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郭孝  李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20-20
在河南省黄河滩区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和羊茅二种多年生禾草的混播草地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时空间动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期分别在完熟期以及果后营养中期;地下生物量的峰期分别在种子完熟期和果后营养后期。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最快在抽穗期(现蕾期)到完熟期期间,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及羊茅的混播牧草的生长强度为11.92gDM/(m2·d)和14.13gDM/(m2·d);地下部分增长最快分别在分蘖期(分枝期)到拔节期(抽茎期),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及羊茅的混播牧草根系生长强度分别为8.53gDM/(m2·d)和8.94gDM/(m2·d)。  相似文献   

2.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苜蓿和无芒雀麦单播与混播草地生物量及生长速度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苜蓿的株高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Y=at2 bt c.混播组合改变了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积累模式,使其由单播时的W=at2 bt c变化为混播时的W=atb,而混播没有改变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积累模式,均为W=at2 bt c.4种苜蓿在科尔沁地区种植均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单播草地群落相比,混播可延长草地的利用时间,比单播无芒雀麦草地产草量高、品质好.4种混播群落最高产量出现时间均比单播群落晚30天左右,不同时期混播草地产量均高于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单播与混播群落各组分的干鲜比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单播无芒雀麦干鲜比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高于苜蓿和混播群落.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基肥施用方式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设置种肥混播条播、条播侧方施肥、条播下方施肥、种肥混播宽幅撒播4种播种施肥方式,同时每个播种施肥方式下设置225、375、600 kg/hm2 3个肥料用量水平。结果表明,种肥混播条播方式对小麦的出苗影响极为明显,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出苗率明显降低,条播侧方施肥、下方施肥以及种肥混播宽幅撒播方式对于小麦的出苗率影响不大。在种肥混播方式下,无论条播还是宽幅撒播方式均表现出了随着施肥量增加小麦株高和根系增加的趋势,其中种肥混播宽幅撒播方式下小麦株高和根长数值相对较高。同一播种施肥方式下,小麦地上部生物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等量肥料投入的情况下,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为种肥混播宽幅撒播>条播侧方施肥>条播下方施肥>种肥混播条播。本试验条件下,建议小麦基肥采用种肥混播宽幅撒播的方式,以降低化肥用量、保证出苗安全和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4.
箭筈豌豆与燕麦不同间作混播模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旭  曾昭海  朱波  胡跃高 《作物学报》2007,33(11):1892-1895
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在低氮条件下比较分析12种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间作与混播模式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蜡熟期与箭筈豌豆枯黄期混合饲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所有处理中H7(燕麦与箭筈豌豆3∶1间作)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了76%。其中干物质产量在灌浆期比单播燕麦增产47%,蜡熟期增产40%;粗蛋白产量在灌浆期分别比单播燕麦和箭筈豌豆增产52.6%和2.6%;在蜡熟期增产97.2%和103.2%,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同行混播各处理干物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燕麦和单播箭筈豌豆(P<0.05),且同行混播各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粗蛋白产量在2次刈割期H9(燕麦与箭筈豌豆1∶2混播)较高,土地利用率与单作相比提高了51%。间作混播处理有利于提高混合草的RFV值,与单播燕麦相比间混作提高饲草RFV值的幅度为0.3%~22.7%。综合全年牧草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地当量比分析,燕麦与箭筈豌豆3∶1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能更好地发挥燕麦和箭豆的种间互补优势,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说明间作增产可能与燕麦和箭筈豌豆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与门源油菜混播效益最高的牧草种类,解决油菜连作障碍问题,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土地的生产能力。采用油菜混播箭筈豌豆、青稞和燕麦的方式,分时段取样,探究油菜混播不同牧草对在不同时段牧草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土地当量比判断各混播组合的优劣。结果表明:油菜—燕麦混播处理在7月6日时表现干重最高,单位面积达174.48 g;在7月21日表现为鲜重和鲜干比最高,在8月15日时表现为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较单作油菜高97.02%,鲜重最高,达2817.00 g。在9月11日,油菜—青稞和油菜—燕麦混播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单作油菜(P<0.05),分别较单作油菜高64.33%和99.68%,以油菜—青稞混播处理的干重最高,达589.00 g,较单作油菜处理高147.51%。油菜—箭筈豌豆混播和油菜—燕麦混播有产量优势,油菜—燕麦混播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11,土地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播牧草改良盐碱荒地具有明显效果。选择苜蓿、草木樨、冰草、披碱草、老芒麦、野大麦、碱茅等耐盐牧草,根据盐碱含量确定草种组合及比例,播种量为22.5~30.0kg/hm2;整地后不起垄,平地撒播;生长当年除2次杂草。牧草生长第2年和第3年平均干草产量分别达到9043.3 kg/hm2(含草木樨)和3173.7kg/hm2。产量分别是原始植被的5.6倍和2.0倍。优质牧草占总产量的81.2%和77.1%。牧草播种当年碱斑较大,次年碱斑缩小,第3年碱斑全部消失,牧草均匀覆盖地面,长势旺盛。  相似文献   

