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52-7254
利用2009年1月~2010年12月河间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差值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值月平均气压差值为-0.2~0.3 hPa,月平均最高气压差值为0~0.5 hPa,月平均最低气压差值为-0.4~0.3 hPa,月极端最高气压差值为-0.2~0.9 hPa,月极端最低气压差值为-0.6~0.6 hPa;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0.2℃,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1~0.4℃,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0.2~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0.3~0.6℃;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3%~3%,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9%~3%。气象要素对比观测差值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观测仪器和观测原理的差异、数据采集时间与方法不同、感应器安装位置及所处环境不同以及人工干预与观测误差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河间气象站迁站对比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376-6379,6405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 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3.
十堰ZQZ-CⅡ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1~12月十堰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逐日定时气温、湿度、气压、地温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测量平均气温值比人工观测值低0.1℃,月平均最高气温值高0.1℃,月平均最低气温值相当;平均相对湿度低3%;平均气压低0.3hPa;自动站0cm地面温度7、8月份偏高,其他月份相当,5~20cm地温相当。  相似文献   

4.
李奎兰 《吉林农业》2015,(6):115-117
本文对容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两址,2012年1~12月份的对比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雨量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新、旧站的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4℃~-0.6℃;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异范围在0.0℃~-0.5℃;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在-0.6℃~-0.9℃;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异范围在-0.3℃~1.9℃;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异范围在-0.2℃~-0.9℃;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0%~4%;月平均风速差异为0.0~0.5米/秒;月平均最大风速总体上要高于旧站,偏大范围为0.1~3.7米/秒。  相似文献   

5.
许丽景  李海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39-5841,5918
利用2011年青县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青县气象站迁站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新旧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2~0.2℃,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4℃,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4~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0.6~0.9℃,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9~0.9℃,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新旧站均相同,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略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明显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1%~5%,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3%~3%,年最小相对湿度新站高于旧站。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5~1.2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2.5~3.7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1.3~5.1 m/s,年最大风速、年极大风速新站均比旧站偏大;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SW,而旧站为SW且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3~1.9℃,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2~1.9℃,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0~1.8℃,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0.5~0.8℃,各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7.
2009年新宾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记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畅  吴佳丽  李峰  张鹏 《现代农业科技》2011,(9):322-324,326
对抚顺新宾县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站2009年(20:00)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气压、地面温度等平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观测系统的改变以及外界因素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站与自动站之间的气温偏差在-0.5~0.4℃;最高气温偏差在-0.4~0.1℃;相对湿度偏差在0~14%;气压偏差几乎为0 hPa;降水量偏差在-2.0~1.6 mm;地面温度偏差在-11.6~0.9℃;产生气象要素对比观测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观测仪器和观测原理的差异、数据采集时间及数据采集方法的差异以及一些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玉霞  代玉田  杨建红 《农技服务》2011,28(10):1483-1484
利用德州自动和人工站本站气压观测数据,分析气压对比差值的日、月、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差值大小的原因。结果表明:人工站79.2%本站气压大于自动站,平均差值0.18 hPa。定时值中14时差值最大,平均为0.21 hPa;08时差值最小,为0.02 hPa。日气压中,日最低气压差值最大,平均0.32 hPa;日最高气压差值最小,平均0.03 hPa。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压差值在夏季差值最大,冬季最小;本站气压对比差值大小与温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智能温控仪与人工观测2种气温观测方法进行对比,计算出所有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分析气温对比差值的日变化规律,并对各类气温对比差值的偏差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以人工观测气温为主。逐小时对比差值为0.2~5.3℃,阴天变化平缓,晴天增大变化相对剧烈。说明智能温控仪与人工观测气温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最小二乘法找出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误差来调整智能温控仪。  相似文献   

10.
该文采用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同心县1955—2015年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进行了年变化和月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同心县近60年来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为2~3℃,1987年前后为气温升高的转折点;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月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7月份升到最高值,1月份降至最低;近60年气温的极端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7月和2008年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39.0℃,极端最低气温为-28.3℃。  相似文献   

