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世界淡水螯虾的分布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螯虾有540多种,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除非洲、南极洲之外均有自然分布。许多淡水螯虾种类例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麦龙螯虾、雅氏螯虾、贵族螯虾和土耳其螯虾等经济价值较高,并有着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淡水螯虾的生产主要有粗养、半精养以及精养等生产模式。我国以及许多欧美国家的淡水螯虾市场需求量较大,生产淡水螯虾利润较高。软壳淡水螯虾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我国淡水螯虾分布广泛,产量巨大,而且其生产成本较低,在我国开展淡水螯虾的养殖尤其是软壳赘虾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养殖最普遍的淡水螯虾.该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消费量巨大.克氏原螯虾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然而苗种供应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规模化的人工繁殖是克氏原螯虾产业化的起点和突破口.本文概述了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变化、生化组成及营养代谢、酶活研究、分子和组学研究以及生态因子对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影响,并且概述了胚胎离体孵化的相关技术进展,探讨了克氏原螯虾离体孵化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未来克氏原螯虾育种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脂肪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源,为红螯螯虾幼虾专用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鱼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菜籽油作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性能(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肌肉组成(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肝胰腺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及免疫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菜籽油组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鱼油组(P<0.05,下同),而豆油组、花生油组和玉米油组与鱼油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肌肉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但以豆油作为脂肪源时更有利于提高肝胰腺的消化酶活力.不同饲料脂肪源对红螯螯虾幼虾肝胰腺的SOD、ACP和AKP活力均无显著影响,但在T-AOC方面,豆油组和花生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结论]菜籽油作为单一脂肪源时红螯螯虾幼虾生长性能受到抑制,肝胰腺T-AOC相对较低,因此不宜选用菜籽油作为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单一脂肪源;以玉米油、豆油和花生油替代鱼油对红螯螯虾幼虾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和免疫功能均无显著影响,且使用豆油和花生油时肝胰腺T-AOC相对较高,即豆油和花生油可作为替代鱼油的植物脂肪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干旱胁迫同步化育苗对生殖期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生殖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性成熟克氏原螯虾在干旱胁迫下,5、10 d时亲虾及最后获得的抱卵虾生长相关指标(丰满度、营养度)、生殖相关指标(性腺指数、相对繁殖力)、肝胰腺、性腺和肌肉蛋白含量,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  相似文献   

6.
不同温度条件下克氏原螯虾免疫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水温条件下免疫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温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免疫力有显著影响.水温为10~15℃时,克氏原螯虾血液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保持稳定,20℃时两者活性达到峰值,水温继续升高时活性逐渐降低,水温达到30℃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为74.6 U/L和56.8金氏单位/L,与水温20℃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30℃时其活性最低(0.79 U/mL),与水温20 ~ 25℃时酶的活性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水温10℃时的活性较低,但其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强,水温30℃时的活性为138.31 U/mL,与15~25℃时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于水温为10℃的试验组,且差异显著(P<0.05);低温与高温环境下,血液中溶菌酶的活性降低,显著低于水温15 ~ 25℃的试验组(P<0.05).表明水温为20℃左右时克氏原螯虾相关免疫因子的各项指标较好,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7.
江涛 《北京农业》2002,(12):32-33
澳洲淡水龙虾是我国继罗氏沼虾之后引进的又一个世界上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该虾因原产澳洲,龙虾生活在淡水中,外形又酷似海中龙虾而得名.澳洲淡水龙虾体色为绿色或褐绿色,雄性成虾的第一螯足的大鳌外侧有一鲜红、柔软的膜质带,分外艳丽,故又称为红螯螯虾和红爪虾.  相似文献   

8.
丁建英  邵菁  徐建荣  韩晓磊  唐洪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266-15267,1527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2%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40 d,分别在养殖后的20、30、40 d测定克氏原螯虾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和2%的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影响显著(P<0.05)。2个试验组除酸性磷酸酶外,其他3种酶的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鳌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免疫力和经济角度方面考虑,建议中草药的添加剂量以1%为宜。  相似文献   

