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花蓟马与二斑叶螨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和掌握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的种间关系,揭示其种群变化规律,在玻璃温室盆栽条件下,调查了两种害虫单种种群、不同比例混合种群及危害先后顺序等不同处理下,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在菜豆上种群动态的变化。结果显示,单种种群中,二斑叶螨的种群增长速度大于西花蓟马;在不同比例的混合种群中,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的增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起始种群密度越高受到的抑制越小;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不同危害顺序中,先危害的占有明显的优势,对后一种害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西花蓟马与二斑叶螨的种间竞争过程中,竞争的强度与害虫种类、初始种群数量的大小和害虫危害的先后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控制西花蓟马在烟草上的危害,采用物理防治(插置功能型蓝板)、生物防治(释放胡瓜钝绥螨)和微生物菌剂防治(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其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烟田西花蓟马迁入始期与烟草移栽期一致,集中在4月下旬;到6月26日西花蓟马数量达到高峰值,蓝板诱集数量达368头/块,之后西花蓟马数量急剧减少,7月16日之后进入缓慢减少期。综合防治区西花蓟马发生数量较少,最高诱集数量仅为69头/块,远低于空白对照区(325头/块)。从防治效果上看,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治效果均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体呈升高趋势,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与之相反。其中,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的防效最高达77.05%,对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最高达75.72%。在烤烟生长后期(8月5日),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番茄斑萎病的防效分别为55.55%、75.72%,而化学防治的防效分别仅为11.12%、28.43%。说明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株番茄斑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保持时间较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黎志辉  鲁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683-7684
[目的]测定二斑叶螨为害后菜豆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在供试菜豆4叶期后,每株菜豆接种20头二斑叶螨,隔0、3、5、10、15和20 d随机采集被害叶片10片,测定样品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并测定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膜透性。[结果]菜豆叶片受二斑叶螨侵害后在取食部位形成褪绿斑,随着为害侵染天数的增加,该褪绿斑增多,20 d后,菜豆叶片发白直至死亡。生理指标测定表明,菜豆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过氧化氢酶和电导率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结论]该研究对探索植物对二斑叶螨侵染的反应机制,发展植物对二斑叶螨抗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入侵性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的优势传播媒介,为探索媒介昆虫西花蓟马数量与TSWV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释放不同数量的西花蓟马传毒媒介,比较周围健康植株的发病率,同时分析植株平均取食疤数、最终西花蓟马数量与植株发病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数量越多,健康植株TSWV病害的发病率越高,说明媒介昆虫西花蓟马可以加速健康植株TSWV发病。同时,与TSWV发病的曼陀罗植株介导相比,携毒媒介昆虫西花蓟马介导的健康植株发病率更高,发病速度更快,6周后携毒媒介昆虫西花蓟马介导的健康植株发病率高达83.3%。另外,健康植株发病率与平均取食疤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与西花蓟马最终数量无明显相关性。总之,从源头上控制传毒媒介的数量,可有效防控番茄斑萎病毒病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外来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烟草植株对后取食的斜纹夜蛾的防御反应和空间效应,探讨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的烟草防御反应在B型烟粉虱与斜纹夜蛾种间竞争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室内采用饲喂寄主叶片的方法,研究B型烟粉虱危害诱导的烟草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烟草植株内相关防御酶的变化。【结果】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的烟草植株叶片对后取食的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均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处理烟草植株的不同叶位对其影响不同。与取食各自的对照叶片相比,其影响顺序为虫体叶>中间叶>系统白脉叶,各处理与对照间均差异显著;而处理植株的心叶与对照叶片相比对斜纹夜蛾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B型烟粉虱危害的烟草植株叶片与各自的对照叶片相比,虫体叶、中间叶和系统白脉叶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β-1, 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显著增加,而心叶差异不显著。【结论】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烟草植株叶片对后取食的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不利的影响,且存在空间系统传导性。