河切尾拟鲿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2013年7月对贵州石阡河采集到的176尾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鱼全年摄食量以春季和冬季比例最高,共计15类食物,动物性饵料为其主要食物。从饵料数量百分比来看,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双翅目(2.00%)、寡毛类(1.70%)等动物性饵料所占比例较高;夏季以双翅目(71.43%)为主;秋季以鱼卵(18.46%)为主;冬季以蜉蝣目(87.50%)为主。从饵料重量百分比来看,各季节同样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以水生昆虫类为主(30.00%);夏季以鱼类(37.50%)、虾类(30.83%)为主;秋季同样以鱼类(34.48%)、虾类(28.73%)为主;冬季以蜉蝣目(63.80%)、寡毛类(37.23%)为主。切尾拟鲿鱼食物组成差异与食物的季节动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20.
2008年8月-2009年2月,对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调查所捕获和渔获市场购买等多种渠道获得的海鳗样品,进行食性的季节和生长变化研究。研究表明海鳗以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为主食,春季海鳗摄食食物种类有35种(包含未鉴定到种的种类),以鲐鱼、长手隆背蟹、口虾蛄、双斑蟳、紫隆背蟹和黄鲫为主;夏季44种,以小黄鱼、不可辨认鱼、口虾蛄和带鱼为主;秋季36种,以口虾蛄和龙头鱼为主;冬季28种,以口虾蛄、小黄鱼和龙头鱼为主。海鳗各个生长阶段均主要摄食鱼类,但是食物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鳗的生长,食物中鱼类和短尾类的%IRI值趋于增加,而口足类的%IRI值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