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此也引发了学者对于网络信息与旅游客流之间作用关系探讨。文中以网络信息流与现实旅游流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遴选澳大利亚网民关注度高的10个旅游网站,运用文本挖掘和质性分析方法,测度旅游网站对我国城市的网络推荐。利用统计数据统计分析,探讨旅华澳大利亚游客入境旅游流强度,从虚拟信息流和现实旅游流双重维度下,探讨两者的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旅华澳大利亚游客旅游流强度和网络推荐度耦合关系表现出四种形态:高耦合型、中耦合型、低耦合型和极不协调型。两者的耦合关系整体上符合"高网络推荐度引起高旅游流强度,低网络推荐度引起低旅游流强度"的一般认识,但极不协调型耦合区域的存在说明两者的耦合关系并非直接简单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位熵的含义构建了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以其为测算工具,选取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时间断面的入境旅游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其成因。结果显示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为:呈繁荣区与落后区两极演变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扩散的演变过程,从东至西一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地带性差异。目前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为高等级旅游资源的吸引度、社会经济水平、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航空旅客吞吐量、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城市化水平等。而客运量和吞吐量、区域城市的等级体系首位比等因素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3-2013年西藏入境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对其近31年来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地区经济增长的比重;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西藏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阶段性,即波动探索阶段、持续稳定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再度恢复阶段;2)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收入增加64.431个单位;3)1983-2013年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1.20%;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值为1.62%。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际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的矩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资源及景点吸引力是游客前来旅游内在的直接驱动力,而交通区位及可达性是影响游客到访重要的外部因素。本文利用2004年我国A级景点资源和交通运输统计数据,综合测定了我国31个省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和区位可达性指数,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和景点资源丰度及区位可达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省区的景点资源吸引力、区位可达性与客流量市场占有率、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其中,A级景点资源丰度与客流量市场占有率、旅游收入市场占有率的边际弹性分别为0.022和0.019,区位可达性指数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35和0.056,区位可达性的边际弹性大于景点资源丰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景点资源吸引力与区位可达性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1个省区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划分为3种类型:即资源驱动型、区位驱动型和资源区位共同驱动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inbound tourism groth trend theoretical model简称ITGTM)。将入境旅游增长趋势理论模型应用于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趋势研究,依据1978~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年统计数据,建立了以1978年为起点,正常年份里的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具体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结合微分学,分析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的趋势(包括增长性和波动性),对我国"89风波"、"98洪水和金融危机"、"SARS"与禽流感对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对我国2007~201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做出预测,并将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划分为1978~1984、1985以来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格局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上而下法、协调度模型和脱钩模型,探讨20世纪90年代快速城市化以来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格局及其与行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交通运输碳排放整体快速递增,东部排放量最高,中西部次之,省域空间非均衡性愈发明显,1995和2003年广东排放量最高,2012年山东排放量最高,青海始终最低.2)交通运输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耦合度与协调度不高,呈现先减后增的非同步态势,空间差异较小,轻度失调比重最高,两者以弱脱钩为主转向以扩张负脱钩为主,脱钩状态由较为理想转向不理想,交通运输碳排放速度愈发快于行业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8.
9.
第三产业作为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它的快速发展将掀起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第二次浪潮。本文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关系、城市规模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的关系等角度对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城市化率与人均第三产业产值显著相关;(2)第三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相关性不强;(3)城市辖区人口规模与第三产业规模存在着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心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地域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运用重力模型,采用1990-2006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各年份入境旅游客流、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国和各大区重心位置,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波动性,总的变动趋势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方向移动,接待客流量的南北差距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呈年际波动;旅游外汇收入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规律性移动,旅游外汇收入的南北、东西差距总体进一步加大,近两年出现缩小趋势;入境旅游客流与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在位置上有差异,收入重心在南北方向上较客流重心偏北约2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收入重心较客流重心偏东约1个经度;七大区的入境旅游客流重心、收入重心空间变化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大区内省际之间入境旅游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的生存、经济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能源生产...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28日,中国旅游行业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榜单新鲜出炉,这对于中国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选取我国拥有旅游百强景区的27个省区市为样本,构建相应的旅游百强景区评价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系统,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二者进行评价,再利用耦合模型计算旅游百强景区系统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期对建设优秀旅游景区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运用入境游客集聚与扩散指数模型、GIS技术,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能力进行演变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集聚扩散指数均呈现波动态势,演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峰林结构";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陕西、云南、广西等省区集散指数演变过程较为平缓,其余省份变动则较为剧烈。2)通过集聚指数GIS分析,云南、陕西、四川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强;新疆自治区与宁夏自治区处于边缘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弱。3)通过扩散指数GIS分析,四川、广西、云南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等2省区处于边缘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4.
采用IPCC法计算了中国、印度、美国、德国2001-2009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额度。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美国趋于稳定,德国下降趋势明显;(2)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59tC/人,虽高于印度的0.42tC/cap,但远低于德国的3.61tC/cap,更低于美国的5.93tC/cap。(3)中、印、美、德四国中,德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最优,美国次之,印度第三,中国最差,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大,天然气比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据此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亲景度和竞争态的甘肃省入境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指标,定量分析1999-2006年甘肃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的变化特征,发现1996-2007年甘肃主要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差异显著且年度变化不大,但竞争态却呈现上下波动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亲景度市场和竞争态市场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发现亲景度和竞争态有一定的联系,但相关性并不显著。据此确定甘肃国际旅游市场应分三级逐步开发,首先要重点开发亲景且竞争态属明星或金牛类市场;其次加强拓展亲景但竞争态属于幼童或明星类市场;最后培育菲律宾、泰国、俄罗斯等疏景且竞争态为瘦狗或幼童类市场。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中心地理论,选取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衡量旅游目的等级的指标,研究了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和演变态势。研究发现,交通条件对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的影响显著。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0个城市的入境旅游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入境旅游目的地呈现"三棱锥体"形态。北京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北京为棱锥顶,以天津、青岛和大连为棱锥底的"三棱锥体"形态;上海入境旅游目的地形成了以上海为棱锥顶,以南京、杭州、苏州为棱锥底面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格局;广州入境旅游目的地体系目前还处于发育当中,二、三级入境旅游目的地仍在不断变化。文中运用中心地理论探讨入境旅游流空间形态和机制,旨在为入境旅游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力求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入境旅游流特征,进而为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和各省市旅游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流转移的陕西省入境旅游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陕西省入境旅游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其游客市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入境旅游发达区转移而来的,但三大区域入境旅游流向陕西的扩散转移成长过程各不相同,研究发现:环渤海是陕西最大的入境旅游中转地,且年际变动较小,比较稳定;长三角向陕西转移人数少于环渤海,年际变动大,处于波动增长状态;珠三角向陕西转移数量最少,且这些年不增反减,年际变动较大;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趋于多元化,日渐稳定和均衡;陕西省对三大区域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需在开拓三大区域入境旅游市场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与规模.但在旅游资源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数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如何的研究较少,故文中选取全国及31个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17种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数量、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数据,对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为区域研究单元,并分解为东部旅游区、中部旅游区、西部旅游区三个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分析了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999-200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依然很大,经过10年发展甘肃省入境旅游优势突显。据此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