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土柱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酸化压裂废液中氟离子(F-)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考察了酸化压裂废液中不同浓度的F-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不同酸度、不同的土壤质地对F-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油田酸化压裂废液中F-对土壤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废液中F-浓度增加,F-在黑钙土中的迁移深度增加;沿土壤深度方向发展,土层中F-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随着F-浓度的变化,F-在黑钙土中的迁移基本符合负指数y=y0+a·exp(-x/t)规律;而随着压裂废液中酸度的增加,土壤中粘土矿物Ca2+,Al3+等阳离子浓度增高,与水中氟形成难溶化合物,从而使得F-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深度反而降低;F-在大庆地区3种典型土壤中的迁移深度符合黑钙土>黄土>碱土的规律;油田酸化压裂废液中F-主要存在于在10 cm深度的土壤表面层.  相似文献   

2.
氟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氟与铝具有高的亲合性,在酸性氟污染的土壤中氟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会引起土壤物理化学条件和土壤胶体表面特征的变化,因此会导致其他营养组分和污染元素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变化。用批次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和不同初始氟浓度的含氟溶液与红壤相互作用过程中溶液pH值、溶解态总氟、自由氟、络合态氟和土壤吸附态氟的变化。结果表明,F-与红壤颗粒表面的-OH基团发生络合交换,使土壤溶液pH增大。由于Al-F络合、土壤对氟的吸附以及氟诱导的Al溶解,溶解态总氟和自由氟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初始pH越低,降低的程度越大。由于红壤表面Al-F络合体的解吸及活性铝组分的快速溶解,溶液中的Al-F络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土壤中氟的吸附量随pH下降以及F-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土壤酸度增加,既可增加Al-F的络合程度,也可提高氟的吸附量,因此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氟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用氟离子电极法来测定土壤中铝的实验方法。根据“氟、铝离子浓度相关表”由测得的游离态F-浓度即可查得铝的总浓度C_(A1),从而求得土壤中的铝含量。  相似文献   

4.
地方性氟病是由于长期饮用当地的高氟水或摄入含氟量较高的食物及落后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病。通过对各种病源的实际调查和实验分析得知,发病地区的饮用水和粮食中氟的含量均与土壤中的电化学性质有关。本文以四川开县和大庆地区的地理环境为例,探讨了了土壤中氟元素迁移致病的途径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柳绕地区北部为新构造振荡上升的倾斜平原,沉积盖层较薄,地下水垂直排泄强烈,造成土壤盐渍化。潜水在碱性条件下氟的浓度增加,使本区北部成为氟中毒区,局部为重度病害区。酸性物料改良碱性氟中毒区土壤,可以抑制氟的活动性,即使施用含氟的磷石膏也不增加土壤的水溶性氟和速效性氟。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不同水位、污染度的地下水在不同质地土壤耕层中的迁移,进行了地下水中盐分和重金属对土壤耕层污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不同质地土壤中,污染地下水在土壤中EC值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土壤底层和表层EC值较高。轻质土耕层内EC值变幅较大;水位越高,耕层中EC值总体越小。地下水中Na和SO4^2-在土壤耕层中的分布以表层浓度较高,其他层上浓度较低。Cr^6 在土壤表层分布浓度较高,Hg^2 在近地表层浓度较高,而Pb^2 在土层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对单一离子来说,随着地下水污染度的增加,在某一土层上该离子的浓度也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萤石矿地区水稻田耕作层土壤、灌溉水、空气中的含氟量分析,以及相对应的稻米中含氟量检测,进行环境氟与作物氟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农田耕层土壤中氟含量平均值为678 mg·kg-1,灌溉水含氟化物浓度平均值为0.86 mg·L-1,空气中氟化物浓度为0.73~2.00 μg·dm-2·d-1,稻米中平均含氟量1.11 mg·kg-1。土壤中氟累积将对稻米含氟量产生显著影响,灌溉水中的氟化物对稻米含氟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浙中氟石矿地区耕地土壤-农作物中氟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高氟地区土壤环境中氟和主要农作物氟富集现状,研究二者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主要现实意义。基于浙江中部氟石矿地区耕地耕作层土壤中的氟含量分析,以及与立地土壤相对应的农作物中含氟量检测,调查区域耕作层土壤中氟含量平均值在485~772mg/kg,作物中含氟量在0.05~2.98mg/kg;区内稻米、油菜籽样品中含氟量超过1.0mg/kg的比例分别为58.3%和30.0%,水果、蔬菜的可食部分含氟量均低于1.0mg/kg。研究表明,作物中的氟富集主要来自土壤环境氟,粮油作物对土壤氟的吸收富集能力强,其氟含量与土壤氟含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对高氟地区调整农业种植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畜禽粪污抗生素对土壤生物学效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养殖粪污抗生素土壤残留风险,从数据库文献检索获得国内外近10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通过统计分析论文的结果,以获得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主要趋势。利用关键词检索获得相关论文,通过Meta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分析论文中关于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这3类抗生素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因素及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进入土壤后前7 d降解速率较快,之后会逐渐趋于平缓,第30 d时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抗生素的最终降解率分别为77%、85%、91%。土壤类型、pH能显著影响抗生素的降解率,弱酸性土壤更有利于抗生素降解。3种抗生素在土壤中浓度大于10mg·kg~(-1)时会抑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能力为氟喹诺酮磺胺类四环素类。土壤中抗生素能够自然降解,30 d内降解能力表现为磺胺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土壤pH越低,降解效果越好;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影响,抗生素浓度越大抑制越明显;土壤pH在4.3~9.4的范围内时,pH越高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0.
氟啶胺胁迫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氟啶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啶胺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氟啶胺浓度越大,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越显著.不同浓度氟啶胺胁迫下土壤过氧化氢酶酶促反应的Km值和Vmax值发生改变.在100 mg/kg氟啶胺胁迫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最小,而CK中过氧化氢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最大.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复杂,高浓度(100、1 000 mg/kg)氟啶胺胁迫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低浓度(1、5、10、50 mg/kg)氟啶胺胁迫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其中50 mg/kg氟啶胺胁迫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最大,307 K下酶活性最大,为1.277 3 mL/kg,277 K下酶活性最小,为1.085 6 mg/kg.  相似文献   