7.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 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 kg/hm2、4776.67 kg/hm2和11792.90 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态学中的De wit替代系列法,研究了两个新疆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混播条件下的产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含量的变化及收获指数,探究两品种竞争能力大小及竞争结局.结果表明:在混播条件下新小黑麦4号较新小黑麦5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更强的占有和利用共同资源的能力,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新小黑麦4号有更多的干物质分配到穗部,导致穗部干物质分配系数提高;混播时的收获指数较单播时有所提高.按照不同密度比例混播对小黑麦有一定增产作用,其推广运用对今后的生态育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牧草生长特性与主要生态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围封和放牧2个样地上3个水分梯度的野外试验,以试验区优势种克氏针茅和羊草2个物种及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分适宜条件下牧草的生长特性和水分胁迫、放牧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适宜条件下针茅、羊草的最大高度和生物量分别是87.9㎝、40.3㎝和280g/㎡、54.2 g/㎡,群落的最大生物量、盖度和LAI分别是467.6 g/㎡、91%和2.7。(2)物种高度、针茅和群落地上生物量均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羊草地上生物量生长曲线S型特征不明显;群落盖度和LAI分别用二项式和三项式拟合效果较好。(3)水分胁迫对草原植被生长有明显的负效应,并随干旱程度的加重而增大;与高度相比,生物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更强烈,羊草对水分的敏感性大于针茅;在土壤相对湿度40—50%时,群落最大生物量和LAI降低近50%,盖度减少30%多。水分充足时,针茅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所需要的热量为>0℃积温2500—2700℃。(4)放牧样地群落和物种的生长特征除羊草的地上生物量外,都优于围封样地,放牧样地羊草生物量和单位面积株茎数比围封样地少25%和66.8%。  相似文献   

10.
将龙粳39、龙粳31两个品种混合种植既保留了龙粳31秆强抗倒的优良性状,又弥补了其分蘖力不足的不良性状,为此研究了龙粳39、龙粳31不同混播比例对水稻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按4∶6比例混种,能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增加水稻茎蘖数,产量达9232.45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降雨入渗对宁南山区黄土梯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降雨入渗下的宁南山区黄土梯田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原始边坡(对照)3种边坡类型,在降雨入渗强度(28~38 mm/h)和边坡坡度(15°—30°)下的破坏时间和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下,黄土梯田边坡的破坏时间随降雨入渗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呈幂函数关系,水平梯田的破坏时间显著高于隔坡梯田和原始边坡;安全系数也随降雨入渗强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呈线性关系,水平梯田的安全系数与隔坡梯田和原始边坡并无显著差异。降雨条件下,修筑梯田能增加浅层梯田边坡的稳定性,而对于深层梯田边坡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宁夏中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夏中南部山区(以下简称为“宁南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20年来粮食生产发展进行了回顾,结果表明:宁南山区粮食产量对全区粮食总产的贡献份额呈上升趋势,2017年为40.07%,较1998年提高了11.14个百分点;夏粮种植比重大幅下降,秋粮占比快速提升;小麦、杂粮种植面积大幅压缩,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有较大提升,作物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宁南山区粮食单产增长67.64%,小麦、玉米、马铃薯单产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除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构成中,油料作物占比大幅缩减(降低46.51个百分点),中药材、蔬菜和瓜果逐渐提升(分别提高12.88、14.25个百分点),青饲料所占比重超过20%;农林牧渔业人口减少,降幅达22.55%,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快速增长,化肥施用量先增后趋于稳定。总之,宁南山区近20年来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作物类型趋于多样,农业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苗阳  卢欣石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403-407
