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是其它一切思想的基础.本文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农业的 两个飞跃 、农业发展的根本道路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其至可以说是居于首要地位。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以数亿农民为主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如何团结、教育、引导农民参加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支持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富起来,农产品多起来,市场活起来,农村呈现勃勃生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战略中,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即有开拓,也有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建党8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解决好农业、农民问题,这对……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思想的结晶。本文就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进行了探索。研究学习这些思想,对于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健 《农业考古》2006,(3):9-1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党关注的焦点.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而且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邓小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内涵,旨在为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飞跃”的伟大构想。第一个飞跃着眼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个飞跃落脚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构想,总结了建党以来党在农村、农业、农民工作中的基本经验,指明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把农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三位一体地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来认识,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农民现代化为核心、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依靠政策、依靠科学,通过改革开放,有分别有步骤、由先富带后富,发展农业生产力,最终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和农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农业,在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农业发展思想体系。本文对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改革、农业地位、农业科技和农村稳定问题进行了学习与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三农问题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财富的增加.全面建设小康就无从谈起,邓小平同志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  相似文献   

9.
<正>通读《邓小平文选》1—3卷,我们发现,邓小平同志在总共222篇文章和讲话中,有1/4阐述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中有多篇是专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章。邓小平同志的这些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思想,是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出发,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冲破各种束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指导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成功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农”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富裕农民不可能一蹴而成。就我区目前而言,虽在科教兴农、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探索,但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仍有不完全适应之处。具体表现在我区务农人员数量多且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差,明显制约着我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上海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按照郊区“三个集中”新一轮发展要求,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促成我区农村经济加速发展.使我区农民步入富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邓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对于认识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邓小平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和农村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邓小平一贯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并把它视为把握和指导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法宝”。农村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一大创造。对于农…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陈小玮(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邓小平同志的农业现代化理论既是对马列农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十多年来农村经济改革的理论总结。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  相似文献   

13.
实现农村小康必须要有新思路———传统农业地区快速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几点思考●刘积福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是九十年代农村工作的主题,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中西部传统农业地区,要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必须更大幅度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就要有新思路,找...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很早就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思想。本文试从农村的角度来论述邓小平的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思想即农村现代化思想以及总结其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5.
贵州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诞生了"顶云经验",开始了中国农村农业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并从最初的"定产到组"发展到"包干到户",逐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一个飞跃"。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中国农村农业需要实现"第二个飞跃",即走集体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习近平同志也对集体经济做了重要论述。贵州的"塘约经验"在坚持坚持农村农业改革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上,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七权同确",建立产权明晰的"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经营模式,走强弱联合、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的有益探索。改革开放近40年,贵州农村农业改革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是改革的源泉,敢闯敢试、敢于担当。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方向、动力、途径等重大问题都做出了精辟深刻的论述。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对于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创新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的一点体会梅泰和历史的经验证明,农民和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基本问题。进入新时期以后,小平同志就尖锐地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名论断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不仅需要大批农业科技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业科学技术顺利而有效地得到推广,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在改革、发展正规高等和中专农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和普及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教育,这不仅是关系到改变我国广大农民智力结构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问题。本文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论述,对当前我国农民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惠兰 《甘肃农业》2005,(11):22-2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