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特点及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茶园常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危害方式和发生特点,阐述了假眼小绿叶蝉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生物农药防治、信息素诱杀等生物防治方法,并重点描述了假眼小绿叶蝉信息素诱杀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松阳县茶叶最主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现有主要防治农药吡虫啉在许多茶园防效下降,为筛选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2009年特安排了5种新农药7个处理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有效环保型农药品种,武宁县农业局在武宁茶场开展5%除虫菊素乳油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示范研究,现将示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茶小绿叶蝉和茶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在我县茶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枝叶为害,  相似文献   

5.
屏南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屏县主要茶场进行调查,研究了当地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选用8种常用杀虫剂进行田间假眼小绿叶蝉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其中7种化学农药的药效均优于生物农药0.3%苦参碱水剂,在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时可使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药剂,进行了天王星等农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防治效果、成本、农残等因素,建议在茶叶生产上,交替使用2.5%天王星乳油125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适期为茶假眼小绿叶蝉若虫盛孵期,均匀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勐海大叶种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危害的防治方法,以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推荐田间施用剂量为270 mL/hm~2,在采茶间歇期或茶假眼小绿叶蝉危害高峰期使用,对茶树蓬面及侧面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9.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假眼小绿叶蝉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陕西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笔者研究了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种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几乎无防治效果。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施药1 d后的防效分别为57.0%和32.4%,施药3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2%和60.2%,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86.9%和70.6%。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苏州地区间作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与绿色防控技术,笔者于2015—2016年对苏州市东山镇洞庭碧螺春茶区不同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纯茶园中种群数量大于间作茶园,且间作茶园中种群数量较纯茶园稳定。假眼小绿叶蝉在6月下旬和9中旬呈发生高峰期,利用物理、农业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覆盖、黄板诱杀和茶树采后不修剪,可有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0.3%苦参碱水剂药后3天的防效达76.11%。间作茶园可降低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量从而减少茶园危害,并且在其发生高峰期进行绿色防控可以有效降低假眼小绿叶蝉危害,同时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次,利用不同间作茶园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是实现茶叶绿色生产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选出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替代品,解决茶叶和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国内、国际质量要求的茶叶,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盛发初期,喷施15%茚虫威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能有效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危害,且以24%虫螨腈悬浮剂、15%茚虫威乳油效果更好,优于目前推广的水溶性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并且投入不大,对茶叶生长安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顺利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中最主要的害虫,常年为害茶树,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减轻化学农药对茶园及其茶叶产品的污染,该项目研究筛选出了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一种真菌制剂和一种植物源农药新品种;系统调查了茶园蜘蛛种群,研究了不同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提出了以蜘蛛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主要措施的茶园保护利用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技术措施和假眼小绿叶蝉…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评估生物农药0.3%苦参碱水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福建省武夷山市植保站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茶园开展了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药效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和空白对照区,调查分析苦参碱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茶叶病虫综合防控的有效模式,筛选出适合本地区防治茶叶茶小绿叶蝉的新农药品种,逐步替换当前普遍使用的水溶性农药,确保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降低消费者因茶叶农药残留带来的健康风险,为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唑虫酰胺、茚虫威、虫螨腈3种低水溶性农药进行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吡虫啉,且持效期长、对天敌安全,是生产上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对6种杀虫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噻虫·高氯氟ZC、15%茚虫威EC、24%虫螨腈SC、2.5%联苯菊酯EC均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优良药剂,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25%吡蚜酮WP、24%氰氟虫腙SC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持效性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防治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对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贵阳1年有2个高峰期,且危害期较长,为5-10月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5%啶虫脒·联苯菊酯微乳剂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好,持效性均在14d以上,...  相似文献   

18.
假眼小绿叶蝉对茶树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嗅觉定向行为研究表明,试虫首先表现为对光的视觉趋向性,当接近植物一定距离后,才表现对挥发物气味的反应。茶梢挥发物与芳樟醇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引诱作用最强,而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取食复合本产生的化合物2,6-二甲基-3,7-辛二烯-2,-二醇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轻微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假眼小绿叶蝉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示范提供技术支撑,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能作为指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6种绿色组装防控技术和5种单项防控技术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项防治技术茶皂素的防效优于其他单项技术,防治21d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能分别为65%和70%;组装防控技术以诱虫板+生物农药组合和黑光灯+生物农药组合的防治效能明显优于黑光灯、诱虫板和生物农药单项防控,其中诱虫板+茶皂素组合防控技术的防治效能最佳,21d后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能分别达92.1%和93.1%,可作为假眼小绿叶蝉综合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a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头的密度释放缨小蜂,或按5×107孢子/mL施菌2次),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2.7%和50.9%,但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仍然高于1,表明单独使用寄生蜂缨小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不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增长;缨小蜂和蜡蚧轮枝菌联合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2.9%和90.8%,且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表明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