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中国华南地区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为研究薇甘菊生长与地类间关系,该研究以台山市为例,通过调查薇甘菊在不同地类上的3个月生长状况,采集盖度、种群厚度、藤蔓长度、攀缘率、受害植物种、危害程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评价方法,对不同地类薇甘菊入侵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薇甘菊在6种不同地类的入侵严重程度依次是:低岗地>农田荒芜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沿海滩涂灌木林地>商品林地>生态公益林林地;(2)薇甘菊生长与地势有密切联系,在6种不同地类中,薇甘菊在地势开阔的地类增长率明显高于地势低矮的地类;(3)薇甘菊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不同地类的光湿条件越充足,薇甘菊的生长盖度和厚度越大,反之亦然。基于不同地类的薇甘菊生长特点,给予了相应的防治建议,但仍需长期的观察实践考验。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可持续性管理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利用植物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是一种新战略。为发掘可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的植物及有效替代种植模式,对不同播种密度下7种草本植物和5种林木与薇甘菊混合种植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3 000粒/m2的密度混合种植下薇甘菊的主茎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柱花草分别是0.88m、0.48枝和0.06g;东非狼尾草则分别是0.79m、0.93枝和0.07g;勃氏甜龙竹混合种植薇甘菊盖度为0.00%。上述数据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植物(如柱花草、东非狼尾草和勃氏甜龙竹)进行替代种植,可以有效防治薇甘菊。采取林木-草本混种的方式将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薇甘菊替代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生态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受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在人工除草(包括全部薇甘菊)后搭配种植9个树种、1种灌木和1种草本,并设置固定样方调查薇甘菊的生物量、盖度、密度及其周围人工种植的、野生的乔灌草植物生长量、盖度。初步研究表明:(1)深圳试验地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东莞试验地米老排、樟树的冠幅增长最快,宜作为防除薇甘菊的造林树种;蟛蜞菊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有效抵御薇甘菊侵害;(2)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3)薇甘菊盖度、密度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能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4)据(2)、(3),其它植物总盖度以及包括其内的林木冠幅(或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可作为评价一个植物群落抵御薇甘菊为害的能力或一种生态防除措施的效能的实用而方便的指标。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促进野生植物生长,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可持续有效地抵御薇甘菊的侵害。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首次发现薇甘菊颈盲蝽专性取食薇甘菊的基础上,为阐明其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薇甘菊颈盲蝽取食对薇甘菊生长、开花、结实的影响,室内选取健壮的颈盲蝽雌、雄成虫各10头研究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取食薇甘菊的方式、取食时间、取食部位、取食量、取食频率、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薇甘菊颈盲蝽各虫态都嗜食薇甘菊嫩叶以维持生存,薇甘菊被颈盲蝽取食后,地面直立茎长度(59.83±0.60 cm),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薇甘菊地面直立茎长度(79.53±0.48 cm);受害后花序数(92.4±15.29个),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花序数(710.9±47.31个);AM 9∶00~PM 9∶00,雌成虫取食嫩叶面积(1.14±0.14 cm2),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面积(3.47±0.50 cm2),均大于薇甘菊颈盲蝽选择取食最小新叶面积1 cm2,1头薇甘菊颈盲蝽成虫1天足以取食1对薇甘菊新叶片;雌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1.12±0.12次/min),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2.58±0.24次/min);每天下午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取食较为活跃,雌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7∶00达到峰值(6.0±1.26头),雄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9∶00才可达到峰值(6.2±0.66头)。