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亲鱼培育 1.池塘条件 选择避风向阳,面积2000米~2,地底平坦,底泥稀少,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水深1.4米,经防渗处理的全衬水泥池进行专池培育。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6.5~8.5之间。在亲鱼入地前7天,每亩使用100千克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消毒,鱼池进排水口处设有拦网,以防敌害入侵。 相似文献
2.
4.
斑点叉尾鮰俗称沟鲶、河鲶、美洲鲶,原产于美洲,1984年湖北省率先从美国引种,经二十多年的试验、推广、养殖,今已成为我国淡水鱼类引种、养殖和加工出口最成功的品种之一。2007年初在建瓯市鱼种场引进美国斑点叉尾鮰原种亲鱼1200尾,雌鱼平均体重2.15kg,雄鱼平均体重2.25kg,年龄4龄。经一年多培育,2008年4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下旬产卵结束,人工孵化也于7月初结束。 相似文献
5.
6.
阐述了斑点叉尾Hui的人工繁殖技术,其中包括亲鱼池的条件,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亲鱼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7.
8.
10.
斑点叉尾鮰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高档淡水鱼类,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越来越受到食客们的青睐,在我国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进行斑点叉尾鮰土法人工繁殖,利用该鱼自然产卵的习性,放置人工鱼巢收集卵块,在流水中进行人工孵化,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孵化率及成活率高,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我区斑点叉尾鮰鱼苗供应自给率低的状况,于2000年~2002年在那马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试验。2000年9月选择后备亲鱼198尾,培育至次年4~5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35块,产卵率为35.4%,平均受精率87%,孵化出卵黄苗36万尾,培育至2.8cm规格时存活34.4万尾,成活率95.6%。 相似文献
13.
1亲鱼选择斑点叉尾鱼回性成熟年龄一般为4龄,按体重计1.5~4千克的鱼均能达到性成熟。2亲鱼培育2.1亲鱼池选择亲鱼池一般即为产卵池,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底平坦、淤泥少、底质沙底最好。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水质好。做好进排水口的拦鱼设备,防止逃鱼及野杂鱼进池。2.2放养比例亲鱼放养密度一般根据池塘面积大小和自然条件有所差异。面积0.13~2公顷的亲鱼池,每667米2投放120~150尾;0.26~0.4公顷的亲鱼池每667米2放120~130尾。鱼体总重量230~260千克,雌雄比例为1…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和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美国鮰鱼、沟鲶、河鲶,隶属于鲶形目,鲶科,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可达35 kg.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美国鮰鱼、沟鲶、河鲶,隶属于鲶形目,鲶科,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可达35kg。 相似文献
16.
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培育至3龄以上,自然受精、人工孵化。4月上旬获第1批受精卵,经4d室内孵化。出苗36万尾,培育至7~8cm 32.4万尾,成活率达90%。比湖北地区产苗时间提前1个多月。 相似文献
17.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属鲶形目(Sfluriformes)科(Ictalurus)。其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引进,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斑点叉尾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该品种也是我站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殖的品种之一。其人工繁殖技术在我市目前仍鲜见报道。本文介绍了利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2)及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催产剂,利用养殖池产卵、车间孵化的方法进行斑点叉尾孵化,旨在研究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de生殖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点叉尾鮰是近20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初始性成熟年龄较大,繁殖力偏低,制约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造成苗种供应紧张。笔者自1997年以来观察了该鱼的生殖特性,并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累计催产亲鱼1050组,共获苗500多万尾。 相似文献
19.
我县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年初引进斑点叉昆亲鱼400尾,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已育苗30万尾。现将该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亲鱼培育1、亲鱼的选择。斑点叉尾的性成熟年龄一般是3年,但其繁殖力较低,体质差,通常选择4—5龄、体重2.5-3.5kg的亲鱼较为理想,体重超过4,5k 相似文献
20.
《内陆水产》1992,(1):39-40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鱼类。1984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斑点叉尾鮰体形较长,头部较小,吻稍尖,体表光滑无鳞,侧线完全,具有脂鳍一个,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之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的斑点逐步变得不明显或消失。头部上下鮰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以口角须最长,鼻须最短。为杂食性底栖鱼类,喜于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池塘饲养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饵料,同时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和有机碎屑等。适温范围为0—3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溶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