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河北坝上农田时空变化特征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的河北坝上康保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典型的风蚀农田小麦留茬地、莜麦留茬地及翻耕地作为样地,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总结康保县20余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风蚀农田分布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旱作风蚀农田主要分布在南部波状平原区和东部缓坡丘陵区,面积降幅较为明显;同时分析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风蚀强度对风蚀的影响,风蚀季节多发在农作物收获后至来年春季播种前.由于耕地不断减少,康保县主要风蚀农田作物小麦和莜麦的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3.
表层风蚀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四子王旗耕地、普通草地和围封草地地表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分形模型,计算了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并探讨了风蚀土壤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度组成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分析了土壤在风力侵蚀过程中的分形特征,同时讨论了利用分形维数来代替土壤粒度组成表征土壤风蚀程度的可能性。表明分形维数可为风蚀土壤结构及其质地状况的评价提供1个新的定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地表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铁岭县1990—2020年地表覆盖变化图斑,构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对铁岭县地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时空分析,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990—2020年铁岭县地表覆盖面积呈现“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面积最大的地表覆盖类型分别是建设用地(增加85.27 km2)和林地(减少91.14 km2),其他几种地表覆盖类型动态变化不明显。说明1990—2020年研究区域地表覆盖类型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本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表覆盖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农业学报》2017,(11)
使用湖南省88个国家基准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湖南地区冬夏季代表降水不同方面的PRCPTOT、SDII、R95T、R10、R5d、CDD、CWD指数的时空特征,并讨论了不同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论在冬季还是在夏季,PRCPTOT和SDII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PRCPTOT和SDII在冬季增加较夏季显著,且SDII较PRCPTOT增加显著。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在冬夏有较大的差异,冬季R5d在湘北的增加趋势较夏季显著,但夏季R95T在湘中的增加趋势较冬季显著。连续性降水指数CDD和CWD在冬季的变化趋势较夏季显著,冬季CDD在湘中地区近年来有增加趋势,而CWD在大部分湖南地区都呈下降趋势,但R5d在增加,即连续性降水的时间在减少,但连续的降水量在增加;在夏季也有同样的特征。各个指数之间的时间变化一致性较空间变化一致性强。除连续性指数CDD和CWD外,无论冬夏,其余指数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均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干旱区典型山盆结构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呼吸特征,为干旱区碳过程阐明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LI-8100碳通量测定系统对西北干旱区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自然植被和人工作物覆盖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两个植物生长时期的监测。【结果】不同植被覆盖条件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日呼吸速率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最低值出现在02:00~04:00;植物花期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明显高于凋败期;土壤0~5、5~10、10~20 cm温度日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极为接近。【结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下土壤呼吸特征差异性明显,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澜沧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云南省澜沧县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模型,运用ENVI遥感影像解译软件和Arc GIS软件,综合分析了澜沧县2000、2010、2014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的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草地向林地、桉树林转化,耕地向草地、林地、桉树林转化,林地向桉树林转化,园地向林地转化。2010—2014年,水域、桉树林面积增加明显,草地、耕地、林地面积小幅下降;2)15 a间澜沧县土壤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先趋向好转之后又趋向严重的变化趋势;3)草地和耕地的侵蚀面积减少,土壤侵蚀量下降;2000—2010年,草地和耕地大量转变为林地和桉树人工林,植被覆盖恢复,土壤侵蚀减缓;2014年由于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大型水电站和公路的兴修以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地区植被覆盖度下降,直接导致了林地、桉树林地的土壤侵蚀加重。 相似文献
12.
