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实用科技》2005,(6):F002-F002
出菇温度10℃-36℃,菇体白色,夏季菌袋15天左右菌丝满袋,出菇期棚温35℃以内菌袋单层排放地面或竹木杆架空部能产菇6潮-7潮,菌袋不霉.且菇形美,盖厚中等.叶片平展不上卷,菇体生长期菇棚保持通风绝不发生黄菇.死菇等细菌性病害,转潮5天-7天,适应广普原料。2004年全国菇农引种栽培后称赞高平88无论菇体质量.韧性、抗杂、抗病以及总产量都优于传统中高温品种。  相似文献   

2.
适宜山东地区栽培的平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地区推广的13个平菇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分析其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为灰、黑色,出菇整齐、朵大肉厚,子实体多为丛生,菌褶细白;菌柄软硬程度、子实体颜色、转潮期等性状菌株间有差异。各菌株头两潮的转化率为88%-133%,出菇集中,头潮菇的产量高于二潮,两潮菇间产量差异明显。锡平1号两潮菇的生物转化率最高,为133.33%。  相似文献   

3.
不同出菇温度下香菇各潮次菇产品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L808为试验菌株,研究了5~15 ℃、10~20 ℃、15~25 ℃和10~30 ℃(自然常温)4个温度区间香菇第1潮、第2潮、第3潮菇产品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变化。结果表明:4个出菇温度区间,普遍以第1潮菇含水量较低,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高,随出菇潮次的增加,香菇产品的含水量逐渐增加,最大增幅0.90%。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降低,较低出菇温度区间(5~15 ℃)的降幅较小,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7.50%和20.00%;较高出菇温度区间(15~25 ℃)的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35.00%和45.00%。以第2潮菇蛋白质含量最高,较第1潮菇增加7.42%~8.58%,平均增幅8.05%;较第3潮菇增加7.52%~23.79%,平均增幅12.79%。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明显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在培养皿中培养9d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增加14.3%-64.3%,以恩肥最佳。拌料和喷施相应的增产效应,以恩肥最佳,均增产10.0%以上。喷施时期以在第1潮菇的现蕾期和第2潮菇的套筒期各喷1次为好,F46喷施0.5mg/kg三十烷醇的增产幅度最大,两潮菇的生物利用率为104.2%,增产22.8%。各菌株的增产效应有明显差异。经试验证明,菇宝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夏季秀珍菇转潮期对鲜菇产量的影响,为夏季设施化桑枝秀珍菇种植者提供科学选择依据。【方法】利用秀珍菇变温结实的习性,人为设置不同的转潮期并通过人工制冷的方式实现秀珍菇转潮出菇,同时精确测定出秀珍菇转潮时间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秀珍菇产量与转潮间隔期长短呈明显的相关性,两潮菇之间的间隔期3至7天内,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秀珍菇的单包鲜菇重有所增加,但菌包平均单包产量差异不显著;秀珍菇采用割口出菇,在高温季节下因菌包开口大水分蒸发快,开口后平均三天内菌包水分可损失0. 25%以上,转潮期长水分损失大是菌包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结论】夏季秀珍菇两潮次之间短暂的转潮期可促使菌丝恢复,有利于提高秀珍菇产量,转潮时间应控制在7~10天左右,过长的转潮时间会造成夏季秀珍菇大量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6.
"丰平王"是我单位选育的抗病、高产平菇新品种,2010年通过了山东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 该品种出菇温度为3~35℃。子实体灰色,超过32℃时子实体变灰白色,随着温度的降低,菇色也越深。菇片厚、大、圆,商品性好。高产.以玉米芯为主料头潮生物转化率超过100%.以棉籽皮为主料头潮生物转化率达130%,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各鲍菇5种栽培模式的研究表明:以半脱袋覆土出菇效果最好,其生物转化率为80.06%,且出菇整齐;不脱袋顶端覆土效果次之,其生物转化率虽达82.48%,但出菇不整齐,时间较长;直接覆土与出一潮菇后再覆土出菇效果一般;而排展出菇生物转化率最低,只有69.64%。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平菇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栽培户管理不善,防病观念不强等原因,平菇黄菇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有的菇棚出一潮菇后.迟迟不出菇:有的出来的小菇未长大就发黄.继而萎缩死亡,导致平菇品质下降.产量难于提高,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菌丝体和菇体生长都需要丰富的营养,在出菇过程中菌丝体的营养转化到子实体当中,出菇量越大菌丝体营养损耗越大,第一潮菇后培养料中的碳、氮等营养明显下降,适当地补充营养液能够保证下一潮菇的产量和快速转潮。但是补充营养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实践中常见到草菇菇蕾枯萎死亡的现象,特别是第2潮菇后发生更为严重 一、原因1.菌种退化,菌种无性繁殖(转管次数)过多,栽培种菌龄过长,老化.生活力下降.致使菇蕾闪营养不足而枯萎,  相似文献   

