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300,302
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越西县近30年来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的方法,分析了的越西县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果表明:越西地区多雷暴天气,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约71.6d;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可能;雷暴日数主要发生于4~9月,平均出现60.7d,占全年平均雷暴日数84.78%;15时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使用南京站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京地区2000—2012年的雷暴天气特征进行了分析。南京全年和夏季雷暴日数分别呈现准5年和2~3年周期变化,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6 d,其中夏季雷暴日数最多,平均为22.4 d,占全年总雷暴日数的73.1%,春季雷暴次之,平均为5.2 d,秋季和冬季最少,仅为2.2 d和0.8 d;南京雷暴天气的周期变化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500 hPa高度上,北方低槽加深,夏季副热带高压系统西伸北抬,700 hPa和850 hPa环流调整导致中低层湿度增加;天气尺度垂直上升运动的强度是造成雷暴强度偏强、短时强降水和瞬时大风等灾害天气更加剧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伊犁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1999年伊犁地区8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伊犁河谷和山南的雷暴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河谷年平均雷暴日数18~37 d,山南年平均雷暴日数59~87 d。河谷和山南雷暴的高发时段在夏季的6~7月。河谷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17:00~24:00,山南集中出现在14:00~21:00。河谷和山南雷暴天气持续时间在60 min以内的占绝大多数,山南雷暴持续时间比河谷长。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1951—2010年天祝县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对雷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祝县年雷暴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4.795d/10a;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特征,主要出现在5—9月,占94.0%,以7月最多,占全年24.6%;夏季为雷暴活动高峰季,然后是秋季,冬季和春季雷暴天气出现频率较低。雷暴特征对防雷减灾意义主要表现在指导防雷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雷暴日参数局限性降低了防雷保护效果3方面。  相似文献   

9.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1964~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雷暴资料,采用excel软件中的线性趋势、相关系数、柱形图、数据表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县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南县地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81年1月20日,最晚出现在2007年5月8日;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2002年9月18日,最晚出现在1996年11月7日;近50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52.2d,7月份出现雷暴日数最多,其平均雷暴日数为11.0d;该地区年雷暴日数以7.43 d/10a的速度显著减少;雷暴初日有显著推后趋势,雷暴终日有显著提前趋势,从而雷暴期呈明显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adll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兴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属雷暴多发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9天,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69天,最少年为29天,极差达40天。春、夏、秋三季出现雷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单峰型,集中出现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9.7%,最大值出现在7月,11月份出现雷暴天气概率很小。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终雷日则出现在10月上旬,近50年雷暴初日、终日、雷暴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天/10年、1.8天/10年、2.6天/10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雷暴日数在1974年、1981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雷暴日数在196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9~2008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0 d左右,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达75.2 d;其次,沿雅鲁藏布江的江孜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1.3 d;另一个雷暴中心在浪卡子,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0.0 d。林芝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少,为10.0~30.0 d,有2个低值中心,分别为波密和普兰,年平均雷暴日数〈10.0 d,是西藏雷暴最少的地方。雷暴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趋势;西藏雷暴日数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6、7、8月占7成以上;西藏平均雷暴初日在3月16日,最早平均初雷日在2月15日,比历年平均提早近1个月;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9日,最晚平均终雷日为11月14日,比历年平均推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13.
刘金平 《农业与技术》2013,(11):187-189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1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法等方法,对石家庄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各地年雷暴日数差异明显,雷暴天气西部,西南部山区居多,东部平原偏少;从年际变化看,石家庄平均年雷暴日数整体呈缓慢减少趋势;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r季节性变化,全年除1月、2月外均有雷暴出现,但各地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6~8月雷暴日数约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4.1%;17个观测站平均雷暴日数在1972~2007年中没有出现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雷暴的时间变化和周期。分析表明,盆地中平原地区年雷暴日数为20~26 d,接近山脉的托里最多达32 d。盆地5~8月雷暴出现较多,其中7月最多。39年内盆地雷暴日数除塔城外,呈减少的趋势,盆地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塔城和托里1 d中雷暴分别集中在16:00~20:00、13:00~19:00,2站有57%的雷暴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  相似文献   

15.
刘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64-12664,12676
对河南濮阳地区1982~2012年的雷暴日逐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31年濮阳地区雷暴日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濮阳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1~35.9d,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有年代际变化;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稍有后延;1、12月一般无雷暴,4—6月雷暴日逐渐增多,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雷暴时段分布,以14:00~20:00出现的频率最高,20:00~次日08:00出现频率次之,08:00~14: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16.
滨海县雷暴发生规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正安  陈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40-340,343
滨海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近30d,是多雷暴区,通过对1970—2009年雷暴发生的初终日及其雷暴日数的年际、月际变化、雷暴来向及影响雷暴的天气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为做好防雷工作和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莘县气象局1957—2013年的雷暴气象资料,通过对莘县近57年的雷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雷暴的年际变化,月、季变化及日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莘县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4 d,雷暴日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日数相差39 d,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同时还发现,莘县雷暴日数的月变化趋势与气温、降水的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月平均最多雷暴日和月平均最高气温均出现在7月;并且莘县雷暴多发生在夜间,从近57年的资料统计发现,莘县雷暴发生在夜间的概率为70%。  相似文献   

18.
张娟  杨金玲  林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6+1410-1376,1410
利用1981~2010年招远地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招远地区雷暴年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招远地区雷暴日数总体表现为缓慢减少的趋势,累计雷暴日638d,年平均雷暴日21.2d,年雷暴日最多37d,出现在1982年;一年中夏季雷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7月雷暴最多,占全年的28.8%。  相似文献   

19.
揣新军  张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637-1638
根据1961~2012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2年乌拉特中旗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拉特中旗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3.8 d,初日平均出现在5月6日,终日平均出现在9月19日;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9月,以6~8月最多;西北方出现雷暴的频率最多;近52年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初日呈显著的推迟趋势,平均推迟幅度为6.3 d/10a;20世纪70年代以来乌拉特中旗年雷暴日数表现为逐年代减少趋势,80年代至今雷暴初日呈逐年代推迟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做好雷暴预测预警,科学防灾减灾,利用1970年12月至2010年12月盖州市雷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与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盖州市雷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院近40年盖州市年雷暴日数平均为25.6 d,属于中雷区。年雷暴日数最多39 d(1991年),最少15 d(2000年)。近40年雷暴日数呈显著(0.05水平)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697 d/10年;近30年、近20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近10年雷暴日数呈弱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1.879 d/10年。一年中1月、12月无雷暴,7月雷暴次数最多,平均5.7 d/年。夏季雷暴最多(15.4 d),其次是秋季(6.0 d),再次是春季(4.2 d),冬季很少发生(0.1 d)。初雷最早出现2月13日(2009年),终雷最晚出现在11月21日(1971年),初雷和终雷均呈弱提前趋势;雷暴持续期平均为186 d,呈弱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