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淑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60-8162
强调滨水植物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根据滨水植物景观的特点进行问题分析,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滨水景观植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荆门市凤凰湖滨水公园良好的湿地自然环境,并从植物景观设计、植物景观配置模式方面具体分析了凤凰湖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研究了其植物景观营造的策略,强调只有充分研究凤凰湖湿地的特点,根据滨水特性对植物景观进行规划,才能保证滨水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才能促使植物景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从而为荆门市凤凰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创造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滨水区、滨水植物、滨水植物景观等基本概念,阐述了滨水区植物景观历史发展、规划设计和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从滨水植物种类调查、群落结构分析、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其设计理念包括生态理念、低碳理念和水墨画理念。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研究存在着对地域性植物景观历史发展研究较少,对滨水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应用研究深度不够,尚未建立真正实用的滨水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州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特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广州市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进行调研,归纳分析滨水植物景观特色,在此基础上,对岭南滨水植物景观的营建做出思考。结果显示:广州公园在滨水植物种类,滨水植物空间营建,植物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公园常用的滨水植物有92种,隶属51科77属;其中乔木类33种,灌木类19种,草本类40种。建议滨水植物景观应进一步注重生态效益研究,使景观同时具有生态与美学效益,并注重其养护管理方法,做到景观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植物的概念,并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对滨水区域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及造景模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宁市市域范围内主要城市湿地、滨水公园乡土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主要滨水湿地中现有乡土植物71种,隶属于38科54属,分别占总绿化植物科、属、种数的61.3%、40.3%、39%;滨水湿地中植物景观营造以乔灌木为主,亚热带植物景观特色明显;滨水湿地植物景观存在乡土植物景观多样性不足、生态效益缺失、水生植物应用范围及数量单一、植物维护和管理粗放等问题,提出加大特色乡土植物应用力度、提升植物空间塑造、提高植物景观多样性、加强绿化管理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保定市滨河公园植物造景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月惠  周正晨  张洪燕  章文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73-9375,9388
以保定市滨河公园为例,在分析公园概况的基础上,认为植物景观布局应因地制宜地构建植物景观框架,并富有时空变化,体现园林的意境美。选取植物造景较突出的6个特色景区,从植物造景特色方面对其丰富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滨水景观带设计中处理植物的方法。指出了滨河公园在滨水植物配置和主题营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以期为城市滨水景观带的植物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吉林市清水绿带滨水景观的营造、滨水植物的种植概念,并以吉林市江湾公园为例,对滨水区域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及造景模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指出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京江宁大学城滨水植物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静  唐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84-17185,17280
在分析南京江宁大学城滨水植物配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滨水景观的现状,探讨了滨水植物造景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的建设必须结合艺术与生态科学,并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建设成既有城市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9.
以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杭州市区滨水植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区滨水区域绿化中已有应用的滨水植物共103种,隶属于51科,其中挺水植物34种,浮叶植物7种,浮水植物3种,沉水植物8种,湿生草本30种,湿生木本21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归纳,发现杭州滨水植物材料应用种类虽然较多,景观也有明显特色,但还存在植物材料应用不恰当,植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乡土植物种类偏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滨水植物景观的设计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浙江省桐庐县江滨公园为例,实地调查其滨水植物景观和周边水景,分析滨水植物在营造生态水景中的园林应用及配置状况,并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现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陈翠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70-22472
对柳州市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Simpson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中乔灌木种类丰富,但地被植物种类较少,尤其是水生植物景观较单一。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其中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的应用频率及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不同植物群落问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该研究为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安增强  刘静霞  吴怀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0-10522
探讨了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研究现状,分析了植物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以郑州市城区的骨干河道贾鲁河为例,介绍了工程概况、场地现状、河流水质及土壤调查检测情况。通过梳理贾鲁河治理段及河滩区域的水系,指出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最终形成"一廊、一核、五区"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滨水区的植物配置方式,强调将水生植物与城市滨水区相结合,建设自然生态型河道,将成为现代城市滨水区生态改造的新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陈鑫  陈月华  朱磊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41-9443
金井河河道植物规划设计是在对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种类与植物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对河道植物的布置和植物种类的选择进行定位。依据植物规划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植物总体规划,以求延展水岸特色景观,使山体、水系、农田和民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恢复乡村河道植物的生态功效,创造出自然原生态的绿色河道。  相似文献   

14.
唐梦雪  谭春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17-4919
在分析国内外滨水旅游开发与研究现状及上海滨水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开发的意义,进而提出上海滨水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滨水近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对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并对滨水近自然景观的规划设计进行归纳,总结了现代城市滨水近自然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分形理论对马鞍山雨山湖滨水天际线评价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鞍山雨山湖各沿岸滨水立面天际线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对雨山湖各沿岸滨水立面天际线进行提取及相应分形维数的计算。以整体层面、建筑层面、植物层面为研究切入点,整体及建筑层面对雨山湖东、南、西、北四滨水立面天际线进行整体量化评价。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得到湖西岸天际线分形维数高的情况,结合其用地性质,分析其天际线较高的原因。然后通过植物立面的改造优化,来调整湖西岸整体的天际线分形维数,使其天际线分形维数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通过研究改造优化雨山湖滨水立面天际线为例为城市滨水立面天际线塑造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胡静  许克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95-15497
强调了滨水空间的复兴与开发在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城市活力、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将使用后评价引入滨水空间的研究,以弥补传统的滨水空间设计方法上的不足以及对实际空间使用关注不够的缺陷,能够为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合肥市环城公园庐阳亭周边这一具体地点的调查,加深这方面的研究并推广这一方法,以期在滨水空间这种城市重点地段的开发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析北京市河湖滨水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河湖滨水景观在近年来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对这些景观环境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北京水资源、绿化景观资料的收集整理,提出了河湖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某些缺憾和不足,尤其是与市民生活习惯和兴趣相关的设计方面,并提出将浮岛和人的亲水行为结合起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以漯河市沙澧河流域景观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澧河流域滨水绿地景观演变的研究,揭示漯河市城市发展对滨水景观的影响,以为改善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环境、完善区域生态绿地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基础,解析了滨水区的概念及其内涵。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滨水区已成为生态敏感脆弱的区域,而构建生态循环系统、重塑滨水景观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以包括南湖荡主体及沿湖岸500 km的区域为研究区域,探究了其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相关分析评价,针对南湖荡3个景观子区存在的不同问题,对每个子区因地制宜地进行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景观建设,以期实现滨水区的生物平衡、滨水景观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