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几种茎叶除草剂防除高粱田杂草药效和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高粱田除草效果好、价格适宜的苗后茎叶除草剂。在高粱苗后6叶期采用茎叶施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6种茎叶除草剂的药效、安全性及成本。结果表明,6种除草剂对高粱均无明显药害;38%莠去津SC 1 500mL/hm 2+增效剂450mL/hm 2对高粱田难防禾本科杂草有特效,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41%和93.54%,成本为330元/hm 2;38%莠去津SC 3 000mL/hm 2+50%二氯喹啉酸WP 750g/hm 2+57% 2,4-滴丁酯EC 450mL/hm 2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且对杂草的综合防除效果最好,鲜重防效和株防效分别为92.76%和91.52%,成本为300元/hm 2。高粱田苗后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可选用38%莠去津SC 1 500mL/hm 2+增效剂450mL/hm 2;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可选用38%莠去津SC 3 000mL/hm 2+50%二氯喹啉酸WP 750g/hm 2+57% 2,4-滴丁酯EC 450mL/hm 2。  相似文献   

2.
新疆伊犁河谷向日葵病害发生种类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研究表明,新疆伊犁河谷向日葵病害11种,主要有向日葵白锈病、褐色茎腐病、黑茎病、霜霉病、菌核病、褐斑病、炭腐病、黄萎病、锈病、细菌性茎腐病、花叶病毒病等,采取综合的农业、物理机械、化学防治等措施,加强检疫、培育抗病品种、轮作倒茬、适时晚播、焚烧残茬,科学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残留化学农药,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高产、优质的向日葵油料产品.  相似文献   

3.
以油用向日葵T562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5个播期(4月25日、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及5月23日)和4个种植密度(3.75×104、4.50×104、5.25×104、6.00×104株/hm2)条件下向日葵干物质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向日葵各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向日葵出苗至开花阶段影响较大,对开花至成熟阶段影响较小。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密度下的均值依次为4.50×104>3.75×104>6.00×104>5.25×104株/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盘粒重逐渐降低,产量逐渐增加。籽仁率在播期5月16日、密度5.25×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为74.09%;百粒重及产量在播期5月2日、密度6.00×104株/hm2处理下达最大,分别为8.76g、6859.00kg/hm2;单盘粒重在播期5月23日、密度3.75×104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为138.14g。  相似文献   

4.
水盐浸种对NaCl胁迫下向日葵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向日葵为材料,分别以水、400mmol/L NaCl浸种,评估二者对NaCl胁迫条件下(150mmol/L NaCl)向日葵幼苗中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导致向日葵叶片、茎部脯氨酸(Pro)含量分别增加了3.36倍、2.40倍;经水、盐浸种后,向日葵叶片中Pro含量分别增加了6.19倍、4.72倍,茎部Pro含量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处理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向日葵叶片、茎、根中K+含量,增加Na+的吸收,K+:Na+明显降低;在NaCl胁迫条件下,水浸种、盐浸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幼苗中K+、Na+的含量、分配,但是经LSD比较,三种处理中离子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150mmol/LNaCl胁迫条件下,水、盐浸种更有效地诱导向日葵中Pro的积累来参与渗透调节。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 2、C2:225kg/hm 2、C3:450kg/hm 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 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 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 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 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褐锈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代森锌、烯唑醇、代森锰锌、嘧菌脂、吡唑醚菌脂、苯甲嘧菌酯、百菌清、多菌灵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5%代森锌WP 1500 g+75%百菌清WP 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增效剂300 mL)/hm2、(12.5%烯唑醇WP 1500 g+75%百菌清WP 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增效剂300 mL)/hm2、(80%代森锰锌WP 1500 g+75%百菌清WP 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增效剂300 mL)/hm2和(30%苯甲嘧菌酯SC 900 mL +磷酸二氢钾2400 g+增效剂300 mL)/hm2等4个配方药剂对甘蔗褐锈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病指均在18.79以下、防效均达80.53%以上。本研究显示4个配方药剂是防控甘蔗褐锈病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可在7—8月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7~10天喷1次,连喷2次。  相似文献   