B型烟粉虱取食的烟草植株内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β-1, 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提高,它们与对斜纹夜蛾的不利影响有关。B型烟粉虱取食诱导的烟草防御反应在对后取食斜纹夜蛾的防御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喷药继代汰选法和生化分析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木薯种质资源圃采集的朱砂叶螨为敏感品系(SS),用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进行15代抗性选育,获得抗性倍数为3. 25的抗阿维菌素品系(Ab-R)。经室内选育后,对Ab-R和SS解毒酶活性的测定表明,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Ab-R15体内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s,简称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简称GSTs)、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简称MFO)的比活力分别为SS的1. 27、1. 69、1. 92倍。此外,Ab-R5、Ab-R10、Ab-R15体内的MFO比活力与SS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筛选至10代时,Car E比活力与S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筛选至5代时,GSTs比活力与S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MFO比活力显著上升是朱砂叶螨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同时Car E和GSTs也参与了阿维菌素抗性品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西花蓟马属于缨翅目锯尾亚目蓟马科花蓟马属,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害虫. 西花蓟马对农作物有极大的危害性,该虫以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导致花瓣褪色、叶片皱缩,叶片、茎及果有时易形成伤疤,最终可使植株枯萎,同时还能传播包括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叶片浸渍法获得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出亚致死浓度LC10、LC30后分别处理二斑叶螨,分析60 h其体内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乙唑螨腈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体内CarE、GSTs和MFO的活性均产生诱导,且随着浓度的提高诱导增强。其中CarE的LC10、LC30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24 h,分别是对照的1.46、1.85倍,GSTs与MFO经LC30处理后于12 h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1.24、1.51倍,经LC10处理后最大值出现于24 h、36 h,分别是对照的1.26、1.61倍,3种解毒酶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动力学参数方面,CarE的KM值显著减小,Vmax值显著增大,而GSTs和MFOs的KM值均增大,Vmax均减小,说明三者皆参与了代谢乙唑螨腈,但CarE起主导作用。因此,药剂使用时建议加入抑制CarE活性的助剂,或与抑制CarE活性的药剂混用,以提高乙唑螨腈的使用寿命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西花蓟马体内抗氧化酶基因FoCAT在适应不同寄主植物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西花蓟马从菜豆豆荚分别转换到菜豆植株和蚕豆植株后,F_1、F_2和F_3代2龄若虫和成虫体内FoCAT表达量的异同。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从菜豆豆荚转换到菜豆植株和蚕豆植株后,除取食蚕豆植株的F_2代成虫体内FoCAT表达量和取食豆荚的没有明显区别外,其余情况下都显著降低。同一世代下FoCAT表达量在2龄若虫与成虫间差异较大。取食蚕豆植株的西花蓟马体内FoCAT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取食菜豆植株的。结果说明西花蓟马转换到新的寄主后,FoCAT迅速产生响应,其表达量与寄主的嗜食性、自身的虫态及取食的世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及其N-甲基吡唑衍生物(N-methylpyrazolebisdemethoxycurcumin,N-MPBDMC)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的生物活性及其体内多种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证实其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BDMC及N-MPBDMC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毒力,观察两者对朱砂叶螨的致毒症状,并测定其对朱砂叶螨乙酰胆碱酯酶(AchE)、Ca2+-ATP酶(Ca2+-ATPase)、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结果】N-MPBDMC对朱砂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BDMC,其中处理72 h后,N-MPBDMC对朱砂叶螨的LC50为21.77 mg•L-1,其毒力是BDMC的10.03倍,与95%哒螨灵原药的毒力相当。BDMC和N-MPBDMC分别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后,中毒试螨表现出类似神经毒剂的致毒症状,螨体内GSTs和Car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AchE、Ca2+-ATPase和MAO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AchE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16.77%和36.57%,Ca2+-ATPase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17.55%和17.45%,MAO活性平均分别下降了8.04%和14.19%,GSTs活性平均分别上升了17.13%和18.93%,CarE活性平均分别上升了26.78%和25.98%。【结论】BDMC和N-MPBDMC对朱砂叶螨的致死作用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螨体内神经系统相关酶活性有关,具体的作用靶标还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12.
