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玉米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我国在玉米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病原学、致病性和寄主抗性机制与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以往我国学者关于引起茎基腐病病原学的不同观点。根据2种病害的病原镰孢菌在可溶性蛋白质、血清学、同功酶和DNA等不同水平的多态性分析,镰孢菌在寄主根和茎组织内侵染过程示踪和孢子捕捉试验结果,重点讨论了2种镰孢菌病害在病原学侵染规律方面的相互关系,概述了2种病害寄主抗性生理生化机理、抗性遗传和以生物防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措施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接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茎基腐病乃世界性玉米病害,自70年代以来我国春、夏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据各地调查,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地块可达50%以上。该病主要在玉米灌浆—成熟期发病,从而引起玉米植株的根部及茎基部腐烂、变软,叶片青枯,果穗下垂,导致植株早死,籽粒松瘪,产量严重下降,是我国目前玉米生产上急待研究解决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自1988—1991年从全省各玉米主产区,采集了大量的病  相似文献   

4.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茎腐病近年来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而了解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作者就抗感性稳定的10个自交系双列杂交对腐霉菌(Pythium sp.)引起的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进行研究,初步摸清了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玉米茎腐病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茎腐病属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目前,关于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及其与毒素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茎腐病细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和E.c.pv.atroseptica)进行了58项生化试验的比较。结果水稻菌株在生化性状上与玉米菌株十分相似,最接近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chrysanthemi pv.zeae),但水稻基腐病细菌在兰色素产生,丙二酸、酒石酸钠利用,产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项上与玉米致病变种不同。在致病性比较中,水稻菌株比玉米菌株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可能是一个独特的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研究表明水稻菌株的蛋白电泳带数与玉米菌株相同,均为16条,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互不相同。血清学研究表明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致病变种没有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腐病生物防治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应用绿木霉(Trichodermavirlde)和细菌防治由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病。苗期盆栽试验表明,细菌拌种,木霉菌拌种和木霉菌穴施配合细菌拌种对两种病菌的防效较明显。在人工接菌土壤内,对腐霉菌防效最高达58.15%;对镰刀菌防效达56.25%。在自然病土中最高防效达100%。在田间试验中,细菌拌种和木霉菌拌种防效也相当明显。所有处理的植株均比未处理的高,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腐病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首次提出了玉米茎腐病侵染分成4个阶段的理论,即发病前期(I),根系显症期(Ⅱ),病害快速上升期(Ⅲ),植株地上部显症期(Ⅳ)。根据田间病株症状系统观察、病菌分离以及病组织显微观察,明确了茎腐病 是以生育前期侵 染为主,后期侵染为主,后期侵染为辅的病害。植株地上部受害症状受根系被害程度和环境因素制约。降雨和高温是影响病程发展速度的关键因子。两种茎腐病菌只有到植株散粉期才能进入茎基髓部。  相似文献   

9.
硫酸锌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硫酸锌1000倍液对肿囊腐霉与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半径分别为1.6mm、2mm,而同一浓度的杀菌剂普力克为3.4mm与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6gZnSO分批施入再接肿囊腐霉的发病率在25%~17%,接禾谷镰刀菌的发病率在17%,均低于对照区50%。10ml普力克分批施入盆土内,然后分别接入两菌,均未见发病。ZnSO以667m1.5~2kg的用量与其他肥料组配成种肥,在大田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效果为79.65%~86.58%。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红霞  张海剑  孙华  石洁  陈丹  郭宁 《植物保护》2017,43(3):149-153
为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以组织分离法做对比,采用分子检测法,对采自田间的189个玉米茎腐病病株进行真菌种类的鉴定和数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分子检测法对腐霉Pythiumspp.的检出频率为29.24%,对镰孢菌Fusariumspp.的检出频率为73.68%,组织分离法对腐霉的检出频率仅为0.58%,对镰孢菌的检出频率为60.82%,两方法的符合率最高仅为35.92%,最低为0。因此,采用组织分离和分子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玉米茎腐病病原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玉米青枯病病原腐霉对其伴生镰刀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以玉米青枯病病原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lthews)与禾生腐霉(Pythium gramlnicola Subram)为材料,着重研究了两种腐霉的生长与代谢对其伴生病原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影响,结果表明:1.腐霉的定殖生长能力弱于禾谷镰刀菌。在腐霉菌落上,禾谷镰刀菌仍可生长,而在禾谷镰刀菌菌落上,腐霉则不能生长。2.在伴生条件下,腐霉被镰刀菌覆盖的时间长短随接种间隔而有变化,接种间隔愈短,则覆盖愈快。3.两种腐霉的培养滤液均对禾谷镰刀菌的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及菌落扩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滤液中含有对镰刀菌生长有利的活性成分。4.腐霉培养滤液对禾谷镰刀菌红色色素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腐霉的嗜糖性有关。5.田间结果表明,腐镰复合接种的发病率接近禾谷镰刀菌单菌接种,但低于腐霉单菌接种。  相似文献   

