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畜牧与兽医》2016,(3):131-133
为研究鹿复合麻醉剂作用下对鹿血压和心率变化与血浆心钠素(AN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本试验选取6只健康成年梅花鹿,肌注鹿复合麻醉剂0.04 m L/kg,注药前及注药后15、30、45、60、75、90及120 min进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ANP和CGRP含量。结果表明,麻醉期鹿血浆ANP含量变化与SBP、DBP、MAP和HR变化波动相同,而CGRP含量的变化与其相反,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结果提示,鹿复合麻醉剂作用下引起ANP和CGRP含量的变化参与了鹿血流动力学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研究鹿复合麻醉剂对鹿生理指征、血浆心钠素(AN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以明确药物对机体作用,进而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试验选取6只健康成年梅花鹿,肌注鹿复合麻醉剂0.04 mL/kg,注药前及注药后15、30、45、60、75、90及120 min进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集颈静脉血样,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ANP和CGRP含量。结果表明,鹿复合麻醉剂引起麻醉期鹿血浆ANP和CGRP含量变化,使血管发生舒缩改变,导致SBP、DBP、MAP和HR产生相应的变化,苏醒后各指标均恢复到麻前水平。该药物可以应用于鹿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3.
《养犬》2020,(1)
为探讨犬常用麻醉剂对比格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用6只实验用比格犬,分两组分别注射两种犬临床常用麻醉剂舒泰和陆眠宁,在注药前及注药后的0、5、10、15 min进行无创血压、心率(HR)监测,并同步采取静脉血样,用ELISA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含量。结果发现,血压、HR在注药后5~10 min时发生明显变化。PRA、AⅡ和ALD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SBP、DBP、MAP尤为明显。表明PR A、AⅡ和ALD参与了犬常用麻醉剂引起的犬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可能是犬常用麻醉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4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肌肉注射复合麻醉剂(XFM)0.15mL/kg,并在注药前及注药后5、10、30、45、60、80、100、120min进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取前腔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血浆中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结果显示,血压和HR主要是在注药后5~10min及80min时出现明显的变化(P<0.01或P<0.05)。ET和TXB2与SBP、DBP和MAP呈相关或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而6-keto-PGF1α与SBP、DBP和MAP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NO血压和HR的变化无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ET、TXB2和6-keto-PGF1α共同参与了XFM引起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是引起小型猪血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2):116-118
为观察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梅花鹿循环和呼吸的影响,6只成年健康梅花鹿被肌注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0.04 m L/kg,给药后全程监测动物的麻醉状态、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体温(T)等参数。结果显示: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作用梅花鹿的诱导时间为(6.10±0.45)min,麻醉时间为(91.67±2.25)min,苏醒时间(33.0±2.0)min;梅花鹿在诱导期HR、RR出现一过性升高,进入麻醉期后开始降低,与诱导前比较变化显著(P0.05);麻醉期DBP、SBP、MAP、T和SPO2与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梅花鹿麻醉期循环和呼吸部分指标有一定影响,但苏醒后各指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用14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肌肉注射小型猪复合麻醉剂(0.15 mL·kg-1),并在注药前及注射药后5、10、30、45、60、80、100、120 min进行无创血压、心率(HR)的监测;并同步采取前腔静脉血样,采用放免法检测肾素(PRA)、血管紧张素(AⅡ)和醛固酮(ALD)活性/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创血压、HR主要是在注药后5~10 min及80 min时出现明显的改变(P<0.01或P<0.05).PRA、AⅡ和ALD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HR的变化趋势大致相似,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SBP、DBP、MAP表现得明显.由此可以得出:PRA、A Ⅱ和ALD参与了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引起的小型猪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变化可能是该复合制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和c GMP浓度的变化,探讨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的中枢作用机理。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期、麻醉期和催醒期,于不同时期采集大鼠大脑皮质、小脑、脑干、海马和丘脑。采用比色法测定各脑区NOS活性和N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脑区c GMP浓度。结果表明,腹腔注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30 mg/kg体重后,麻醉期各脑区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NO产量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极显著(P0.01);鸟甘酸环化酶(c GMP)浓度降低显著(P0.05或P0.01)。结果提示,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抑制大鼠各脑区NOS活性,阻断NO/c GMP信号转导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大鼠丘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中枢麻醉作用的可能机理,试验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苏醒组大鼠各脑区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30 mg/kg后,诱导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麻醉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苏醒组大鼠丘脑中GABA含量仍高于对照组,GLY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引起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的变化与该药物引起的麻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0.1mL/kg.b.w.YFM复方麻醉剂对野猪进行颈部肌肉注射,观察麻醉效果,并利用PHILIPS MP30监护仪和DATEX循环监护仪动态监测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显示,野猪麻醉期间血浆ET水平下降,6-keto-PGF1α水平升高,血浆ET、6-keto-PGF1α的变化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血清NO和血浆TXB2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表明,ET、PGI2两大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参与了野猪YFM合剂麻醉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的中枢作用的可能机理。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苏醒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结果显示,腹腔注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30 mg/kg体重后,诱导组大鼠大脑、小脑、脑干和海马GLU和AS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显著(P0.05或P0.01);麻醉组大脑、小脑、脑干和海马GLU和AS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苏醒组小脑和脑干GLU和海马中的AS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显著(P0.05)。麻醉全程,丘脑内GLU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的中枢作用,可能与降低大脑、小脑、脑干和海马内的GLU、ASP和丘脑内的AS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为评价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梅花鹿的麻醉效果。试验选取6只本地成年梅花鹿,肌肉注射0.04 m L/kg体重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连续监测全麻过程中梅花鹿的麻醉状态、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结果显示,注药后6.1±0.45min全部梅花鹿进入麻醉状态,麻醉可维持91.67±2.25 min,苏醒时间为33±2.0 min;在进入麻醉期全程中梅花鹿的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良好。表明,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梅花鹿麻醉诱导迅速,维持时间较长,苏醒平稳,可适用于临床中梅花鹿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利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对梅花鹿茸血中胆固醇的含量与梅花鹿血、猪血和鸡血进行了比较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梅花鹿茸血含胆固醇 0 0 9mg/mL ,明显低于其他 3种对照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养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目前饲养茸用鹿大约60万只,年产鹿茸130余吨,养鹿已成为特产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关于家养鹿是家畜还是野生动物,历来学术界、农、林系统争论不休,悬而未决。为了积极健康地发展养鹿事业,积极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论证家养鹿是家畜不是野生动物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旨在从基因组层面揭示梅花鹿与欧洲马鹿的起源进化,找到与进化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并与表型进行关联.本试验以成年雌性梅花鹿与成年雄性欧洲马鹿染色体水平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梅花鹿和欧洲马鹿基因组进行染色体共线性分析,获得两个物种间基因组序列的同源关系和基因组发生的染色体倒位现象,并对被倒位截断和在倒位内...  相似文献   

19.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牛磺酸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牛磺酸的分子结构特性,设计一个21min短程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梅花鹿茸、马鹿茸各部位中牛磺酸各部分的含量。在牛磺酸浓度为100nmol/mL时,峰位和峰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2%和135%(n=6)。对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加标回收实验,回收范围为968%~1016%,表明本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