7.
茎基腐病是河北省安国市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生产中为害较严重的多发性病害,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和防治药剂的筛选。通过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将安国掌叶半夏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选用5种常用化学杀菌剂、2种生物杀菌剂和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生素粗提物对Py. aphanidermatum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5%精甲霜灵ES、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生素粗提物、40%氟硅唑EC、99%恶霉灵TC对瓜果腐霉菌丝的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2.81、41.74、54.16和56.90μg/mL;而1×10 11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WP、1×10 6孢子/g寡雄腐霉菌WP、3%甲霜·恶霉灵AS和50%烯酰吗啉WP对该病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大豆的种植主要以与玉米间作为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前提,为研究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找到最佳种植密度组合。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在云南嵩明县(A)、会泽县(B)和鲁甸县(C)等3个点进行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分别建立二元二次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密度对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均呈凸抛物线型变化,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通过模型解析表明,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4 110株/hm 2+147 013株/hm 2(A)、63 068株/hm 2+147 116株/hm 2(B)、64 059株/hm 2+145 077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群体产量。玉米+大豆密度组合分别为62 909株/hm 2+149 852株/hm 2(A)、61 499株/hm 2+151 807株/hm 2(B)、62 762株/hm 2+147 108株/hm 2(C)时,各试验点可分别达到最高产值。经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各试验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12 270kg/hm 2、经济产值≥24 000元/hm 2的最佳密度组合分别为玉米59 251~66 437株/hm 2、大豆140 075~161 495株/hm 2(A),玉米58 927~65 366株/hm 2、大豆144 159~169 203株/hm 2(B),玉米58 821~66 703株/hm 2、大豆139 315~154 886株/hm 2(C)。合理的密度搭配能有效提高群体产量,获得较高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 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与茎粗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芸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子粒呈上升趋势。110cm垄作和65cm垄作在密度为2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 525.25和2 389.23kg/hm 2;平作在密度为20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为2 008.44kg/hm 2。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保苗株数25万株/hm 2时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冯美臣  陈鹏  杨武德  王超 《作物杂志》2016,32(3):104-1623
为了阐明播期变化与施氮量对冬小麦氮代谢及蛋白质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施氮量对冬小麦花后茎叶氮含量、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晚播可以提高冬小麦茎、叶的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茎、叶的氮积累量也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子粒蛋白质含量以施氮150和225kg/hm 2的处理最高,说明适宜的施氮量能改善子粒品质。分析播期与施氮量对子粒蛋白质含量的作用程度可知,施氮量是引起冬小麦子粒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作用程度占66.85%。在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冬小麦花后茎叶氮素代谢及产量,实现高子粒蛋白质含量的推荐播期是10月11日,施氮量为150kg/hm 2。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冬小麦调优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抗除草剂杂交谷子晋谷50号轻简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抗除草剂杂交谷子晋谷50号进行了化杀间苗、除草剂筛选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最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晋谷50号(真杂种率39%)抗除草剂的特性,与不抗除草剂的品种混播,播种量12kg/hm 2,当晋谷50号:长农35号为1:0.5和1:1.0时,留苗均匀,且能保证留苗密度,是较好的混合比例;筛选除草剂结果显示,10%谷友可湿性粉剂和4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的除草效果较好,56% 2甲4氯钠可湿性粉剂和57% 2,4-D丁酯乳油在谷子三叶一心期喷施时,对谷苗产生药害,甚至造成死苗,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相反,有待进一步研究;晋谷50号最佳种植密度在22.5万株/hm 2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高效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干物质在薯块中的分配率高于其他处理,斜栽密度60 000株/hm 2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产量最高;在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直栽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整体高于斜栽和水平栽,直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鲜薯干物率最高,并显著高于直栽密度37 500株/hm 2处理(P<0.05),在对鲜薯干物率的影响效应中,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的甘薯商品薯率更高,在对商品薯率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和商品薯率。研究结果可为甘薯高效栽培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防除甜高粱田杂草的除草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甜高粱种植过程中往往杂草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且国内外关于甜高粱田化学除草的研究报道也很少。以苏科甜1号为材料,选用二甲戊灵、莠去津、精-异丙甲草胺、二氯喹啉酸、乙草胺、使它隆、二氯喹啉草酮的单剂或者混剂,采用甜高粱播后苗前、苗后除草剂处理方式,以期筛选出对甜高粱安全且对杂草具有高效防除的除草剂。结果显示:在甜高粱播后苗前用33%二甲戊灵2 250mL/hm 2+38%莠去津2 250mL/hm 2防除杂草效果最好,总杂草株防效达99.7%,对甜高粱没有药害;在甜高粱出苗后4~5叶期,用20%二氯喹啉草酮2 000mL/hm 2+38%莠去津5 000mL/hm 2防除杂草效果最优,总杂草株防效与鲜重防效分别为99.2%、99.5%,对甜高粱也没有药害。以上2种药剂处理可作为甜高粱田杂草防除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节水减氮对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灌溉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研究节水减氮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及硝态氮淋失情况,能为确定冬小麦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2019年在陕西杨凌开展冬小麦节水减氮田间栽培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处理,灌水量为副处理,设施氮量处理N300 (300 kg hm~(–2))、N225 (225 kg hm~(–2))、N150 (150 kg hm~(–2))、N75 (75 kg hm~(–2))、N0 (不施氮)和灌水量处理W2 (1200 m~3 hm~(–2))、W1 (600 m~3 hm~(–2))、W0 (0),分析小麦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淋失情况。结果表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小麦季灌水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分别增产14.88%~15.01%和4.11~4.16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显著降低。在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处理下, 2017—2018年施氮量150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 2018—2019年则是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但2018—2019年施氮量150 kg hm~(–2)处理在较高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也较施氮量225 kg hm~(–2)处理2个年度分别降低了15.87%和10.20%。因此,施氮量150 kg hm~(–2)配合越冬期灌水600 m~3 hm~(–2),能够在保障产量的基础上,提高水氮利用效率,降低硝态氮淋失风险,实现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节水减肥环保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指导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的田间生产,选用平展型品种‘鲁单981’和紧凑型品种‘鲁单818’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30000株/hm 2 (D1)、60000株/hm 2 (D2)、90000株/hm 2 (D3)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叶面积持续期(LAD)、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净同化率(NAR)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单981’在D2时产量最高,为11452 kg/hm 2,‘鲁单818’在D3时最高,为13024 kg/hm 2。在D3下,紧凑型品种‘鲁单818’的LAD[452 (m 2·d)/m 2]及花后比例(50%)、穗位叶LAI以及全生育期NAR [6.87 g/(m 2·d)]更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品种冠层结构紧凑,中下层受光充足,LAD延长,有利于干物质积累,产量上升,更适合高密度栽培。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适合贵州地区种植薏苡的栽培技术,以薏苡14-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硫酸钾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胞间CO2浓度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穗粒数、千粒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贵州地区种植薏苡时,以施肥量为225kg/hm 2、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 2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