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头部感觉管孔及感觉乳突排列规律的观察和比较,研究细棘虾虎鱼属种类分类,并对国内外鱼类学者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的记录和分类进行了整理,列出了该属各种类的同物异名。将中国细棘虾虎鱼类分成两个亚属,共有11种。  相似文献   

2.
虾虎鱼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的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两大类。病原性疾病的各类病原生物往往在短时间内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各种虾虎鱼上分离鉴定出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几类主要的病原生物,以期为虾虎鱼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鰕虎鱼亚目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鰕虎鱼类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咸水、淡水、沿海滩涂上的小型鱼类。具有体被栉鳞,又被园鳞这种介于鲈形目和鲤形目之间的分类性状。因此,研究鰕虎鱼类的核型不仅对探讨鰕虎鱼类的起源,进化和分类有一定的意义。而且也可能为探讨鱼类的起源,进化和分类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料。迄今,国内对种类繁多的鰕虎鱼类的核型研究报导较少,  相似文献   

4.
刺虾虎鱼是西太平洋沿岸的本地物种,常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为了准确了解浙江沿海刺虾虎鱼的物种多样性,本文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亚基I (COI) DNA序列对浙江沿岸的刺虾虎鱼进行条形码研究。从获得的30个个体615 bp 的COI DNA序列中,检测出10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9;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33;根据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的遗传距离得知,刺虾虎鱼种内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3(平均值0.007),刺虾虎鱼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58~0.217(平均值0.186),属内种间的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距离(约27倍)。条形码结果显示,浙江沿海30个刺虾虎鱼样本共有7个单倍型(在GenBank登录号:KF642947-KF642953),都属于斑尾刺虾虎,它们与斑尾复虾虎和矛尾刺虾虎共同形成一个亲缘关系很近的单系群。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2004年3月-2005年3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沿海岸平行方向,用小型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6 892尾,属于23科,约50种。其中科的刀鲚占总个体数的55.19%,其后依次为银飘鱼(16.99%)、鱼(10.94%)、纹缟虾虎鱼(3.92%)、斑尾刺虾虎鱼(2.67%)、鳜(1.68%)、少鳞(1.68%)、普氏细棘虾虎鱼(0.99%)、弹涂鱼(0.99%)、黄鳍刺虾虎鱼(0.89%),这10种的个体数占据了总捕获个体数的96%。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中,既生活着洄游性鱼类和河口性鱼类仔稚鱼,还生活着近岸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仔稚鱼。该水域仔稚鱼的种类和平均密度具有季节性变化趋势。根据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的出现和季节性变化规律,对该水域的仔稚鱼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自然海区取100尾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as hasta),挑选体重一致、健康无病的虾虎鱼做实验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尾,投放到3个室内流水玻璃纤维钢水族箱中,以冻虾喂养30 d后称重、取样.在捕获野生虾虎鱼同一水域取同样规格的矛尾复虾虎鱼24尾,进行同样的称重、取样和分析,比较研究野生虾虎鱼和养殖虾虎鱼体组成及形态学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组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组与野生组矛尾复虾虎鱼在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全鱼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例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肝脏脂肪酸组成方面,野生虾虎鱼的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虾虎鱼(P<0.05),而养殖虾虎鱼的C22:6n-3(DHA)比例显著高于野生虾虎鱼(P<0.05).野生和养殖组C20:5n-3(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野生和养殖矛尾复虾虎鱼营养组成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自然海区取100尾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as hasta),挑选体重一致、健康无病的虾虎鱼做实验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尾,投放到3个室内流水玻璃纤维钢水族箱中,以冻虾喂养30 d后称重、取样.在捕获野生虾虎鱼同一水域取同样规格的矛尾复虾虎鱼24尾,进行同样的称重、取样和分析,比较研究野生虾虎鱼和养殖虾虎鱼体组成及形态学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组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组与野生组矛尾复虾虎鱼在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全鱼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例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肝脏脂肪酸组成方面,野生虾虎鱼的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虾虎鱼(P<0.05),而养殖虾虎鱼的C22:6n-3(DHA)比例显著高于野生虾虎鱼(P<0.05).野生和养殖组C20:5n-3(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溪吻虾虎鱼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人工培育条件下溪吻虾虎鱼早期发育的观察,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在培育水温(24±0.5) ℃下,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为4.67 mm,受精后第6天开口,脊索在出膜前一天开始弯曲,第11天时出膜.尾鳍鳍条最先出现,第一背鳍鳍棘最晚出现,至受精后第18天所有鳍条发育完全.受精后第6~9天(膜内)为前弯曲期仔鱼;第10~17天为弯曲期仔鱼;第18~22天为后弯曲期仔鱼;23天以后进入稚鱼期.相对于同属虾虎鱼的早期发育特征,溪吻虾虎鱼仔鱼具有开口早、出膜晚、发育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人工培育条件下溪吻虾虎鱼早期发育的观察,详细研究了其外部形态的发育特征.在培育水温(24±0.5) ℃下,初孵仔鱼的平均体长为4.67 mm,受精后第6天开口,脊索在出膜前一天开始弯曲,第11天时出膜.尾鳍鳍条最先出现,第一背鳍鳍棘最晚出现,至受精后第18天所有鳍条发育完全.受精后第6~9天(膜内)为前弯曲期仔鱼;第10~17天为弯曲期仔鱼;第18~22天为后弯曲期仔鱼;23天以后进入稚鱼期.相对于同属虾虎鱼的早期发育特征,溪吻虾虎鱼仔鱼具有开口早、出膜晚、发育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鲈形目塘鳢科舌塘鳢属的一新种,定名为中华舌塘鳢Parioglossus sinensis Zhong,sp.nov.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鲈形目塘鳢科舌塘鳢属的一新种,定名为中华舌塘鳢Parioglossus sinensis Zhong,sp.nov.  相似文献   