11.
平菇栽培过程中,发菌成熟的菇床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菇床,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较为常见,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料温偏高。菌丝培养成熟的菇床,若无较低温度的影响.其料温下降的速度很慢。若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原基不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秋栽的低温型品种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1.及时清理料面。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  相似文献   

13.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加快金针菇转潮的技术要点如下。1.及时清理料面。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基,这样有利于快速转潮。2.适当通风降温。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会在菌袋上覆盖一层薄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  相似文献   

14.
所谓爆发出菇新技术,是指通过采用配套技术,在其头潮菇出菇时,即予以强制一次性高产出菇.这是对“仿工厂化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实践表明,效果很好,可以推广使用。该技术主要有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多数菇农种植的金针菇已经开始采收第二潮菇,准备生产第三潮菇,在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时应注意以下五点:(1)将料面清理干净,以防残留的菇根侵染杂菌,影响出菇。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合理搔菌可以、(1)明显提高金针菇第1,2潮菇的产量和质量。生物利用率比对照提高约9.0%.(2)出菇整齐,采菇期集中。第1潮菇的采收期多数为3~5 d,比对照缩短6 d.(3)转潮快。第2潮菇的采收期比对照提前约15d.(4)搔菌有效地抑制病害的蔓延。搔菌的发病率为0,而对照为17.0%.  相似文献   

17.
<正>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的技术操作规程:一般在5~6月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制作栽培种,8月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一、覆土后管理 大棚蘑菇覆土15天左右就可出头潮菇.即进入出菇阶段。对有疣疱霉等病害发生历史的菇房.可用药预防。用药前1天停水,每平方米用1~2克施保功药剂配成1000倍药液喷洒.或用多菇丰1000倍液喷洒.每平方米用水量1~2公斤。喷药水后停水1天。如果在前1次用药相隔4~5天再喷1次药.则控制病害发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正一、栽培时间鸡腿菇栽培料于8月下旬发酵,9月上旬接种发菌,10月下旬将菌棒入棚栽培出菇,11月中旬采收头茬头潮菇;11月下旬二茬菇接种发菌,为栽培第二茬做好准备;12月中旬采收头茬二潮菇,第二年元月上旬采收头茬三潮菇;元月下旬种植第二茬鸡腿菇,4月底结束鸡腿菇生产。二、栽培配方  相似文献   

20.
传统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培养基以木屑为主料,采收6~7潮,周期长,用工量大,栽培成本高。工厂化秀珍菇栽培量大,生产周期短,要求产量集中。为探索工厂化秀珍菇单潮爆发性出菇关键技术,本研究比较了秀珍菇不同菌株、培养基配方、发菌期等因素,发现适宜工厂化单潮爆出菇的优良菌株为金秀,最佳配方为棉籽壳15%、玉米芯15%、木屑26.5%、甘蔗渣20%、麸皮20%、豆粕2.5%、石灰1%,适宜开袋出菇的发菌期为7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