12.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通过酶活分析和超微结构观察证明了玉米茎腐病菌能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CWDE),并能明显浸解胚根组织。浸解的组织发生质壁分离及原生质外流。随细胞壁降解酶浓度增加,酶浸解能力增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玉米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在病株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比玉米腐霉茎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强。2种病菌活体外产生的果胶酶与纤维素酶(Cx)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毒素不能提高细胞壁降解酶的浸解能力,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1985~1995年期间,先后对国内16个省、市、区的1394份玉米青枯病株进行分离,腐霉的分离频率为63.8%,而镰刀菌则为36.4%。两菌在各省市区的分离频率不尽相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分离部位、不同病级的病株或病株分离(采集)的季节对分离结果有直接影响。#br#根据Koch氏法则,从病株上分离的腐霉和镰刀菌必须回接在感病的玉米株上,测定其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腐霉具有致病性,应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镰刀菌则不是。研究结果还表明,接种方式、玉米生育期、接种的菌量、盆土含水量对致病性测定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北玉米茎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1985年从东北各地采集玉米茎腐病株标样119个,经分离鉴定为禾本科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腐皮镰孢(F.solani)、木贼镰孢(F.equiseti)、尖镰孢(F.oxysporum)、镰状镰孢(F.fusarioides)6种,前两者分离频率最高。温室和田间以牙签和注射方法接种,前三者致病力最强,是东北地区玉米茎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两种接种方法以牙签法效果最佳。6种镰孢菌在8—30℃均能生长,以25℃最佳,15℃以下和30℃以上生长明显减慢。在同一温度各菌株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以禾本科镰孢生长速度最快,腐皮镰孢生长最慢。前三种镰孢菌在pH4.3—9.8里均能生长,最适pH是6.7—7.5,pH值大于9.4或小于4.3时生长减慢。对碳、氮营养源要求相似,碳源以果糖、菊糖、木糖和葡萄糖最适生长。氮源以酒石酸铵和天门冬酸钠最佳。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玉米茎腐病菌种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于1992~1995年,从江苏省玉米主产区采集的玉米茎腐病标样中分离获得105个菌株,经鉴定,致病菌种类有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禾生腐霉(P.graminicola)、串珠镰孢浙江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zhejiangensis)、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拟枝孢镰孢厚膜变种(F.sporotrichioides var.chlamydosporum)、尖孢镰孢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olens)、接骨木镰孢(F.sambucinum)、茄病镰孢(F.solani)、半裸镰孢(F.semitectum)等11个种或变种。其中串珠镰孢浙江变种出现频率最高,占44.8%,肿囊腐霉和禾生腐霉致病力最强,这两类菌是江苏玉米茎腐病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6.
玉米茎腐(青枯)病的病理反应与优势病原菌演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茎腐(青枯)病优势病原菌有Pythium graminicola,P.inflatum,Fusarium graminearum,F.moniliforme。在对玉米的致病过程中,首先是由Pythium spp.造成主根系的逐渐病腐而致供水不足形成地面上的青枯症状,随后Fusarium spp.在病株内的演替过程中,逐渐取代Pythium spp.而形成一定的优势,这是许多研究者在玉米病株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分离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同时表明Pythium spp.在高湿缺氧的土壤条件下,其致病作用优于Fusarium spp.。  相似文献   

17.
浙江玉米苗期根腐病病原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九○年春,浙江天台县大面积春玉米苗期出现一种毁灭性的根病,重病地块死苗率达80%,一般发病地块为40-60%,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1 ̄1995年采用自然发病和土壤接种方法鉴定了1550份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病性,表现高抗的397份,中抗304份,中感364份,高感485份,经重复鉴定,筛选出76份抗性稳定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不同抗性品种用肿囊腐霉菌和串珠镰刀菌接种测定,抗性反应基本一致,人工接种比自然发病鉴定效果好,通过病圃自然发病初筛,人工土壤接处复选,可准确鉴定大量材料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