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舒  李汉骏  查美玲  付鸣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95-11597
[目的]对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刚果红平板染色法初筛和摇瓶发酵产酶复筛从农田稻草堆的土壤中筛选出可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菌株,并对其发酵产酶培养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优化,同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和18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1株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RSC1,发酵产酶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含1.3%CMC-Na,0.1%酵母膏和0.1%MgSO4时其产酶活性最高。对该菌进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丝状真菌RSC1与毛霉属真菌Mucor amphibiorum相似度为97%,故将该丝状真菌命名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结论]该研究鉴定了所分离纯化的菌株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该结果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能高产AMP脱氨酶的野生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方法]通过大豆的自然发酵制备豆豉曲,并分别以PDA、MRS和YPD 3种培养基进行豆豉曲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将获得的分离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并检测发酵液的AMP脱氨酶活力.[结果]试验通过3种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纯种菌株51株.通过进一步的摇瓶发酵培养,检测到具有AMP脱氨酶活性的菌株为16株,选取活性最高的DCP-23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和菌丝形态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青霉菌属.通过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确定该菌株产酶的适宜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0,接种量为6%,30℃发酵60h.在上述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中的AMP脱氨酶可达到293.7 U/ml.[结论]试验获取了1株能产较高活性AMP脱氨酶的野生青霉菌株DCP-23,可为高产AMP脱氨酶的菌株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芹  宋威  陈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21-20122
[目的]研究爱德华氏菌的鉴定方法,为爱德华菌病的快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患病斑点叉尾鮰的表皮、肝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疑似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葡萄糖发酵及生化特性试验鉴定菌株。[结果]共分离得到3株形态不同的肠杆科细菌,经过鉴定其中1株为鲇鱼爱德华氏菌。[结论]患病斑点叉尾鮰感染了爱德华氏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并鉴定具有解钾活性假单胞菌。[方法]以农田土壤为样本,在钾长石粉为唯一钾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分离并纯化解钾菌,并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经梯度稀释涂布和平板划线分离,经初筛获得8株生长良好并具有解钾透明圈的细菌。将初筛后获得的细菌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上清液中的速效钾含量,从中筛选出解钾能力较强的1株假单胞菌K3。通过形态观察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荧光假单胞菌F113亲缘关系最近,初步确定该菌株属假单胞菌属。[结论]该研究为微生物钾肥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试材。  相似文献   

6.
赵山山  石楠  张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5-4957
[目的]介绍了红酵母分离纯化的方法,菌株系统发育分析及发酵产物番茄红素的测定。[方法]从土壤及落花样品中分离纯化出7株红酵母,对其进行18S rDNA序列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7株野生菌株的胞内色素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鉴定。[结果]18SrDNA序列分析可初步鉴定这7株菌分别属于红冬孢酵母菌属和红酵母属。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7株菌种胞内抽提物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发现仅有菌株06944的胞内抽提物中含有番茄红素。将菌株06944发酵产番茄红素的HPLC图谱与番茄红素标准品的对比,可初步鉴定所筛出的菌株06944产番茄红素,产量为2.96μg/ml。[结论]菌株06944为红冬孢酵母属,无致病性,可直接作为工业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冬季自然发酵酸菜液、自然发酵泡菜汁为原料分离耐低温乳酸菌菌株,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初步进行形态学鉴定,经发酵试验,对发酵产品外观、口感、酸度、滋气味等综合评价效果好的菌种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从酸菜汁中分离到菌株10株,从泡菜汁中分离到菌株12株。经综合评价鉴定,筛选出适于酸菜发酵的低温菌株3株,2株为植物乳杆菌,1株为乳明串珠菌,分离出的菌株可为酸菜低温乳酸菌发酵规模化生产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并优化能够降解农村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高效降解菌。[方法]利用普遍适用性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分离筛选,以化学需氧量为评判指标进行复筛、鉴定及高效复合菌的初步构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高效降解菌的发酵条件。[结果]从35株初筛菌株中复筛出5株有机物降解率在40%以上的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量0.3%、发酵时间5 d、复合菌的配比B_2(假单胞菌)∶N_1(棒状杆菌)为4∶1时,有机物降解率可达84.46%。[结论]该研究可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株苄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占利  王克柱  高乐全  文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80-11881