苜蓿是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史。本文在研究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苜蓿的栽培利用情况归纳出以下结论:第一,苜蓿在汉代由张骞引入我国,作为观赏植物和养马饲草在长安宫庭中栽植,随后种植范围逐步扩大。第二,我国古代已有一套完整的苜蓿栽培方法,并总结出苜蓿与粮食作物混作、林草间作、改良盐碱土壤等种植经验。第三,我国古代对苜蓿的利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各方面:一、苜蓿被广为应用于饲喂牲畜,古代已有将苜蓿研磨成粉以备无青草季节共牲畜食用的技术。二、苜蓿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其叶、种子均为人所食用,且制作方法丰富。三、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可入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上述结论可为现代苜蓿产业发展拓宽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覆膜方式对坡耕地春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覆膜对宁南山区坡耕地春玉米栽培的可行性,寻求合适的覆膜方式。在宁南山区坡耕地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裸地平作(CK)、垄沟不覆膜(NM)、垄沟全覆膜(WM)和垄沟半覆膜(HM)4个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WM和HM处理能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65.4%和62.5%。WM和HM处理也能增加0~80 cm土壤含水量和储水能力,提高土壤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较好地维持土地生产力。综合考虑春玉米产量、土壤储水保水能力和土壤肥力维持等因素,在宁南山区坡耕地春玉米植种中,垄沟全覆膜和垄沟半覆膜都是较好的覆膜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旨在探索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连续2年通过3种覆膜种植方式(膜上、膜侧及起垄覆膜),以未覆膜的露地平播为对照,研究分析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旱地糜子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提高了糜子的株高和生物量,生育期明显缩短,整个生育期内干物质积累量始终大于其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覆膜种植明显改善了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及有机碳含量,且随土层加深逐渐变低;覆膜种植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起垄覆膜种植对土壤整体肥力的改善效果最明显。起垄覆膜种植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是适合宁南干旱半干旱区糜子生产的有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播期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播种时间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产量、生长发育及越冬率的影响,以紫花苜蓿品种‘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4年在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后,出苗所用的时间及各生长性状呈下降趋势,越冬率及翌年草产量以5月9日、5月24日处理最高,8月9日处理最低。其中,5月24日播种的紫花苜蓿的越冬率达98.95%。结果显示,早播促进植株单株的生长,但由于越冬率较低,影响翌年的总产量。综合2年试验结果可以认为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紫花苜蓿最佳播期在5月份,最晚也应在7月9日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省主要草种的生物学特点、生态学特点以及经济价值的分析,结合当前农牧业发展对饲草的需要特点的分析,采用系统学优化理论,确定了河南省当家草种应具备的条件,制定了全省草种区划方案。结果表明:适合河南省的当家草种有10种,分别是:紫花苜蓿、沙打旺、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小冠花、红三叶、杂三叶、鸡脚草、无芒雀麦;适合河南省草业优质发展的草种区域有6个,分别是:豫北平原牧草种植区、豫西北黄土丘陵和太行山地种植区、豫中东低洼平原和南阳盆地种植区、豫西山地种植区、淮南与桐柏山区种植区、豫东平原种植区,并且明确了各区域内以当家草种为核心的草种优化组合。河南省当家草种的制定和草种区划的确定有利于为河南省各地草种的正确选择和草业未来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erraces proves that slope-to-terrace project is a signifi cant measure for conserving water and soil in mountainous areas. UAV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obtain RS images with a resolution ratio of 0.1–0.5 m, Arc GIS was applied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Fragstats3.3 was used to calculate characteristic indexes, to study landscape pattern of 4 ancient terraces in Huangp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rrace landscapes and woodland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rea account for nearly 80% of the whole landscape(terrace 30%, woodland 50%); mean area of single fi el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between 100 m~2 and 200 m~2, and height between 0.7 m and 1.7 m, breadth 0.5 m and 0.6 m; most terraces have a gradient of 5–25°, accounting for 7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fi eld.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cept in the ancient terraces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slope-to-terrace project and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control of slope farmland.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麦套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3—2式棉纤维发育早于3—1式,3—2式棉子(仁)脂肪和蛋白质累积明显优于3—1式,晚播极不利于3—1式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种植方式对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小于播期作用,适期播种时3—2式选用中早熟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