薇甘菊颈盲蝽具有取食能力强、食量大、取食频率高等特点,能对薇甘菊的茎生长产生影响,抑制其无性繁殖;也可对薇甘菊的花序分化产生影响,抑制其开花结实量,有效控制薇甘菊进行有性传播、扩散,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年11月22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路肩两侧200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植物样方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外来入侵种薇甘菊在惠州的分布与危害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市2008年薇甘菊的入侵面积为1 847 hm2,2009年就达到了18 553 hm2,仅1 a的时间,入侵面积增加了10倍之多,入侵的县(市、区)也从4个增加到5个,入侵速度十分惊人;薇甘菊侵害的最大群落是灌木林、人工林和果树林,易在林缘、果园、溪河岸、公路和铁路沿线、低洼潮湿的空旷地区和城镇的绿化地生长,而且生长迅速。薇甘菊的危害特点是遇草覆盖、遇树攀援,导致被攀援的灌木、小乔木和十多米高的大树被严密覆盖,最终因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窒息死亡。可采用人工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除、生态防除、天敌防除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为选定诱捕薇甘菊叶蝉Cicadellidae(种名待定)粘虫板的最佳颜色,解决人工助叶蝉迁移防控薇甘菊关键技术问题,以薇甘菊叶蝉为对象,自制红、兰、黄3种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在薇甘菊林地内进行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粘虫板间距为10 m,大小为29.7 cm×19.7 cm的黄色单面粘虫板对薇甘菊叶蝉的诱集效果最好,1 d可以诱集到薇甘菊叶蝉13.15±2.31(头),与红色、兰色粘虫板相比,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色、兰色粘虫板诱集薇甘菊叶蝉值分别为1.46±0.50(头)和0.92±0.29(头),二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安金玲 《防护林科技》2013,(11):15-16,26
通过对祁连山西水林区灌丛草坡型、灌丛灌木林型、低价值乔林型、河滩弃耕迹地型等4种主要植被类型进行3年的封育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1)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盖度增加值最大,为31%;低价值乔林型增加值最小,为15%;4种类型盖度平均增加值为22%。(2)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地径增加较大,为1.23 cm ;低价值乔林型的灌木层平均地径增加最小,为0.12cm,但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增长幅度最大,为3.0cm。(3)灌丛灌木林型的平均高度增加较大,为1.51m ;河滩弃耕迹地型群落的平均高度增加最小,为0.34m ;低价值乔林型的乔木层平均高度增长幅度最大,为3.52 m。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入侵性和危害性极强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广西国有博白林场薇甘菊入侵状况,通过外业踏查调查林场薇甘菊入侵现状及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建立防治示范点,开展防治试验,对比不同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博白林场各分场均有薇甘菊入侵,最严重的为东方分场,危害度达6.9%;化学复配方法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98%;营养期防治效果比盛花期好。在营养期采用500倍草甘膦和1 000倍紫薇清溶液复配喷施,几乎消灭所有薇甘菊,该方法操作简单、见效快。  相似文献   

11.
基于Pleiades-1卫星数据薇甘菊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外来物种,对侵入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成了极大威胁,及时、准确掌握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防控其入侵的关键技术。目前,薇甘菊的监测主要采用人工方法,耗时费力。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快速准确提取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可能。以深圳市Pleiades-1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开展薇甘菊信息的快速提取研究。结果表明:(1)Pleiades-1影像分辨率较高,在开展薇甘菊识别时的最佳波段组合是R(B3)、G(B2+B4)/2、B(B1);(2)通过Brovey变换、Gram-Schmidt变换、Pansharpen变换的对比分析,Gram-Schmidt变换在信息量、最佳波段、清晰度等方面,均优于Brovey变换和Pansharpen变换,既保留了大量的原有信息,又增强目视解译效果,是影像融合时的最优变换;(3)基于光谱与纹理信息分析,提取薇甘菊信息范围更好;(4)薇甘菊信息提取的最佳分割尺度是30,综合识别精度达95.3%,说明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实现薇甘菊信息的精细识别。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全球1 172个薇甘菊分布点、27个环境因子及Max Ent模型,预测并定量分析云南省薇甘菊不同等级适生区域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地区,普洱市、德宏州、红河州有大范围高适生区;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有大范围的中等适生区;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有较大面积的低适生区。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等级划分采用阈值较为合理,等级划分结果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高适生区基本都是现有薇甘菊发生的地区,不同适生区等级气候生态条件与薇甘菊生长需求的层次也很吻合。