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京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历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城市化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测算南京市历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同时参照人口城市化法计算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联合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N)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求得土地利用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到2007年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综合协调度指数为0.5446,总体上来说二者处于基本协调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两体系的发展水平;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0年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两体系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1年来,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两体系耦合互动效应明显,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也在逐年提升,表现为拮抗阶段、磨合阶段和协调阶段三个阶段逐步演化以及两体系由不协调模式逐渐过渡到协调发展模式的发展轨迹,不断优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耦合机制,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评价模型,利用ArcGIS10和SPSS21进行了新疆16个城市2005年以及2012年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时空分析。结果发现:(1)7年来,新疆地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参数指标随时间在不断增加,新疆地区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各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且有上升趋势,另一类城市如石河子、哈密、阿勒泰等土地集约水平有较大程度提高,第三类城市如阿图什、喀什、和田等集约水平不高,但略有提升。(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化进程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但两者并非同步发展;新疆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是动态变化的,两系统间耦合关系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劣化。(3)通过耦合协调性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不相匹配而且呈现地域性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空间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贵阳市2012~2016年的城市化率、人均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森林覆盖率等为基础数据,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贵阳市近几年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以此来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情况。结果表明:2012~2016年,贵阳市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之间的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其协调程度从中级协调逐步发展到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构建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2014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2015~2020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常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2013~2014年,两者耦合协调度开始下降;在不考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预测2015~2020年间,常宁市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社会系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协调发展水平经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中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滞后型勉强协调3个阶段。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处于第二象限协调耦合阶段,两系统相互作用都很明显。2008~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27.36上升到59.34,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 2013~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19.03下降至2.02,即从良好协调耦合状态向低级耦合状态发展,两系统的相互作用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协调发展水平经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中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型轻度失调、土地利用变化滞后型勉强协调3个阶段。2008~2016年桂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处于第二象限协调耦合阶段,两系统相互作用都很明显。2008~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27.36上升到59.34,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 2013~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从19.03下降至2.02,即从良好协调耦合状态向低级耦合状态发展,两系统的相互作用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8.
选取云南16个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熵权法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相对发展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水平,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关联程度,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得分呈上升趋势,其中昆明市增幅最高,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差异较大,其中昆明的波动幅度最大,曲靖的增幅最大。各州市相对发展度差异较大,2008~2015年除昆明市外,其他州市相对发展度均1,2018年仅曲靖、丽江、普洱、怒江和迪庆相对发展度1,其他地区均1。(2)云南省绝大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而协调程度的变化差异较大。2018年仅昆明、曲靖、玉溪3个州市分别处于良好协调、中级协调、勉强协调阶段,其他各州市均处于濒临失调阶段。(3)云南省各州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全局空间关联性。不同州市、不同时间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差异显著类型不同,昆明、昭通、丽江、楚雄、红河、文山、德宏表现在不同时间段显著聚集,其他州市在4个时间段协调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均表现为聚集不显著。并提出云南省各州市要加大推动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优化耦合关系,精准施策,推进云南省各州市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价2005~2014年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城市化水平,运用系统相对状态发展模型测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并对其进行时空维度上的差异分析。协调度测算结果显示,2008年以后圈内各市多处于协调阶段;从时间轴上看,武汉、黄石、孝感、潜江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总体趋于逐年增强,但在空间格局上各市呈现不规则变化态势,不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曾琢  马才学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01-10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分析。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基于DEA的C^2R模型判断其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在2000~2005年的变化,得出除2001年DEA无效外,其他各年枣阳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DEA均有效,并进一步探讨了导致枣阳市土地利用结构效率DEA无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黑龙江省城市用地需求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黑龙江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城市化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对黑龙江省2020年城市人口及城市用地需求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市用地效益水平综合测度及障碍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江苏省13个市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障碍度诊断。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水平的主导障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区域经济障碍因子各具特色。因此,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科学规划与管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重视城市环境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2014—2020年广东省贫困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耦合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素,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耦合协调机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水平均呈增长态势且增幅水平基本相当;土地利用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数均值由0.239 7上升到0.268 1,增长11.85%,空间上呈“核心-边缘”分布格局;脱贫成效综合评价指数均值由0.356 7上升到0.398 7,增长11.77%,空间上由均匀散布转向中部集聚增长;耦合协调度从 0.529 0上升到 0.559 8,增长 5.82%,均以初级协调为主,空间上由整体均匀散布转向局部高等级提升;耦合协调类型以土地利用多功能滞后型为主,较为均匀散布全域;制约二者耦合协调的主要障碍因素(障碍度大于5%)相对稳定,集中于文化和社会类指标,但其障碍度呈现不同幅度上升或下降的演变态势。研究表明,广东省贫困县土地利用多功能与脱贫成效整体尚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应强化对障碍因素的控制与管理,结合不同耦合协调类型分类施策,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衔接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力支撑同步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广西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及其相互间的耦合情况,以系统论为核心指导,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区两个维度,推演土地利用多功能机理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广西及其各市2008—2017年土地利用各功能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2008—2017年广西土地利用各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由0.270 9上升到0.781 2,各功能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与进步。广西土地利用各功能综合水平的排名为文化性功能 > 经济性功能 > 社会性功能 > 生态性功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性功能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广西土地利用各功能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演变过程,在14个地级市中,以桂林、柳州和南宁为最优。广西土地利用各功能总体呈向好发展态势,各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性、经济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区内土地利用各功能间尚未形成稳定、高效的协调发展机制。为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广西应以桂林、柳州和南宁为核心节点,以点带面,走以文化性功能为引领、以生态性功能提升为关键、统筹社会性和经济性功能的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在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耦合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模型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2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走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城市化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方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153-12155,12211
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的协调程度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①耦合关系包括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作用以及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响应两个方面;②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苏南向苏中再向苏北地区递减的趋势,可将13个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磨合型以及低水平耦合型。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 关系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涛  任平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8-222
在分析1978要2011 年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 的理论关系与定量模型,并对两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院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耕地总 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整体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理论框架下的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难以实现,城 镇化水平每增加1 个单位,耕地面积相应减少5.743 个单位;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协调度表现出阶段性特 征,整体呈现出野基本调和、调和要要勉强调和、不协调要要基本协调、较协调冶的状态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 与耕地资源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