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海湖区普氏原羚及鸟类栖息草地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与鸟类栖息的草地类型,以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及高寒草甸类草地为主.本文分别简述了各草地型的植被结构、植物种类以及草地生物量,同时对普氏原羚、鸟类栖息地各草地型的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1调查背景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i),又名中华对角羚,俗名滩原羚、黄羊、滩黄羊等,属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原羚属。普氏原羚为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一种有蹄类动物,现仅在青海省青海湖四周有少量分布,据青海省林业局2008年的调查,目前仅存600只(头)左右,是湖滨沙化草原地带的代表种。目前,普氏原羚栖息地生  相似文献   

3.
郑杰 《野生动物》2007,28(2):31-33
普氏原羚作为极濒危物种,其生存状况备受关注,然而受生境破碎,自然条件严酷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其生存面临的威胁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现必须行动起来强化保护,否则该物种难以保存。  相似文献   

4.
周立业  蒲秀瑛 《草业学报》2012,21(6):145-150
 为明确微量元素在土-草-普氏原羚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性,探讨微量元素含量对普氏原羚生长繁殖的影响,对青海湖东区普氏原羚生境的土壤、牧草以及普氏原羚血样和毛样中6种微量元素硒(Se)、铜(Cu)、锰(Mn)、铁(Fe)、锌(Zn)、钼(Mo)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夏季Se和Mo严重缺乏,秋冬季Cu、Mo和Zn严重缺乏,而Fe、Mn含量盈富;3个季节牧草中的Cu、Mo、Se均缺乏,Fe、Mn、Zn 在正常范围。土壤和牧草中Cu、Mn、Zn和Se含量在夏季存在显著相关性,在秋季Cu和Zn含量显著相关,而冬季只有土壤和牧草中的Mo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冬季,普氏原羚毛样中Fe、Mn、Zn的含量高于血清,Cu、Mo、Se含量则略低于血清;除1只雌性普氏原羚血清中Cu、Zn含量偏低,分别为4.96和4.63μmol/L 外,其余4只普氏原羚血清Cu、Zn含量均在9.50和7.81μmol/L 左右。  相似文献   

5.
对普氏原羚的 10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 :红细胞为 12 97± 2 0 3 (10 1 2 L) ;红细胞压积为0 484± 0 0 44 (L L) ;血红蛋白为 175 3± 2 5 7(g L) ;白细胞为 3 88± 0 5 6(10 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 ) :硷性为 0 3 3± 0 5 8,杆状核为 4 5 0± 2 12 ,分叶核为 3 6 0 0± 13 11,淋巴细胞为 5 8 67± 14 60 ,单核细胞为 1 0 0± 1 0 0 ;血清总蛋白为72 0 0± 8 72 (g L) ;血清钙为 2 0 8± 0 18(mmol L) ;血清无机磷为 2 3 5± 0 46(mmol L) ;GPT为 2 0 8 0± 10 4 8(nmol·s- 1 L) ;GOT为 83 2± 0 (nmol·s- 1 L)。其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绵、山羊 ;其它大部分指标同黑羚羊、绵羊、山羊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普氏原羚粪便DNA提取效果,在总结传统提取粪便DNA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以NaCl替代TE溶解粪便样品.增加溶茵酶用量以减少蛋白酶K用量.经琼脂糖凝肢电泳和PCR扩增12SrRNA片段对改进方法与传统提取粪便DNA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用改进方法提取的DNA质和量均比传统方法好,且可满足一般分子生物学实验的需要.扩增的普氏原羚12SrRNA片段已经测序.并递交GenBank,登录号为EU247756.新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提取法中DNA降解严重的问题.而且有效地解除了粪便DNA对Taq酶的抑制作用.为普氏原羚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普氏原羚作为世界上最濒危物种,针对普氏原羚的社会生存环境状况,笔者对天峻县普氏原羚分布区内的生存环境、种群现状和致危因素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提出了今后的一些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野性强,听觉、视觉发达,奔跑速度快,耐干旱的特性。青海省是普氏原羚的惟一分布地。冬末春初为普氏原羚的发情交配季节,每胎1—2仔,主要生活于海拔3200—3500m以上地区。普氏原羚的临床资料极少见。2004年1月10日,对青海湖鸟岛鸟类保护中心饲养的1只患表皮囊肿的普氏原羚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普氏原羚自然栖息地草地矿物质营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对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青海湖布哈河上游地区高寒草甸的矿物质营养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应用显微分析法分析动物食性,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矿物质含量。结果发现,牧草萌发期的混合牧草硒和铜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牧草快速生长期(Cu,F2,27=3.27, P=0.008; Se,F2,27=3.27, P=0.009),但牧草枯黄期与萌发期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牧草品种体内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唐古特铁线莲、沙蒿、芨芨草是主要的高硒植物,其中芨芨草硒含量最高。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占总食物的13.68%,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886)。碱蒿、冷蒿、紫花针茅是主要的高铜植物,其中紫花针茅的铜含量最高,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占总食物的9.40%,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037)。因此,对放牧动物来说,普氏原羚栖息地存在严重的矿物质营养不平衡问题,属于严重硒缺乏区,季节性铜硒缺乏区,普氏原羚基本食物是高硒植物芨芨草,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硒含量,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是含铜量最高的紫花针茅,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铜含量。增加牧场高硒和高铜植物的比例,提高土壤牧草的硒和铜元素的含量和扩大普氏原羚的采食范围都是保护普氏原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刚察县哈尔盖镇1例送检病死普氏原羚幼龄羊进行病原诊断,经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发酵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PCR及测序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确诊该普氏原羚幼龄羊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并且该菌株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09,18(4):20-23,19
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型高原内陆盆地。在青海省来讲草地类型在流域内相对省内其他地区发育较好,特别是以芨芨草,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的温性草原、高寒草原,以及以嵩草属为主的高寒草甸等草地类型,构成了流域主要的草地资源,是青海湖流域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青宁 《青海草业》2002,11(4):20-23
通过调查研究 ,阐述了青海湖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环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6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旭谦 《青海草业》2010,19(1):15-17,27
青海湖流域土地总面积29661km2,有天然草地面积213.65×104hm2,占青海湖流域总面积的70.03%。是青海省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中,要尊重当地的自然规律,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战略,采取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环湖地区不同覆盖物处理对紫花苜蓿越冬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湖地区 ,紫花苜蓿在羊板粪、塑料薄膜、土及不覆盖处理中 ,以羊板粪覆盖效果较好 ,其越冬率为70 .5 % ,不覆盖处理 ,其越冬率最低 ,仅为 2 .2 %。  相似文献   

