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麦1号”春小麦单体系统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一中  沈光华 《作物学报》1987,13(3):261-262
<正> 从1978年开始,在“中国春”小麦单体系统的基础上,经连续6~7次回交转育,育成了适于我国南方麦区生长的“扬麦1号”单体系统。衍生单体的穗形及其它特征与“扬麦1号”相似,核型均为2n-1=20”+1’=41。经用“中国春”双端着丝体系统(2n-1”+t”=20”+t”)对育成的21个单体系分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苏麦3号抗赤霉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研究以苏麦3号为染色体供体,一套“中国春”小麦单体系列分别作为受体和轮回母本,连续回交4次,并建立两套独立转育的重复系,对赤霉病抗性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系Ⅰ中,苏麦3号染色体2B、3B和6B与赤霉病抗性有关;重复系Ⅱ中,染色体7A、2B、3B和6B与赤霉病抗性有关。由此推断,苏麦3号的抗性基因位于染色体2B、3B和6B上,染色体7A是否具有抗性基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2D染色体载有促进赤霉病扩展的感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多小穗小麦品系“88F2185”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 “88F2185”的早抽穗性状是其3B、 5B和7D染色体的效应。 其中, 7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 5B染色体具早抽穗的新基因。 3B、 5B和7D F2群体中单体株与二体株比较的结果表明, 早抽穗基因是半合、 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春小麦(6x)×苏联球茎大麦(4x)属间杂交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选用抗病性较强的球茎大麦(2n=28)为父本,以普通小麦(2n=42)为母本,进行属间杂交,授粉24小时后,在母本柱头上滴赤霉酸,促使幼胚生长,以中国春单体5B 为母本杂交,获得了少量结实的杂交种子;以中国春为母本的,则结合离体培养杂种幼胚,以获得属间杂种。杂种自花不育,而以中国春单体5B 与之回交,获得三株回交一代杂种(B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春-Synthetic 6x小麦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旗叶相对含水量(RWC)、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1A,2D和3D代换系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及其干旱/对照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3A,3B,4B,5B,6B,1D,2D和4D代换系叶片离体失水速率及其干旱/对照值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中国春。由此表明,Synthetic 6x的1A,2D和3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干旱胁迫下调控相对含水量的基因,Synthetic 6x的3A,3B,4B,5B,6B,1D,2D和4D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干旱胁迫下调控离体失水速率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阿勃”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的创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秀庄  吉万全 《作物学报》1991,17(6):417-423
通过大群体“阿勃”单体自交后代,选择缺体植株,并连续多代大量镜检选株自交,获得了18个(1A、1B、1D、2A、2D、3A、3B、3D、4A、4D、5A、5B、5D、6A、6B、6D、7A和7B)“阿勃”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这些缺体系经过3-7代自交,平均结实率31.24%,用“中国春”双端体系分别进行测交证明均为正确系;试验结果还表明:“阿勃”缺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将‘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进行了正反交、F1代自交和回交,利用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对杂种后代进行了鉴定。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杂交当代结实率平均为37.3%,而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平均结实率为28.19%,二者差异显著(P0.05)。杂种F1代自交结实率平均为31.45%,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父本的F1代回交结实率为38.82%,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杂交后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现象,说明杀配子染色体2C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创制小麦-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1B/1R易位系——“84059-4-2”的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少斌  姚景侠 《作物学报》1991,17(5):321-325
利用 C-分带和 N-分带对普通小麦选系“84059-4-2”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1B 染色体发生了变异。经带型比较,确定该变异染色体由小麦的1B 和黑麦的1R 易位而来,它包括1B 长臂及其着丝粒和1R 短臂。在中国春双端二体1B 与“84059-4-2”的杂种 F_1植株中,发现95.83%的花粉母细胞出现一个异型二价体和一个游离的短  相似文献   

9.
大穗小麦多小穗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正松  颜济 《种子》1997,(5):5-8
采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对大穗普通小麦品系“88F2185”的多小穗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88F2185”决定多小穗的基因位于其1B、3D和5A染色体上,其中3D染色体的效应最强。“88F2185”1B和3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显性,而5A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隐性。此外,“88F2185”4D染色体上还存在减少小穗数目的隐性基因。据前人研究及本试验结果分析认为,“88F2185”5”的1B及4D染色体上具控制小穗数目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创造小麦-长穗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系,本研究将“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进行了正反交、F1代自交和回交,利用细胞遗传学等方法对杂种后代进行了鉴定。以“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杂交当代结实率平均为37.3%,而以“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2C二体附加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其平均结实率为28.19%,二者差异显著(P<0.05)。杂种F1代自交结实率平均为31.45%,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3E二体附加系为父本的F1代回交结实率为38.82%,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杂交后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现象,说明杀配子染色体2C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创制小麦-长穗偃麦草3E染色体易位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谢晓玲  邓自发  解俊峰 《种子》2003,(5):5-6,11
巨穗小麦新种质材料是一具有茎杆粗壮、叶片短宽直立、大穗、大粒、高结实率等特点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应用单体分析和双端体分析方法对“241”材料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新种质材料“241”的1A、3A、5A和4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隐性基因,6B染色体上具有控制株高的显性基因,其中3A、5A和6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1A和4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通过双端体分析进一步将控制株高的基因定位到1AS、3AS、5AL和4BL上。  相似文献   