本研究利用全世界1 172个薇甘菊发生点数据既包括了原产地中、南美洲,也包括了云南省被入侵地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等,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及时、准确掌握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防控其入侵的关键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快速准确提取薇甘菊分布信息成为可能。以深圳市Worldview-2影像的9个波段为主要信息源,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的信息提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用于识别薇甘菊的最佳波段组合是347组合;(2)Worldview-2影像融合的最优方法是Gram-Schmidt变换;(3)光谱与纹理分析研究得出的辐射亮度值和NDVI值能提取出部分入侵区域,结合第7波段与PC1的反差平均值与3×3卷积核方差可提取完整的薇甘菊入侵范围;(4)信息提取的最佳分割尺度是30,且制图精度达87.6%,用户精度达88.4%。说明采用高分辨率影像特征能提取薇甘菊信息,并实现精细识别。  相似文献   

14.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林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恶性杂草。在林间使用不同浓度的紫薇清对薇甘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90 d,高浓度紫薇清对薇甘菊防效达100%,低浓度者亦达到96.4%,对照药剂草甘膦防效为90.1%,三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选择不同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林地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不同生长时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薇甘菊营养期(6—9月),采用人工清理与紫薇清组合,草舒与紫薇清组合及单一使用紫薇清3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花期使用1 000,1 500,2 000倍紫薇清防治薇甘菊,防治效果分别为98.8%,88.9%,92.9%。建议生产上:以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以结合除杂灌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00倍草舒+2 000倍紫薇清防治;在林地或有其他经济植物的地方,在薇甘菊花期使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不方便使用除草剂的地区,采用人工清理即全修防治薇甘菊。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的分布及其危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薇甘菊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植被的有害杂草。作者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设点调查薇甘菊的分布和危害状况,概述了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并建议立项对其进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是广州最主要的林业有害入侵植物之一。基于广州薇甘菊的实际调查数据及其对应的14个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据此结合GIS预测其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海拔、年平均温度、年均日照时数、以及降水因子年平均降水量、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这6个因子对薇甘菊的分布影响最大。薇甘菊的高度适生区为黄浦区、萝岗区;适生区分布在广州南沙区、天河区,以及增城市、从化市、番禺区局部地区;荔湾区、海珠区以及番禺和从化局部地区为非适生区。广州96%以上的区域均适合薇甘菊的生长,潜在分布区与实际分布区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针对薇甘菊在广州地区的危害现状,开展了甲磺隆、氯磺隆、使它隆及添加洗衣粉、Agrocer等助剂化学防治薇甘菊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用助剂对上述3种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使它隆混用茶枯粉、Agrocer、APSA-80,甲磺隆添加洗衣粉,氯磺隆混用APSA-80,增效作用明显。在测定不同用药部位对薇甘菊的防效试验中,发现使它隆喷于植株上、中部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薇甘菊挥发油对枣尺蠖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对枣尺蠖幼虫死亡率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薇甘菊挥发油处理7 d的半致死质量相对浓度C50为挥发油原提液的49%。3个浓度处理(1×、5×、10×)的半致死中时分别为51 h、91 h、115 h。结论:薇甘菊挥发油对枣尺蠖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防控潜力。  相似文献   

20.
微甘菊是我省的1种对农业、林业生产及环境能造成很大的破坏性杂草,为了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利用紫红短须螨(Brevipalpusphoenicis)——薇甘菊的一种重要天敌对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外试验,每瓶或每盆薇甘菊中接种50~200头紫红短须螨,45~89d后,薇甘菊茎叶全部黄化或死亡;在野外大田中接种,159d以后,形成明显的中心枯死区,并且逐渐扩大.因此,用紫红短须螨控制薇甘菊可望成为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