15.
甘肃红豆草在青海环湖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海拔3200m的青海湖地区引种栽培甘肃红豆草,对其物候期、生长速度、鲜草产量、越冬率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各种性状表现均优良,在青海环湖地区气候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范青慈 《青海草业》2001,10(1):26-28
通过对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针对性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减少牲畜数量、综合防治沙漠化及建立高效畜牧业等生态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逯庆章 《青海草业》2010,19(4):10-15
利用1959年~2004年的资料,建立湖面降水、地表水入湖、地下水补给及湖面蒸发耗水之间的水平衡方程,对青海湖水位、水量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59年~2004年的45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3.78m,湖面面积减小362.3km2,储水量减少178×108m3。但从2004年开始逆转,青海湖水位2010年比2004年上升近99cm,湖面面积2010年比2004年扩大135.07km2,储水量增加近12×108m3。  相似文献   

18.
"封洲禁牧"控制我国大湖区血吸虫病的意义和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采取"封洲禁牧"措施,切断病原,净化草洲,保护人、畜免受新感染和重复感染,达到控制大湖区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 每年3月1日~10月31日实施封洲禁牧,并在每年10月15日以前对人、畜进行血吸虫病的查治。结果 两个试点经过"封洲禁牧"后,均达到了国家基本控制血吸虫病的标准。结论 认为"封洲禁牧"是目前用于控制大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中科学性强,方法简便,速度快,效果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环湖北岸牧草返青对水热条件的响应关系,利用海晏县气象局1997~2018年3月、4月的气温、降水数据和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的牧草返青期观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数理统计法和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海晏县优势牧草返青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天然牧草对气象因子敏感性差异明显;牧草返青的早晚与前一个月的气温相关。(2)海晏县6种优势牧草与3月份的气温、降水成负相关,气温越高降水越多,返青越早;气温越低降水越少,返青越迟。(3)海晏县6种优势牧草都随年份的增长,返青期也随之推迟,其中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推迟速度最快,以每年0.6656d的速度在推迟;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次之,以每年0.4771d的速度推迟。(4)由于西北针茅(Stipa.krylovii)和斜茎黄芪(Astragalus laxmannii)对温度和降雨量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出现西北针茅返青早、斜茎黄芪返青晚的现象。(5)通过相关性分析,对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返青早晚影响最大的是4月份气温;对冷地早熟禾返青早晚影响最大的是3月份的降水;对溚草(Koeleria cristata)返青迟早影响最大的是4月份降水;对西北针茅返青期影响最大的是3月份气温,3月份降水次之;对猪毛蒿返青影响最大的是4月份气温,3月份降水次之;对斜茎黄芪影响最大的是4月份气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