12.
干旱胁迫对小麦叶片细胞膜透性效应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干旱胁迫下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品种中国春(受体)和Synthetic 6x(供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K 相对渗出率,对调控干旱胁迫下功能叶片细胞膜稳定性的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1D,2D,2B,3A,3D,4A,4B,6A,6B,7D和7A等染色体代换系的相对电导率和K 相对渗出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中国春,而其他代换系差异均不显著。表明Synthetic 6x的1D,2B,2D,3A,3D,4A,4B,6A,6B,7D和7A染色体上具有耐旱性基因,而其他染色体与Synthetic 6x的耐旱性无关。研究结果可为小麦抗旱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八倍体小黑麦与七倍体杂种回交时,七倍体×八倍体(以下简称“七×八”)组合的子房受精正常,80%的受精子房不能形成有胚乳的种子,有胚乳种子中能成株的仅有20%,回交效率为1%~2%,远低于八倍体×七倍体(以下简称“八×七”)组合的29.07%。通过分析“八×七”回交种子和七倍体F_1杂种根尖染色体数分布发现,八倍体小黑麦雌配子R染色体平均丢失率为0.133,具28染色体数的整倍体配子对27染色体数的非整倍体配子不具有竞争优势;父本七倍体杂种雄配子R染色体的平均丢失率为0.713,整倍体雄配子的竞争能力是非整倍体(染色体数27)雄配子的48.2倍。“七×八”组合回交效率低的原因可能是雌配子间竞争能力低,各种R染色体数的雌配子都能参与双受精,由于不完整的R组染色体对胚乳发育的干扰,大部分合子不能形成能成株的种子。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高优503”抗条锈基因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试验利用感染条锈病的“中国春”单体系列与抗条中29号生理小种的“高优503”小麦进行杂交,通过细胞学观察和田间锈病鉴定,对其抗病基因进行单体分析。结果表明:“高优503”小麦抗条中29号生理小种的基因位于4B和5B染色体上,是两对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15.
管启良 《作物学报》1980,6(3):129-138
根据多年来对(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 F1—F4及与小麦回交后的杂种 B1F1选株的细胞学观察和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的形成途径。认为小麦和偃麦草杂交后,需要与小麦回交1—2次,在于使染色体组重新组合,形成 AABBDDEE 和 AABBDDFF 两种染色体组型的八倍体。类型基本稳定的八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中国北部品种同源转化群5单体单价体错分裂及单双极分布进行了研究。单体5A、5B 和5D 减数分裂后期Ⅰ错分裂频率分别为14.2%、9.2%和9.1%。中国春5A 具有最高错分裂频率(40.0%)。单体染色体或它们的错分裂产物的单极分布频率从18.6%到36.7%。双极分布频率比单极分布频率高,并随错分裂产物的增加而增加。一次、二次、三次错分裂频率差异很大。与欧、美品种相比中国北部品种同源转化群5错分裂行为与日本品种更相似。  相似文献   

17.
小麦粒重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郑有良  颜济 《作物学报》1993,19(4):304-308
本文以低粒重的多小穗品种"10阿"为被测材料,"中国春" 和"阿勃"两套单体系列为测验系,对粒重性状进行了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被测材料"10阿"粒重低受5A、1B、2B、2D和7D等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所控制。从其减小效应的程度来看,1B和2B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强效。5A、6B、2D和7D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弱效。  相似文献   

18.
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钟冠昌  张荣琦 《作物学报》1987,13(3):187-192
本文研究了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讨论了杂种中各类配子的传递规律和产生异附加系的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八倍体小偃麦×普通小麦)F_2,具有46条染色体的杂种类型最多,占19.09%,具有43条染色体的单体附加类型为3.01%。(2)以杂种 F_1作母本和父本,分别与小麦进行回交,B_1F_1具有44条染色体的双单体附加最  相似文献   

19.
长穗偃麦草是小麦的野生近缘种属,具有抗寒、抗旱、抗病等优异性状。为了利用长穗偃麦草的优异基因,将‘中国春’-长穗偃麦草1E二体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2C二体附加系杂交、自交和回交,观察其后代的细胞学和形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杂交后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观察到了染色体畸变现象;统计F1代自交结实率,发现与亲本相比,这些杂种后代的结实率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穗型发生了分离,除正常穗型外还观察到了密穗型,说明杀配子染色体2C可以诱导染色体畸变并对结实率和穗型均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创制小麦-长穗偃麦草1E染色体易位系和缺失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叶兴国  樊路  韩敬花 《作物学报》1992,18(6):447-452
利用中国春ph1b、ph2a、ph2b基因系及对照中国春分别与甘肃黑麦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4.0%、87.9%、93.8%和90.8%,其F_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交叉数分别为9.748、2.968、5.000和1.376,ph1b、ph2a、ph2b基因诱导小麦与黑麦F_1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顺序是ph1b>ph2b>ph2a。用中国春回交F_1取得了成功,回交结实率分别为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