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7,(6):1077-1083
本研究旨在完善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的系统形态学资料,为野外采集两种角蝇各虫态样本的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研究斯氏副柔线虫在角蝇体内发育过程,以及制定防控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有效措施等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室人工饲养角蝇,收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卵、各龄幼虫、蛹和成蝇,详细观察并描述两种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结构,以明确两种角蝇各虫态之间的形态学差异。除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1龄幼虫外,两种角蝇的卵、2龄幼虫、3龄幼虫、蛹和成蝇都存在可识别的形态学差异。本研究详细描述了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并确定了多处可用于区分两种角蝇卵、2龄幼虫、3龄幼虫、蛹和成蝇的形态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种间遗传标记特点,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中采集斯氏副柔线虫成虫,提取虫体DNA,利用线虫通用引物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1(CO1)基因,将其克隆到pMD19-T载体后,用PCR技术鉴定阳性菌落并进行测序,运用DNAStar 5.0和MEGA 4.0软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相关线虫CO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斯氏副柔线虫DNA扩增出的CO1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689 bp。同其他相关属线虫CO1基因序列比对,斯氏副柔线虫与小口柔线虫(Habronema microstoma)、蝇柔线虫(Habronema muscae)的同源性最高,为86.7%,遗传距离为0.143;与加利西亚光丝虫(Litomosoides galizai)的同源性最低,为80.1%,遗传距离为0.229。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建立的系统发育树比较,证实斯氏副柔线虫与柔线属线虫均位于同一分支,自展值都在47%以上。表明CO1基因不仅可以作为斯氏副柔线虫理想的种间遗传标记,也可为该线虫进一步的分子分类学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斯氏副柔线虫rDNA-ITS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NC13、NC13r和NC2扩增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分离的3条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M-T载体,用PCR技术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质粒DNA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线虫1(P.sk1)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837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298 bp)、5.8S(157 bp)及ITS2(281 bp)序列;线虫2(P.sk2)扩增的ITS1片段大小为372 bp,包含部分的18S、5.8S及全部的ITS1(296 bp);线虫3(P.sk3)扩增的ITS2片段大小为484 bp,包含部分的5.8S、28S及全部的ITS2(284 bp)序列。同其它属线虫同源性比较ITS2序列同源性在30.2%-60.1%。本研究系首次报道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的ITS序列,为斯氏副柔线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克隆斯氏副柔线虫糖蛋白(glycoprotein,GP)抗原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提取斯氏副柔线虫组织RNA,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扩增GP基因CDS区,同时将其插入到克隆载体pMD19-T后测序,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理化性质、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等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表明,GP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全长1 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其分子式为C1760H2878N458O590S1760,理论分子质量约为40.15 ku,等电点为4.37,无信号肽,总平均亲水性为0.032,不稳定系数为42.43,是疏水、不稳定蛋白;其磷酸化位点分布位于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残基上;二级结构分析显示,斯氏副柔线虫GP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抗原表位预测表明,GP蛋白可能有6个B细胞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抗原表位,有望用作免疫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本研究成功克隆了斯氏副柔线虫GP基因,同时进行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为斯氏副柔线虫病i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DNA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7,(4):671-675
为了系统了解斯氏副柔线虫的转录组特征并构建其转录组图谱,以不同发育阶段的斯氏副柔线虫为研究对象,应用Illumina Nextseq 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每个样本均得到3GB的原始数据,经质量控制和拼接组装后,共获得128 454个Unigene,序列片段的平均长度与N50值分别为634和1 037bp;将Unigenes与COG,Nr,Trembl等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有35 324个Unigene比对到COG数据库,根据蛋白种类大致分为25类;通过GO功能分类,5 227个Unigene映射到GO不同的功能节点上;通过KEGG pathways分析,共有13 424个Unigene参与了8 155个代谢通路。该研究结果为斯氏副柔线虫病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及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感染情况及病理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010年,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76峰阿拉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感染情况和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76峰阿拉善双峰驼中有66峰感染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高达86.9%,最大感染强度为995条/峰。大量感染虫体的骆驼真胃组织有许多淋巴细胞浸润,并有代替正常组织细胞的现象,真胃於血明显。