11.
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盖小波  樊新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56-12357,12426
[目的]研究自动站数据对气象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2001年1~12月自动气象站测量的温度资料与对应时刻的人工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差和差值标准差的方法对平行观测期间自动站的月平均温度及最高、最低温度与对应的人工观测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自动站与人工数据的差异和变化特征,同时通过1990~2009年数据资料序列进行年平均值的显著性检验及分析,探讨了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对温度历史资料序列连续性影响。[结果]平行观测期间的气温资料两者虽有一定差异,但就平均而言,差异都在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内,个别月份差异超出自动站差值允许范围;显著性检验表明,自动站观测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历史资料存在差异,对年气温序列有一定影响,但总体差异不显著;当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合并使用时,序列需要做均一检验与订正。[结论]该研究对保证自动站的单轨运行、优化气象地面观测系统、提高气象要素气候序列连续性以及气候统计的可靠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德州地区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德州2006—2007年、2008年7月~2010年6月20时自动站和人工相对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平均相对湿度对比差值的日、月、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差值大小的原因。结果表明:83.0%自动站日平均相对湿度值低于人工观测值,平均偏低2.07%,对比差值的标准差为1.79%;1日4次定时值中02时对比差值最大,14时最小;1~12月中,7~8月份对比差值最小,6月最大;四季中,对比差值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相对湿度对比差值大小主要与相对湿度、温度大小和仪器的性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17-13620
利用1958~2007年豫东北4个代表站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豫东北近50年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明显存在非对称变化,主要特征是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呈明显递减趋势,而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呈递增趋势,二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90和0.34℃/10a;地面年平均温度为下降趋势,其递减倾向率为-0.23℃/10a;近50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降低了4.5℃,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却升高了1.7℃,平均地面温度下降了1.2℃。各月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差别明显5,~9月明显趋凉,其中6月趋凉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递减倾向率达-2.16℃/10a;12月~翌年4月明显趋暖,其中2月趋暖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低温度递增倾向率为0.76℃/10a;地面温度变化具有夏季趋凉、冬季趋暖的显著特征。年平均地气温差逐年递减,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相关气象因子诊断分析表明,引起地面温度趋降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到太阳直接辐射减少;其次是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污染物增多,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度;此外,降水量减少,土壤湿度减小,使土壤热容量减小,保温能力下降,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3—14日青海省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局地温度方程,定量分析了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和各自的贡献,结论如下:(1)此次过程是青海省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并且自西向东爆发。过程前期形成典型的寒潮中期倒大“Ω”流型。上游有强冷平流输送,500 hPa冷中心-44℃,700 hPa冷中心-28℃。青海上空西北风风速26 m/s,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横向非地转正次级环流也利于地面降温。(2)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1060 hPa,影响青海的冷高压达1050 hPa。过程中青海西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负变温最大为-18℃,最低气温平均下降10~13℃,格尔木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东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时负变温最大-11℃,最低气温平均下降6~8℃,河南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地面风速在13日、14日白天都增大,并以偏西风为主。(3)此次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由温度平流项和对流变化项决定,且这2项对青海西部的降温贡献大于青海东部。冷气团的个别变化项对降温也有一定贡献,对东部和西部的贡献基本相等。非绝热项对西部起增温作用,对东部的温度变化没有作用。(4)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寒潮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对降温起主导作用,过程前期应关注温度平流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束时应关注对流变化。个别变化项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冷空气强度和冷气团变性程度。非绝热项的影响决定于大气中发生相态变化的水汽含量,对温度变化有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15.
蒸汽爆破开启落叶松木材细胞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种蒸汽爆破处理(压力0.2MPa,爆破重复10次;压力0.3MPa,爆破分别重复5次、10次和15次;压力0.4MPa,爆破重复10次),结果表明:压力0.4MPa、爆破10次处理的木材细胞闭塞纹孔开启程度最大,开启率为38.5%;压力0.3MPa、爆破15次处理的开启率为31.2%;压力0.3MPa、爆破10次处理的开启率为28.5%;压力0.3MPa、爆破5次处理的开启率为18.3%;压力0.2MPa、爆破10次处理的开启率仅为13.9%.落叶松木材具缘纹孔膜塞缘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闭塞纹孔变成非闭塞纹孔,开启了落叶松木材细胞液体流动通道.  相似文献   

16.
基于莒县气象局2011年2—8月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与人工同步对比观测数据,采用对比差值、差值概率和相关系数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回归建立湿度模型。结果表明,单层平均最大误差为5.799%,最小误差为2.025%,0~100 cm 8个层次平均误差3.306%,符合中国气象局考核标准。但30~40 cm误差值较大,说明厂家给出的订正曲线误差偏大,订正后对比观测的数据绝对误差很小,订正效果比较理想,通过了对比考核。相对湿度模型的构建,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