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患病甲鱼的肝脏中分离到9株细菌,其中7株为温和气单胞菌,2株为豚鼠气单胞菌。两种菌JA—1和JA—2对鲫鱼的半数致死量(LD_(50))各为4.3×10~5和5.5×10~7,在两种菌培养的上清液中均有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毒素。研究表明:甲鱼的爆发性传染病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用两种菌为菌种做成菌苗,结合免疫增效剂免疫家兔制得血清,效价可达1:512,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2.
三种鲫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彭泽鲫、异育银鲫及白鲫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暴发性鱼病抗病力的研究结果。在菌液浓度为6.0×10~6个/ml,注射剂量为0.3ml/尾时,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彭泽鲫 10~(-1.?),异育银鲫 10~(-1.61),白鲫 10~(-2.21),差异极显著(P<0.01)。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造成以上差异的机理:(1)补体总量——彭泽鲫 6.40 单位/ml,异育银鲫 5.97 单位/ml,白鲫 2.20 单位/ml,差异极显著(P<0.01);(2)补体替代途径(C_d 旁路)杀菌能力——彭泽鲫和异育银鲫极显著优于白鲫(均值多重分析 D>D_(0.01)),彭泽鲫好于异育银鲫,但差异不显著;(3)白细胞吞噬功能——三种鲫鱼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1),吞噬百分率是彭泽鲫极显著优于白鲫和异育银鲫(D> D_(0.01)),吞噬指数是彭泽鲫和异育银鲫显著优于白鲫(D>D_(0.05))。彭泽鲫是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较强的品种,白鲫是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最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呕吐毒素是一种天然霉菌产物,是饲料及其原料的主要污染物,也是近年来水产饲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霉菌毒素。本研究用一定量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生物解毒酶和生物活性剂T进行组合配伍,在28℃的条件下,体外孵育培养16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组合配伍对呕吐毒素的解毒效率。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解毒酶和生物活性剂T对呕吐毒素均有一定的解毒效率。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和生物解毒酶组合配伍对呕吐毒素的解毒效率较好,且其浓度为10~(6 )CFU/mL时解毒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的暴发性鱼病,给渔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各地对暴发性鱼病作了研究,先后从暴发性鱼病病鱼分离细菌8种,有鲁克氏耶尔森氏菌、产气单胞菌、孤菌、苏伯利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以及BCH—1—6,8,BCK—7,BSH—9和BSK—10等。而中科院水生所  相似文献   

5.
鱼类暴发性流行病(即白鲫出血病)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危害白鲫、异育银鲫、鲫鱼、团头鲂、鲢、鲮鱼等多种鱼类。据上海水产大学孙其烷等(1991)报导,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菌在上海市郊是苏伯利气单胞菌及嗜水气单胞菌,在江苏省吴县是嗜水气单胞菌。该病原菌在4~4℃及DH 5.5~  相似文献   

6.
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全年均能发生,尤以水温在28℃以上最为流行,在冬季时有发生。总结了多年来发生在苏北、鲁南、河南等地流行于11月下旬到第2年3月上旬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和发病特点,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的研究及其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1.GCK—84细胞培养灭活疫苗以32—35℃灭活72小时为最佳条件,以10%福尔马林使其最终浓度为0.1%为最好,室内免疫效果达96.3%。2.GCK—84细胞疫苗以10~(-2)浓度为最好,保护率达96%以上。3.在10~(-3)浓度疫苗中加入佐剂,能使保护率由68.8%提高到84.2%—100%。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5±0.5)℃下,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1.88±0.33)g、(4.24±0.61)g和(7.27±0.76)g 3种规格北方须鳅的耗氧节律,不同水温下(0、2、5、10、15、20、25、27℃和30℃)3种规格北方须鳅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试验结果表明,北方须鳅在白天(8:00—16:00)耗氧率略高于夜间(18:00—6:00),但差异不显著(P0.05),昼夜变化对其耗氧率无影响;在12:00—20:00为耗氧率高峰,显著高于22:00—次日10:00(P0.05)。北方须鳅耗氧率随水温(2~27℃)的升高逐渐增加,呈正相关(P0.01),其24h耗氧率(y)随体质量(x)的增加而下降,符合y=0.1426x-0.2055(r2=0.9414)。(1.88±0.33)g北方须鳅24h耗氧率与(7.27±0.76)g和(4.24±0.61)g北方须鳅耗氧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4.24±0.61)g北方须鳅24h耗氧率与(7.27±0.76)g北方须鳅耗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10℃,北方须鳅临界窒息点随水温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在10℃时临界窒息点最低,而后随水温的升高(15~27℃),临界窒息点逐渐升高。结果初步揭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北方须鳅24h耗氧率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和体质量对其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健康增养殖、活体运输以及生态保护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相似文献   