[目的]从长期使用苄嘧磺隆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降解苄嘧磺隆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从河北保定农郊被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降解苄嘧磺隆的微生物菌株。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筛选降解苄嘧磺隆的菌株,分别于18、48、72h取发酵液。用结晶紫染液涂片染色,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对涂片结果中菌体生长较好的菌种进行菌种鉴定。[结果]从含有除草剂苄嘧磺隆的初筛培养基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好降解能力的菌株C1—11-2,它能够以苄嘧磺隆作为碳源生长。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测序,初步鉴定该菌为黄单胞菌属(Xanthornonas)。[结论]为苄嘧磺隆微生物降解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并鉴定天山雪莲菌酸奶中的菌株。[方法]以天山雪莲菌酸奶为材料,采用酸化MRS培养基、CaCO3分离培养基和YGC培养基,对乳酸菌、醋酸菌和酵母菌进行菌株分离,并依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和《酵母菌特性及鉴定手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学鉴定。[结果]经过分离和鉴定,获得了干酪乳杆菌、过氧化醋杆菌、醋化醋杆菌、克鲁维酵母属酵母菌株各1株。[结论]天山雪莲菌酸奶中的微生物可产生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活性物质,这些微生物可作为功能性乳制品开发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废弃资源的再利用研究可替代的新型生物燃料——丁醇的发酵培养基。[方法]对菌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GMCC 1.0134进行紫外诱变和磁场与Fe~(2+)共同诱变,获得1株丁醇产量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突变株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UM-80,采用不同的废弃原料考察该突变菌株的发酵性能,并筛选出合适的性价比高的培养基。[结果]突变株UM-80发酵产丁醇和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分别为9.04、17.95 g/L,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5.12%、4.12%。单独的蕨根是较好的丁醇发酵原料,当蕨根醪质量分数为15%时发酵液中丁醇浓度最高为5.50 g/L。当高山被孢霉与蕨根共同发酵时发酵液中丁醇最高产量为6.50 g/L。[结论]蕨根与高山被孢霉的复合培养基是较好的生物丁醇发酵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师宝忠  张磊  罗都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77-8878,9109
[目的]筛选能够转化鬼臼毒素的菌株,得到其转化产物并鉴定结构,以期为高抗肿瘤活性天然药物的获取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微生物分批转化法对鬼臼毒素进行结构修饰,利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鬼臼毒素及其转化产物进行检测,筛选出能够转化鬼臼毒素的菌株,将其中一株能够转化鬼臼毒素的菌株进行扩大培养,对其发酵液进行乙酸乙酯萃取、常规硅胶柱层析分离提取转化产物,应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转化产物结构。[结果]通过转化鬼臼毒素的研究,筛选出能转化鬼臼毒素的菌株为BS.Str-1、BS.Str-2、BS.Str-3、BS.Str-7、BS.Str-18、BS.Str-21和BS.Str-29;对BS.Str-21扩大培养,提取分离得到唯一的转化产物,经鉴定为苦鬼臼毒素。[结论]该研究表明通过生物转化的方法可以获得鬼臼毒素衍生物,该结果为高抗肿瘤活性天然药物的获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株灵菌红素产生菌的分离及其色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灵菌红素产生菌,并对其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筛选土壤中产红色素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摇瓶发酵后提取色素,色素组分经柱色谱与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后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南昌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红色素的细菌NS-17,生理生化特征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吻合,从发酵后的菌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相似UV-Vis与LC/MS特征的色素组分,组分1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灵菌红素一致,组分2具有未见报道的碱性条件下特异性UV-Vis图谱。[结论]分离得到1株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NS-17,并从该菌中分离得到2个色素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出灵菌红素产生菌,并对其色素组成进行分析。[方法]利用平板筛选土壤中产红色素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摇瓶发酵后提取色素,色素组分经柱色谱与薄层色谱分离纯化后以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与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从南昌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产红色素的细菌NS-17,生理生化特征与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吻合,从发酵后的菌体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相似UV-Vis与LC/MS特征的色素组分,组分1分析结果与已报道的灵菌红素一致,组分2具有未见报道的碱性条件下特异性UV-Vis图谱。[结论]分离得到1株产灵菌红素的粘质沙雷氏菌NS-17,并从该菌中分离得到2个色素组分。  相似文献   

15.