9.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原产于澳大利亚北部热带水域,是世界最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目前国内对其养殖模式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支持红螯螯虾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产量及质量优势。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秉承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先进生产理念,对推动红螯螯虾国内养殖规模扩大化、产品优质化、养殖模式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生物学特征、生态养殖、病害防御等方面介绍红螯螯虾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澳洲淡水龙虾又名红螯螯虾,隶属于十足目拟螯虾科,是一种大型淡水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该虾近年经广东省引进试养并先后取得人工繁殖种苗和成虾养殖成功,目前正陆续在省内外推广养殖。最近,湛江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进行室内工厂化繁殖澳洲淡水龙虾苗获得成功,并育出40多万尾虾苗供省内和上海、江苏、浙江的农村养殖户放养,为发展该虾解决种苗问题。  相似文献   

11.
淡水小龙虾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06-4407
淡水小龙虾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综合利用重视不够,利用程度和利用水平都比较低。对淡水小龙虾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掌握其研究动态,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The snail Physella virgata virgata, a widely distributed freshwater pulmonate, was observed to change its life-histor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rayfish Orconectes virilis in spring-fed Oklahoma streams. These changes were apparently initiated by a water-borne cue released when crayfish fed on conspecific snail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cue, snails exhibited rapid growth rates and little reproduction until they reached a size of about 10 mm after 8 months. In the absence of the cue, snails typically grew to about 4 mm (3.5 months) and then began reproduction. The chemically inducible shift indicates that the life histories of these snails are phenotypically plastic. By increasing the variance associated with size and age of maturity, prey may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coexisting with seasonal predator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产量及消费量的剧增,由其引发的食物过敏日益增多。本文首先介 绍了小龙虾的营养价值,然后通过对过敏症状及其致敏机理、过敏源的种类进行阐述,以期对寻 找有效的过敏源消除方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牛伪狂犬病研究进展及免疫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牛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现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状况、疾病诊断和免疫学成果,并对免疫学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全世界各国学者对此原虫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对其免疫学的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该原虫的致病机理和进行有效的免疫预防非常重要。从宿主感染弓形虫后的免疫效应、免疫诊断及其疫苗等方面阐述了弓形虫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种类寡糖对仔猪免疫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5头7日龄二元杂交仔猪(大约克夏×荣昌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头。分别在每组基础日粮中添加7.5g/kg的异麦芽寡糖、果寡糖、甘露寡糖和混合寡糖,同时设对照组。试验期为53d。在试验过程中,观察临床症状和腹泻情况,每周称重,并记录采食量。饲喂至30日龄和60日龄时,前腔静脉采血,测定免疫指标。[结果]添加7.5g/kg的异麦芽寡糖或果寡糖能显著提高30日龄仔猪的细胞免疫功能(P〈0.05),前者还能显著提高体液免疫功能;添加7.5g/kg的甘露寡糖能显著提高60日龄仔猪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P〈0.05),对仔猪生产性能的促进效果最好,且腹泻率最低。[结论]不同种类寡糖对仔猪免疫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铜是养殖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严重影响甲壳动物的免疫机能。以淡水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实验对象,以亚致死浓度(1.0、3.0、5.0、10.0 mg·L~(-1),96-h LC50=22.14 mg·L~(-1))的Cu~(2+)为胁迫因子,采用静态水质接触染毒法,通过分析血细胞内酚氧化酶原(pro PO)、丝氨酸蛋白酶(SP)以及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O)、血蓝蛋白(Hc)和血细胞数(THC)的水平,探讨了Cu~(2+)胁迫对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 PO-A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染毒的对照组相比,Cu~(2+)显著抑制proPO、PO的活性以及THC、Hc的含量(P0.05);但仅在10.0 mg·L~(-1)Cu~(2+)浓度下,SP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提示,水体Cu~(2+)对螯虾具有免疫毒性效应,氧化应激导致的血细胞数、血蓝蛋白含量、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抑制可能是影响pro PO-AS活性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