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诊断患病死亡兔,对死亡兔进行临床解剖,细菌分离培养,获得DX01、DX02、JX01、JX02等4株菌。按照常规生化鉴定法,对分离菌进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DX01、DX02对甘露醇、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均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枸橼酸钠、尿素、V-P、硫化氢、明胶等反应均为阴性,靛基质、M-R、硝酸盐等反应均为阳性,与大肠杆菌标准株完全一致;JX01、JX02均发酵甘露醇、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不发酵乳糖,靛基质、M-R、V-P、硫化氢、明胶等反应均为阴性,硝酸盐反应为阳性,与巴氏杆菌标准株基本一致,JX01、JX02进一步经过16Sr DNA检测与测序分析,与巴氏杆菌同源性为100%。分离菌动物接种试验结果,试验组小白鼠在2日内均死亡。死亡小白鼠体内均分离出了原培养物。结论:DX01、DX02为大肠杆菌,JX01、JX02为大肠杆菌,患病死亡兔由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按照琼脂扩散法做药敏实验,结果 DX01、DX02只对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甲氧嘧啶敏感,对其他的药物不敏感;JX01、JX02对氧氟沙星、甲氧嘧啶、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强力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大观霉素等敏感,对头孢拉啶等中度敏感。治疗该病临床用药首选氧氟沙星、甲氧嘧啶。  相似文献   

2.
从送检病死兔肺和肝中分离培养出5株细菌,经过细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和磺胺六甲氧嘧啶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3.
以疑似巴氏杆菌病死亡鹿的肝、脾及心血经改良马丁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后,进行染色、镜检、多种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及硫化氢试验、小白鼠接种、间接血球凝集荚膜分型试验,确定该病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醇、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麦芽糖、菊糖、甜醇、山梨醇、肌醇、棉子糖、产生吲哚,还原硝酸盐,甲基红及V.P.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荚膜型为B型。  相似文献   

4.
从疑似兔出血性败血症病死兔体内分离到15株兔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Carter荚膜群鉴定法和Heddleston热稳定抗原鉴定法鉴定其血清型,确定11株为血清A:1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对磺胺六甲氧嘧啶和头孢噻呋两种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引起石河子地区某养兔合作社兔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荚膜血清分型、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明确主要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引起此次疾病的主要病原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伴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临床常用的30种抗菌药物中较为敏感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部分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氟沙星以及氟苯尼考等敏感,对其余20余种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分离菌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结论】荚膜血清A型巴氏杆菌是引起石河子地区兔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充实了巴氏杆菌在引起该地区引起多种动物疾病的研究基础,为指导临床科学用药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商洛某养殖场病死兔解剖、无菌采取病料,从病料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小杆菌,经生物学特性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耐药.外毒素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对小白鼠均有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广西某猪场发病和死亡猪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头孢三嗪、头孢哌酮、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均对分离到的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敏感,而对复方磺胺、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菌素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8.
正1兔巴氏杆菌病兔巴氏杆菌病,以急性型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特征,因此又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病。家兔对多杀性巴氏杆菌非常敏感,该菌常引起大批兔发病死亡。流行病学:本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多发生于家兔,病兔和带菌兔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5 d。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成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兔群中引入新兔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与扩散。各种应激因素,如运输、拥挤、饲养管理不当,可致兔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西南宁市郊三塘镇某养殖场患病罗非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找出罗非鱼的发病原因,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罗非鱼脑部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20 Strep生化鉴定系统和16S rRNA鉴定病原菌,并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革兰氏阳性球菌(GXN01、GXN02、GXN03和GXN04)对健康罗非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是导致罗非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20 Strep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无乳链球菌JQ039365、JQ039376、JQ990156、JQ039366、JF423948、HQ645984、GU217535菌株高度同源,同源性达99.2%~99.7%,4株分离菌株间也高度同源(99.9%)。药敏试验结果发现,4株无乳链球菌对先锋霉素VI、氧氟沙星、先锋必、盐酸沙拉沙星敏感,但对庆大霉素、氟哌酸、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具有耐药性。【结论】引起广西南宁市三塘某养殖场罗非鱼发病死亡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可选用先锋霉素VI、氧氟沙星、先锋必、盐酸沙拉沙星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1994年3月某兔场暴发疫病,虽经及时诊治,死亡率仍达8%,综合鉴定结果为兔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及球虫混合感染所致.1 发病情况 某新建兔场有1100只兔,仔兔断奶后均接种过兔瘟——巴氏杆菌——魏氏梭菌三联苗.1994年3月该场约有300只兔开始发病,48小时死亡50只,立即清理、消毒兔场并用“鸡宝二灵”(德国产)、氯苯胍及氯霉素等治疗,一周内疫情得以控制,共计死亡86只兔.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大鲵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洪雅人工养殖的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肝、肾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S100814),以腹腔注射、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大鲵的病原菌.该分离株生理生化特性与荧光假单胞菌一致,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TSA平板上生长呈边缘整齐、半透明的圆形灰白色菌落.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  相似文献   