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示踪技术在研究土地退化状况、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壤侵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介绍了放射性物质示踪、稀土元素示踪、磁性示踪等3种主要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概况,重点综述放射性单核素(^187Cs、^7Be)示踪技术、放射性离子示踪技术和复合核素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结合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特点,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即多核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土壤侵蚀研究的一大重点;3S技术与示踪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为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评价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不同植被下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以内蒙古大青山6种植被为对象,在不考虑林冠层作用的条件下,于2006—2007年用人工降雨方法,以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为指标,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地表的产流产沙状况,并就降雨因子、坡度、凋落物、地被物、土壤等因子与产流产沙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和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4种林地间凋落物特性和土壤物理特性差别较大,白桦山杨林的减流减沙功能最好,落叶松林次之,油松林最差;② 6种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不同,差别较大,产沙量大小依次为油松林>未封育荒草坡地>落叶松林>虎榛子林>已封育荒草坡地>白桦山杨林,油松林的产沙量是白桦山杨林的218倍;③ 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对产流产沙影响较大,随坡度、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④ 降雨季节不同,产流量也不同,主要取决于活地被物层干燥度和凋落物层自然含水率;⑤对于荒草坡地,产流量与坡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对于森林植被,产流量与凋落物厚度和降雨量相关性较大,产沙量与径流量和凋落物厚度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陕西北部神木、榆林、定边等县区 11个典型剖面的分析研究表明 ,本地区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表现为土壤机械组成粗化 ,有机质含量较低 ,氮磷营养成分贫乏 ,土壤交换性能较差等。在系统分类中共检索出 5个土纲 ,7个亚纲 ,11个土类。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结果之间既存在着差异 ,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水蚀风蚀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主控因子,对土壤侵蚀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内,选择5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修建5 m×21 m标准径流小区,从2004年5月到10月,在天然降雨试验条件下,对其水分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储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7月上旬;各小区土壤水分循环过程基本均为“消耗—补偿—消耗” ,水分变幅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5个小区的蒸散耗水量大小依次为柠条地>荒草地>退耕地>黑豆地>谷子地,径流量大小依次为黑豆地>谷子地>退耕地>荒草地>柠条地.柠条蒸散耗水量最大,地表径流量最少,说明柠条灌丛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在侵蚀严重的水蚀风蚀交错带地区,合理规划发展柠条林等深根性植物是防止土壤侵蚀、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时空梯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采用TDR分层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利用DCCA排序定量分析土壤水分时空梯度与环境因子关系,通过Surfer软件的Kriging插值法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排序图。结果表明:该地区影响土壤水分生长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植被、坡位和坡向。0~60 cm土层平均体积含水率在5~9月沟底阔叶林为29.33%~37.86%;下坡位蒙古栎矮林为6.29%~17.24%;中上坡灌丛为5.45%~12.20%;沙地樟子松林为5.04%~11.20%;沙地疏林草原为4.16%~5.43%。0~15 cm与16~30 cm表层土壤水分排序第1轴与海拔、坡向、坡位、植被有极显著的负相关系;31~45 cm与46~60 cm第1轴与坡向和坡度呈显著正相关;0~15 cm表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16~30 cm次之,31~45 cm和46~60 cm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风蚀是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风蚀气候因子、地表粗糙度、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和人为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防治对策,提出了以实施保护性耕作为主,辅之以间作、轮作的防治风蚀措施.这种措施既能发挥保护性耕作带残茬降风速、保水土、抗风蚀的作用,并对翻耕带形成保护;又可满足地区种植结构,解决保护性耕作带来的杂草防治和农家肥施用难题,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宁南黄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该文运用模拟侵蚀方法 ,对宁夏西吉县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表层土壤发生不同程度侵蚀后 ,表土养分流失、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下降的状况进行了定量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 :①耕作层 (0~ 2 0cm)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分别比下层土壤 (2 0~ 6 0cm)高 14 2 % ,12 0 % ,37 3%和 9 2 % ,且流失土壤的养分富集现象明显 .②种植春小麦和豌豆的坡耕地 ,每流失 1cm表土 ,产量分别下降 1 9%~ 3 1%和 2 0 %~ 2 6 % ,而马铃薯和胡麻产量分别降低 0 9%~ 1 0 %和 0 9%~ 1 5 % .③发生强度和剧烈侵蚀的坡耕地 ,每年农作物产量下降幅度为 0 35 %~ 1 76 %和 1 0 7%~ 3 36 % .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肥力降低的原因,在长期水土流失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土壤颗粒分级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土壤不同颗粒级有机碳、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性旱地土壤粘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最高,粉粒次之,沙粒最低,有机碳、氮主要分布在<50μm的粘粒和粉粒中,分别占土壤总量的97.07%和85.25%;随农地土壤产沙量的增加,各颗粒级中的有机碳、氮含量呈减小趋势,土壤粘粒中的有机C/N逐渐增加,砂粒中的有机C/N逐渐减小;产沙量与土壤粘粒、粉粒和砂粒中的有机碳、氮含量间存在着显著和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黄土高原细小土壤颗粒的大量流失,是导致该区土壤肥力水平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艰辛努力,长汀已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采用遥感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技术,基于1988、1998、2004、2009和2011年的遥感影像,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河田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检测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这23a间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针叶林为主的林地面积的快速增长和地表裸土面积的大幅下降.景观分析表明,水土流失治理新增的小块林地正逐渐形成连片分布,而裸土面积在大幅减少的同时,其斑块也趋于破碎.总的看来,这23a间的水土流失治理已使得研究区的生态明显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