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忠娣  潘丽军  杨培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78-14781,14796
[目的]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产丁醇能力。[方法]采用紫外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选育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2。[结果]紫外辐照120 s,5%EMS处理60 m in条件下,筛选得到1株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突变株M-31,其在葡萄糖培养基中总溶剂产量10.39 g/L,丁醇产量6.55 g/L,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6.48%和20.62%。对M-31玉米秸秆水解液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组合:初始水解糖浓度为80 g/L,(NH4)2SO43 g/L,KH2PO40.6 g/L,MgSO4.7H2O 0.4 g/L,FeSO4.7H2O 15 mg/L,并选择亚硫酸盐法对秸秆水解液进行脱毒,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达到5.19和8.27 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55.39%和55.74%。[结论]得到的高产突变株较出发菌株丁醇产量更高、更适合于生物质发酵。  相似文献   

16.
李光富  路华方  李雪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4-13786
[目的]分离和鉴定鱼腥草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用滤纸片法对4种指示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鱼腥草各器官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根中1株,茎中10株,叶中2株;经形态鉴定,其分别属于子囊菌纲的毛壳菌属和半知菌亚门的曲霉属、镰孢属、茎点霉属及丝核菌属;12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而2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具有强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中存在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张健  汪桐  徐争辉  郭莹莹  李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773-12777
[目的]从自然界中筛选出具有木聚糖酶活力的菌株,为今后降解农作物秸秆提供材料。[方法]以木聚糖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能够降解木聚糖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够降解木聚糖的菌株,综合菌落、菌体形态特征和18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 thom.)GY-1。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菌株GY-1最佳碳源为蔗糖,Mg2+能提高其木聚糖酶活力,最佳氮源为硝酸铵,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6.0,该菌在培养52 h时木聚糖酶活力最高,为880.11 U/ml。L16(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GY-1的接种量以及培养基中蔗糖、Mg2+和硝酸铵的添加量对其木聚糖酶活力均有显著影响,GY-1菌株的最优发酵条件为:50 ml基础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2%,蔗糖1 g,硝酸铵0.03 g,Mg2+0.004 mol。[结论]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土曲霉具有木聚糖酶活力,为研究土曲霉降解木聚糖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株地衣芽孢杆菌的性质研究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阳  谭明  潘宝平  宋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348-1351
[目的]研究实验室自分离的地衣芽孢杆菌KL6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可行性,并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工业化发酵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表型试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评价及产酶评价;运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对其培养基进行改进,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地衣芽孢杆菌KL6的D-葡萄糖产酸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淀粉水解试验等均呈阳性;4种因素对活菌数影响的显著性次序为:MnSO4>NaCl>酵母粉>蛋白胨,对芽孢数影响的显著性次序为:MnSO4>蛋白胨>酵罐放大培养,最佳放罐时间应在14~16 h,获得的菌体数量约101.63×109个/ml,芽孢率为97.11%。[结论]体外评价试验表明,地衣芽孢杆菌KL6具有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潜力;发酵培养基及条件优化试验表明,地衣芽孢杆菌KL6能够适于高密度液体发酵。该试验为以KL6为基础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大规模发酵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