二斑叶螨抗四螨嗪品系筛选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筛选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并明确其解毒酶的变化。【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发展趋势及其解毒酶活力变化。【结果】室内用四螨嗪筛选二斑叶螨21代(Clo-R21品系),抗性倍数(RR)为122.26;Clo-R21品系对哒螨•四螨嗪和浏阳霉素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RR分别为21.80和10.66;对阿维菌素、甲氰菊酯、三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三唑锡和苦皮藤生物碱具有低水平的交互抗性,RR分别为6.85、5.45、5.02、3.88、3.48、1.68;对苯丁锡、唑螨酯、噻螨酮具有负交互抗性,RR分别为0.72、0.65、0.55;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胡椒基丁醚(PBO)、增效磷(SV1)对抗Clo-R21品系的增效比值分别为1.39、1.70、6.78、1.64;Clo-R21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25、2.04、1.91、1.98和26.68倍。【结论】二斑叶螨对四螨嗪的抗性主要受MFO介导,而CarE、ACP、ALP和GSTs也参与四螨嗪抗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程洪森  马策  徐宁  马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09-10610,10612
[目的]探究辽宁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方法]调查了辽宁地区5个切花月季品种上蓟马的危害情况,并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叶面喷施方法研究了4种蓟马专用防治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铁砂掌1+1可湿性粉剂和1.8%阿维菌素)及其组合对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通过形态学鉴定确定了危害辽宁切花月季的害虫为西花蓟马.复配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1 500倍液+铁砂掌可湿性粉剂l 250倍液对切花月季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佳,第5天的防治效果达到92.06%;单个药剂5%多杀霉素悬浮剂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第3天的防治效果达到83.12%.[结论]为指导切花月季的生产及防止西花蓟马产生抗药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裸燕麦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喷施0、10、50、100 mg/L的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裸燕麦生长发育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裸燕麦耐热性和生产力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施用ALA增加了裸燕麦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干鲜质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其中,叶面积、叶宽、干鲜质量、SOD和POD活性均以50 mg/L ALA处理最高,株高、叶长、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CAT活性均以100 mg/L ALA处理最高。在高温条件下,裸燕麦生长受到抑制,喷施ALA可减轻高温胁迫对裸燕麦的伤害,以50 mg/L ALA处理效果最佳,该处理下裸燕麦株高、叶面积、叶长、叶宽、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a/b及SOD、POD、CAT活性最高,分别较不施用ALA处理提高13.0%、43.6%、53.5%、39.6%、116.4%、34.5%、54.5%、21.8%、47.4%、19.1%、38.9%、105.4%。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蓟马在野外不同植被上的发生动态,了解不同蓟马的寄主偏好性。从4月中旬至11月中旬,每2周对杭州茅家埠多种植物花上的蓟马种类进行采集并在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并且对几种主要植物的几种蓟马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包括对金丝桃Hypericum chinese花上的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及黄蓟马T.flavus;一年篷Erigeron annuus花上的花蓟马、西花蓟马、小头蓟马Microcephalothrips sp;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花上的花蓟马、西花蓟马及黄胸蓟马及美人蕉Canna indica花上的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及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发生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蓟马种类分属6属16种,其中花蓟马、黄胸蓟马及黄蓟马是该地主要的蓟马种类。分析发现,金丝桃上花蓟马是优势种,其他几种只是偶尔发生,一年篷上优势种是小头蓟马并且发生量在开花的后期较多,即在整个7月,空心莲子草上蓟马的数量在开花的早期较多,从6月初至7月初,后期减少明显,主要是花蓟马和西花蓟马两种,美人蕉上主要的蓟马种类是黄蓟马和黄胸蓟马,在整个开花期,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及11月上中旬,并且种群发生量大,最高时达到每花101.60±13.89头。同时花蓟马的数量也较高,最高时每花达12.60±4.35头,因此从上述的分析发现,花蓟马的适宜寄主范围广,除一年篷花上较少外,其他3种植物的花上都较多,这3种植物都可作为花蓟马的虫源地,黄蓟马和黄胸蓟马的主要适宜寄主为美人蕉花,西花蓟马则在空心莲子草上发生较多,而小头蓟马的适宜寄主则是一年篷。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豆不同磷素基因型在缺磷胁迫条件下叶片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铁7555’和‘辽豆13号’保护酶活性升高或升幅较大,磷低效基因型‘凤59-15’和‘辽豆11号’则活性下降或变化不明显,低磷胁迫下大豆叶片SOD和POD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参单体皂苷Rg1和Rb1为试验材料,以同翅目桃蚜为试验昆虫,测定了桃蚜取食单体皂苷后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较了Rg1和Rb1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Rg1和Rb1对桃蚜取食有显著抑制作用,在较低浓度时对桃蚜体内解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处理24 h后,Rg1对桃蚜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处理48 h后,Rb1对桃蚜体内的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Rg1对桃蚜解毒酶的抑制作用比Rb1显著;Rg1和Rb1有诱导酶活性增强的作用,打破了桃蚜体内解毒酶活性均衡。研究结果可为植物害虫的生物防治及新农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韩旭洋  马玲  李玉文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8):2347-2349,2353
[目的]探讨离子液体对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点滴法测定1-甲基咪唑、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并测定不同触杀时间后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1-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1-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对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的影响从经过LC20浓度处理来看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从经过LC50浓度处理来看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丙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GSTs活性均呈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LC20和LC50)处理的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均呈始终抑制的趋势。[结论]3种离子液体在斜纹夜蛾体内积累显著影响斜纹夜蛾体内GSTs和CarE的活性,减弱斜纹夜蛾体内代谢、分解农药的能力,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外源海藻糖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4%NaCl胁迫下,利用0.3%~0.5%的外源海藻糖处理番茄幼苗,研究其对番茄幼苗生长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0.5%的外源海藻糖处理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酶的活性,显著降低了MDA的含量,缓解NaCl胁迫伤害的效果最好,增强了植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