12.
从患病山羊鼻腔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成对排列或为链状结构,能够发酵麦芽糖、乳糖、蔗糖和甘露醇并能产生碱性磷酸酶。对16S rDNA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知多动物链球菌16S rDNA序列(Y18026.1)的同源性为99%。动物回归致病性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对山羊具有较强致病性并命名为SP-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氯霉素、阿米卡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13.
从患病斑鳢Channamaculata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FS20100810),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七叶苷,氧化酶反应、接触酶反应、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该菌株对斑鳢的半致死浓度为6.83×10^5cfu/mL。16S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同源性为9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先锋噻肟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中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耐药。通过对人工感染的斑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鳃、心肌、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一种引起鲤鱼败血性传染病的致病菌,从发病鲤鱼的皮肤病灶和内脏器官均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用这种致病菌的纯培养物人工感染健康鲤鱼获得成功。根据其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性状,符合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hydrophilaSubsp)。并对该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试验,从15种抗菌药物中选出了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几种该菌特别敏感的药物。文中还针对与嗜水气单胞菌特性比较相似的一些鱼类病原菌进行了鉴别诊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从患"突眼"症状的罗非鱼体内分离到多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TL60829NA菌株为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和API细菌鉴定系统以及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其为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其主要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具动力,氧化酶、过氧化氢酶、V-P反应、吲哚试验、苯丙氨酸、甘露醇、KCN均为阴性;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红霉素、多西环素、氟哌酸、卡那霉素敏感,对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磺胺和庆大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等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和16srDNA碱基序列测定等现代的细菌鉴定方法鉴定草莓细菌叶斑病菌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D-海藻糖、淀粉、甘露醇、肌醇、L-缬氨酸、L-精氨酸。硝酸盐还原试验为阳性,淀粉水解阴性,明胶水解阴性,油脂水解阴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接触酶阳性;鉴定该菌株为草莓黄单孢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相似文献   

17.
选用17种抗菌兽药和不同血清型的猪鸡大肠杆菌、金葡菌,按杯碟法进行了药敏试验研究。结果证实,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应大霉素、卡那霉素、甲磺酸培氟沙星、磷霉素钙、新霉素、多西环素、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对猪鸡大肠杆菌为最佳高敏药。洛美沙星、磷霉素钙、硫氰酸红霉素、利福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应大霉素、甲磺酸培氟水利生等对金葡菌为最佳高敏药。  相似文献   

18.
鹦鹉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庆市某野生动物园病死鹦鹉的肝脏、脾脏及心血中,分离到了1株细菌,经鉴定为革兰氏阴性,单个、成对或成丛分布。在SS、麦康凯和枸橼酸盐琼脂培养基中均能生长。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乳糖、蔗糖不发酵,对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均能发酵,产生H2S,显示该菌为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庆大霉素、苯唑西林、诺氟沙星、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新霉素、氟罗沙星中敏,而对痢特灵、阿莫西林、链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氨苄西林、强力霉素等药物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9.
应用dsRNA测序技术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出血病疑似病料提取物感染的草鱼肾细胞(CIK)中提取病毒基因组dsRNA,电泳显示出水生呼肠孤病毒基因组的典型特征。应用简化的FLAC(full-length amplification of cDNA)技术扩增得到病毒的4个全长基因组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核酸序列BLAST分析表明:其中3个基因组片段与GCRV-873第5、9、10片段高度同源,另外1个基因组片段与GCRV-HZ08第11片段高度同源;因此推测病料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病毒核酸,但也可能存在一种杂合病毒。根据已发表的GCRV-HZ08第5、9、10片段设计了3对引物对分离的病毒总RNA进行RT-PCR检测并测序,结果显示这3个片段与GCRV-HZ08第5、9、10片段均具有99%同源性,表明是由于混合感染而存在两株不同病毒的核酸dsRNA,两株病毒分别命名为GCRV-JX01和GCRV-JX02。首次运用dsRNA测序法检测出了GCRV病毒的混合感染,为草鱼呼肠孤病毒的流行病学和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