10.
在稀碱条件下,河鲀毒素(TTX)与次溴酸钠和尿素于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具有荧光性能的物质,该反应与已报道的TTX在强碱下生成C-9碱的碱解不同。本研究拟对该衍生反应所需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并尝试依据该反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河鲀毒素荧光检测方法。荧光扫描光谱显示,产物最大激发波长(EX)为233 nm,最大发射波长(EM)为370 nm。该反应对p H要求比较严格,反应最适p H在11.6~11.9之间。对样品进行衍生检测获得最强荧光信号的条件为:次溴酸钠0.036~0.09 mol/L、尿素10~50 g/L、碳酸钠0.2~0.3 mol/L,温度75℃。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此衍生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信号强度与TTX含量成正比,在0.01~10μg/m 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方程为y=109.17x+0.3965,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依据该衍生反应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水产品中河鲀毒素含量,检测限达到20μg/kg,平行样品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为0.44%~7.25%,准确度高。对河鲀、虾虎鱼和织纹螺产品检测表明,该反应特异性强,不易出现假阳性,可用于河鲀毒素检测的确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沙市地区鲢鱼等鱼暴发性传染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情况,分析了病因,提出了应急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扇贝幼虫附着基的细菌组成及其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怀恕  许兵  纪伟尚 《水产学报》1991,15(2):117-123
自海湾扇贝幼虫附着基表面分离到99株附着细菌。经鉴定、分类至9属包括弧菌属、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和黄杆菌属。扇贝幼虫的附着基表面具有一定数量的附着细菌。单一菌株菌膜实验表明,不同菌株形成的菌膜对幼虫附着的吸引力大小不一。有的细菌促进幼虫附着,有的却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南部河蟹幼苗培育系统中致病性弧菌的分离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急性死亡的河蟹大眼幼体体内分离得到3q8T-2、3q7T-4等菌株,经细菌学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回归试验表明这几种弧菌均能感染健康动物致死亡。通过药敢试验,发现试转药1号、悉复欢等对其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辽宁某种鱼场从日本民间引进虹鳟鱼发眼卵,鱼苗上浮时暴发流行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达90%以上,连续几年春季鱼苗上浮时,都有这种急性传染病发生,死亡非常严重,有时上浮的稚鱼全部死亡,致使该场几年鱼苗生产中断,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89年我们为此进行了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调查,用CHSE—214细胞从发病濒死的稚鱼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nosis Virus简称IPNV),其行态学特性,理f{二性和生物学特性与国外IPNV的相关报道基本一致,新分离的IPNV(代号IPNV—5)在CHSE,PG,RTG—2等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良好的病变,病毒滴度达10~(5(?)5)TCID50/0.05ml,通过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新分离的病毒可鉴定为IPNV—SP株,病毒对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碱,对热比较稳定,0.5%的胰蛋白酶不能完全灭活,病毒的复制不受FUDR的抑制,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存在细胞质中,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无囊膜,92个壳粒,直径为67nm,属RNA病毒。将分离到的病毒回归缝康的虹鳟稚鱼苗,有明显的感染力并能复制出与天然发病时有相同的症状和死亡率,将死亡鱼病料接种CHSE细胞回收到了IPNV。  相似文献   

16.
HARUO  SUGITA  RYUJI  OKANO  YUKIKO  SUZUKI  DAISAKU  IWAI  MASANOBU  MIZUKAMI  NOBUHIKO  AKIYAMA  SEIJU  MATSUURA 《Fisheries Science》2002,68(5):1004-1011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antibacterial abilities of intestinal bacteria isolated from juveniles and larvae of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flounder were held in a 100 L plastic circular tank and fed rotifiers, Artemia nauplii and commercial feeds, depending o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the fish. Genera Aeromonas , Moraxella and Vibrio were predominantly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s of Japanese flounder at larval and juvenile stages, whereas Aeromonas , Bacillus , coryneforms, Moraxella , Pseudomonas and Vibrio were detected at high densities in live diets and artificial feeds. Antibacterial bacteria accounted for 1.7–24.3% of the intestinal isolates against Lactococcus garvieae , Pasteurella piscicida , Vibrio anguillarum and V. vulnificus . In particular, as much as 53.3% of Vibrio spp. other than Vibrio -swarmer isolated from 197-day-old juveniles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P. piscicida .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stinal bacteria havi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play a role in the preven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7.
海水网箱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4月至1997年5月对浙江奉化、象山海水网箱养殖水域采用MPN法进行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数量的变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7~9月份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网箱内菌数高于网箱外菌数。从异养细菌和弧菌数量的周年变化看,细菌数量变化与网箱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菌数的高峰期也是鱼病的频繁发生期。利用检测养殖水域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可预测鱼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量死亡原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弄清1997年山东沿海栉孔扇贝大量死亡原因,通过现场调查,取样,众海水及扇 贝体内分离出20析菌,选取5株进行感染实验。结果:病原菌可造成扇贝感染死亡,不同菌株致病性不同,水温越高,致病性越强。造成扇贝大量裂纹民系综合因素所致其中持续高温是主要因子,在高温季节下沉筏架,控制养殖规模,稀疏密度,及时清笼,在底质污染严重的海区养扇贝,都是预防扇贝死亡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种鲤对暴发性鱼病抗病力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蔡完其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4,18(4):290-296
本文报道三种鲤对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试验结果。当菌液浓度为6.0×10 ̄8CFU/ml,采用10 ̄0、10 ̄(-1)、10 ̄(-2)、10 ̄(-3)四个稀释度、0.3ml/尾注射剂量时,建鲤、野鲤和镜鲤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10 ̄(-1.375)、10 ̄(-0.976)、10 ̄(-0.562)。这三种鲤的半数致死量差异显著(F>F_(0.05))。从四个方面研究了抗病机理:白细胞吞噬功能和补体替代途径(C_3旁路)杀菌能力,镜鲤较强于野鲤和建鲤,但无显著差异(F<F0.05);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补体总量(单位/ml),是建鲤>野鲤>镜鲤,差异极显著(F>F0.01)。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鲤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和补体总量稍高,但对暴发性鱼病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较易感染。以上结果证明,不同品系鲤鱼对暴发性鱼病有种内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