调查提示阿拉善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感染严重,对养驼业有较大危害,应对其加强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间接ELISA (iELISA)诊断方法,本试验对骆驼斯氏副柔线虫半胱氨酸蛋白酶CPR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将获取的重组蛋白(rCPR)进行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然后以纯化好的重组蛋白为抗原,通过棋盘滴定试验优化了抗原包被浓度、包被条件、抗体稀释度、酶标二抗稀释度、封闭液和封闭时间等,建立了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iELISA诊断方法,并对建立的iELISA检测方法进行了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试验和临床检测。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8 μg/孔,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50,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5 000,最佳包被条件为4℃包被过夜,最佳封闭条件为3% BSA封闭2 h。临界值为0.235,待检血清D450 nm值>0.235则确定为阳性。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均<10%,重复性较好;用该方法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为96.3%;此方法仅与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与感染了其他寄生虫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对14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阳性率为86.4%。综上可知,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诊断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i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动物体寄生虫准确的分类及鉴定是搞好野生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过去对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鉴定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形态差异较大的虫体快速易行,但对于一些形态相似、种源相近的蛔虫,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日趋明显,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蛔虫进行分类,很难准确地反映蛔虫种群的真正情况。核糖体DNA的内转录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从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消化道检获的线虫种属关系,对虫体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虫体ITS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并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检获虫体与毛首线虫(Trichuris sp.)相似度为99.05%,滇金丝猴所感染虫体为毛首线虫。进化树结果显示样品与人感染的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ura)亲缘关系较近,表明二者为近缘种,具有人兽共患风险,这可为灵长类动物毛首线虫的鉴别诊断、种群结构等更深入地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确诊一例七彩山鸡疑似感染寄生虫死亡的原因,使用剖检、光镜形态学检测、HE病理染色观察等方法进行了临床诊断,使用PCR技术对获得的虫体18S rRNA进行扩增,鉴定感染虫体类型。剖检发现,病禽肠道黏膜内有细长白条状的线虫体寄生,感染数量较多,肝、心等部位未见明显病变;形态学检测发现,该线虫具有较为典型的尾刺结构。结合剖检症状和形态学鉴定,初步判断病禽感染的消化道线虫为异刺线虫。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虫体寄生的肠道黏膜出现损伤及炎性症状;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线虫18S rRNA的PCR扩增条带大小为760 bp,同源性与鸡异刺线虫(DQ503462.1)最接近。经综合诊断,判定异刺线虫感染是导致本次七彩山鸡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次分析鉴定的虫株与家禽源异刺线虫同源性较高,表明七彩山鸡感染的异刺线虫可能来自鸡等普通家禽。这提示,散养特种禽应定期驱虫,加强禽舍卫生清扫,尽量避免与普通家禽混养。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解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控制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能力,在实验室内采用圆盘法测定了不同龄期龟纹瓢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以期掌握龟纹瓢虫控制豌豆蚜的能力。结果表明:龟纹瓢虫4个龄期的幼虫和雌雄成虫捕食豌豆蚜的数量与豌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符合Hon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龟纹瓢虫雌成虫的日捕食量最大,其次是第4龄幼虫和雄虫。模型预测了龟纹瓢虫1,2,3,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豌豆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6.5,20.4,32.3,71.4,58.8,80.0头。综上所述,龟纹瓢虫对豌豆蚜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养猪场环境中家蝇携带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情况,2010年采集贵州某猪场家蝇样本,采用RT-PCR方法筛选阳性样本,接种Marc-145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对分离获得的家蝇样本的PRRSV Nsp2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针对PRRSV N基因家蝇样本扩增出377 bp的特异性片段,阳性家蝇样本接种的Marc-145细胞出现明显CPE现象,针对PRRSV Nsp2基因细胞培养物扩增出1064 bp的特异性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家蝇样本的细胞培养物的PRRSV Nsp2基因片段与贵州猪场猪源PRRSV流行株相比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7.1%~98.5%。从而初步推断家蝇也可能成为PRRSV携带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河南省商丘市某波尔羊繁育改良场的山羊感染斯氏多头蚴的临床诊断,实验检查及病理解剖进行描述,并用吡喹酮口服与肌注治疗的效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野牛、野羊一般表现为有角,家养牛、羊品种存在无角与有角的变异。家牛有角与无角性状由复等位基因P_F、P_C和p_(rs)控制,单倍型突变引起荷斯坦奶牛无角。绵羊染色体上基因片段的插入导致绵羊无角,而HOXD基因群导致绵羊多角性状。山羊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的缺失导致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综述了牛、绵羊和山羊角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羊无角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