13.
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1973-2002年连续30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研究了太湖银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2004-2005年的食性调查初步结果对相互关系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银鱼和鲌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和其它鱼类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和鲢鳙鱼渔获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有一致趋势;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均表明,太湖银鱼和和鲚鱼渔获量间的相关关系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太湖银鱼渔获量的变化除受捕捞强度及环境理化等因素影响外,鲌鱼通过捕食调节,可能降低了鲚鱼和银鱼的食物竞争强度,从而有利银鱼增加;鲢、鳙鱼通过和鲚鱼的食物竞争,从而间接促进了银鱼种群数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太湖1973~2002年的鱼类渔获量统计资料,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太湖鲚鱼渔获量变化与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太湖鲚鱼和主要鱼类渔获量间的最优线性回归模型。通径分析表明:对鲚鱼渔获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是鲤、鲫鱼,其次是鱼白鱼和鲢鳙鱼,其他鱼类对鲚鱼的变化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之一新种 (鲈形目:沙塘鳢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水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定名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Wu,Chen et Chong sp.nov。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与仅产于的暗色水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Tamminck et Schlegel)想似,而与沙塘鳢属(Odontobutis)所有种类(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第一背鳢具6鳍棘,胸鳍具14-15鳍条,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7鳍棘,胸鳍具16鳍要,纵列鳞36-38,横列鳞13-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本文提供新种提供及讨论有相似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报道采自长江中游,珠江水系及海南岛的水塘鳢属鱼类中有一种是新种,定名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Wu,Chen et Chong sp.nov。此新种眼后方无感觉管孔C,与仅产于的暗色水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Tamminck et Schlegel)想似,而与沙塘鳢属(Odontobutis)所有种类(其眼后方均有感觉管孔(C)易于区别。本新种与暗色沙塘鳢可以下列特征加以区别:第一背鳢具6鳍棘,胸鳍具14-15鳍条,纵列鳞39-42,横列鳞16-17,暗色沙塘鳢第一背鳍具7鳍棘,胸鳍具16鳍要,纵列鳞36-38,横列鳞13-15。新种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均存于上海水产大学鱼类研究室,其体长及采集地详见本文叙述,本文提供新种提供及讨论有相似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云南油杉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是西南地区主要用材林和风景林的一个树种,受多种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了生长和自然更新。通过多年的研究,已知为害该树种的害虫有4目10科16属17种。其中种实害虫3种,食叶害虫4种,枝梢害虫5种,刺吸害虫4种,蛀干害虫1种。作者对10种发生较普遍的害虫的发生规律和治理措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为了便于识别,本文分别编制了成虫和幼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19.
长山列岛底栖海藻的分布和丰盛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山列岛自然条件优越,初步调查,底栖海藻共有109种,其中45种属经济海藻。在各大岛屿,潮间带底栖海藻的覆盖度可达4级(50-75%),许多优势种的生物量较大,如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海罗Gloiopellis furcala(Postet Rupr)J.Ag、缘管浒苔Enteroniorpha linza(L.)J.Ag.鹿角菜Pelralia siliguosa Tseng et C.F.Chang.肠髓藻M yelephycus caespilosus Kjellm,和海雹菜Brachytichia guoyi(C.Ag)Born et Flah.等。各岛屿藻类的水平分布基本上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即分布在东南端的海洋岛藻类种类最多,獐子岛次之位于西北端的广鹿岛种类较少。调查和分析各岛屿海藻群落的生境,基本属于:岩岸、石砾、泥沙滩和沙滩四种,不过有些生境并不典型常形成混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