11.
新疆奎屯垦区土壤氟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网格布点法在奎屯垦区4个团场共采集土壤样品99个.通过对土壤中可溶性氟的测定,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与GIS技术研究了该地区土壤(0~20 cm)水溶性氟的污染状况,并对水溶性氟在土壤中的含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数据水溶性氟含量均超过了我国地氟病发生区表层土壤水溶性氟的含量2.50 mg/kg,平均值达22.15 mg/kg,最高值达76.39 mg/kg,已经出现了高氟现象;4个团场中,129团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64.98%,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高的区域相对集中,大于30.00 mg/kg的区域出现在127团、128团和129团一带,其中128团所占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氟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茭道—武义一线两侧,氟含量高值区呈北东风条带状展布,与萤石矿带吻合;各地层氟丰度不一,矿区附近较高;该地区降水量较大,酸性红壤土、重碳酸钙型为主的水化学类型限制了高氟地表环境的形成,而盆地结构、人为污染加剧了地表水氟丰度;高氟环境污染了水体、土壤及植物,并引起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病等是由于饮用含氟水引起的,改水降氟是控制地氟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Co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Co含量平均值为12.58 mg/kg,高于全国平均值11.2 mg/kg,变异系数为13.59%;土壤有效态Co含量为0.05~0.80 mg/kg,平均值为0.26 mg/kg,变异系数为81.63%;土壤Co活化率平均值为2.17%,变异系数为94.24%。(2)在土壤全Co含量变异较小的情况下,土壤有效态Co和土壤Co的活化率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均以指数模型拟合更优;回归分析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活化率的主要因素,说明研究区内土壤酸化直接导致土壤有效态Co含量增加。(3)全Co含量在不同的经济功能区和不同的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的活化率在菜地区极显著地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的活化率以南部湖荡区较高,南部湖荡区土壤有效态Co极显著地高于中部平原区。(4)土壤有效态Co含量及Co的活化率在土壤剖面上均以表层为高。  相似文献   

14.
河南温县地下水高氟区内土壤中氟的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利霞  范俊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0-5781
[目的]研究河南温县地下水高氟与土壤中氟的关系。[方法]选取土壤水溶性氟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温县地下水高氟区内土壤中氟进行现状评价。[结果]土壤水溶性氟处于较高水平,属于轻度或中度污染,土壤水溶性氟与总氟的比值也极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土壤水溶性氟偏高是该县地下水高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含氟废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环境监测和农业生态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砖厂含氟废气排放点周围的大气,土壤,农作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砖厂周围种植的农作物含氟量明显高于对照点,附近的家禽(鸡)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建砖厂前,因此,建砖厂时应周围环境污染影响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对土壤中氟(F)元素含量的影响。对成都市双流县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下土壤中的氟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该模式对土壤中F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区和对照区均为稻田-油菜土,并采用网格法取点,GPS+MAPGIS定位,设置试验样地与对照样点数分别为47和31个,以每个采样点为中心,采用交叉法采集5个0~20cm耕层土样组成一个混合样,土样混匀后用四分法弃去部分土壤,保留1.5kg装入相应编号的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风干过筛后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氟元素含量,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试验区土壤全F含量小于对照样地全F含量(p0.01),降幅达12.9%;试验区土壤F含量的变异程度大于对照区。结论:长期浇灌沼液并施用固体发酵肥能有效降低土壤F含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岛地区10个典型茶园中的茶叶氟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氟、pH、交换性酸及交换性阳离子等的测定,分析了茶叶氟含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含量与茶叶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Na+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交换性Al3+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pH、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是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改良及降低茶叶氟含量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水平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以皖南十字铺茶场红黄壤茶园0~15 cm土壤为对象,设置N0P0K0(CK)、N0P1K1(N0)、N1P1K1(N1)、N2P1K1(N2)、N3P1K1(N3) 5个处理,进行了室内盆钵培养试验,通过分析施肥10、20、30、50、70、90 d后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铵态氮含量、土壤pH值,研究施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氮肥与磷钾混施(N1、N2、N3)在短期内(10 d或20 d)使土壤水溶态氟含量降低,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增加,20 d之后土壤水溶态氟增加,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降低,对水溶态氟、交换态氟的影响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一般施氮量越大影响效果越明显;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氮肥施用量成中度正相关,交换态氟与氮肥施用量成中、高度负相关;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pH值成极显著高度负相关,交换态氟含量与pH值成极显著高、中度正相关。因此,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改变了土壤环境pH值,从而影响土壤氟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植物对氟的富集作用。[方法]采用小油菜盆栽试验,研究土壤加药品为氟化钾,设6个不同浓度梯度,对小油菜不同时期、部位的氟富集特征。[结果]小油菜体内氟对浓度呈现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增加的规律;小油菜不同部位对氟的富集能力为根>叶>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