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积阳 《广西蚕业》2007,44(A02):7-7
蚕属变温动物,因此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蚕的体温就高,环境温度低蚕的体温就低,蚕的体温与气温基本接近。蚕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5℃,低于该温度,蚕的生命活动微小甚至停止,高于7.5℃蚕才能生长发育。蚕的发育温度范围是7.5~35℃,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越升高蚕生命活动越旺盛,吃桑加快、  相似文献   

2.
蚕属变温动物,因此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蚕的体温就高,环境温度低蚕的体温就低,蚕的体温与气温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3.
家蚕属变温动物,体内缺乏调节温度的神经中枢,体温极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从整个发育过程来看,一般是大蚕期体温高于小蚕,并高于外温,而小蚕期体温低于气温。为查明蚕儿感染病毒后的体温变化规律,我们于1985~1987书在室内给蚕儿分别按种了NPN、CPV和DNV三种病毒,测定了病茧体温、体重的变化,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家蚕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与环境气温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适宜,则蚕能正常生长发育。环境温发不适就会影响蚕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生产上大部分实行小蚕共育,其气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调节,可是在大蚕期,蚕儿分到农村千家万户饲养,由于农户条件、设备较差,绝大多数是在自然温度下饲养,在早春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禽》2003,25(11):14-15
1雏鸭体温低,绒毛属于针形胎毛不保温,神经和体液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调节体温能力弱。因此,雏鸭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出壳雏鸭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不能保持其正常体温,处于“变温动物”状态。当外界温度低于25℃时,会冷得发抖,堆叠成堆,互靠体温取暖,俗  相似文献   

6.
不管环境温度如何变化,犊牛都要试图保持恒定的体温。在生产中无需为升温和降温而消耗能量时.即达到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温度,一般称之为适温区(TNZ)。在这一温度范围内,犊牛不需要额外能量就可保持体温恒定。TNZ的界限称作临界低限温度和临界上限温度。这2个界限温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由外界温度独自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增强蚕儿体质,提高单产,进行小蚕共育是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在我省小蚕饲育过程中普遍采用修建专用共育室,使用地火笼或煤砖炉调整蚕室温度,利用人工洒水调整湿度的方法控制温、湿度:但该方法及易出现环境温度骤高骤低、湿度不易掌握等缺点,同时升温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直接影响蚕儿的发育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1适宜的环境温度蛋鸭对温度要求十分严格,虽然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影响产蛋量、蛋重、蛋壳厚度和饲料的利用率,也影响受精率和种蛋孵化率,甚至致病造成死亡。若环境温度过低,鸭体为了维持体温,势必消耗很多能量,使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成年鸭适宜的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9.
环境温度与蛋鸡生产(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蛋鸡与其他恒温动物一样,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或作用时间过长,将导致机体热平衡破坏,引起体温升高或降低,从而对健康与生产力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10.
环境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猪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倾向瘦肉型的选育技术不断加强,使猪的应激敏感性增强,从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愈来愈高。一、温度猪是恒温动物,其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仔猪怕冷而育成猪怕热。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时,为保持一定的体温,动物要消耗能量。低温时,猪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仔猪由于发育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而导致下痢等疾病的发生或被冻死。对于新生仔猪,环境温度过低减少了消化吸收初乳的总量,增加了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低温还通过降低体温而导致感染,环境温度的下降还将抑制白细胞吞噬病原…  相似文献   

11.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其效益往往也不够稳定。因此,应根据晚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1控制好蚕室温湿度只有合理的温湿度,才能确保蚕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使蚕室保持好目的温湿度。小蚕最好控制在27~28℃的范围内饲养,尽可能不超过29℃。日中遇高温时应以通风为主,如室外无风,蚕室中温度比气温高,为了降低蚕座温度,可利用风扇使空气流畅,加速蚕体水分的蒸发,降低体温。同时,谨防大蚕期蚕室温度过低抑制蚕儿食欲,进而影响绢丝腺的形成,出现结薄皮茧或不结茧蚕…  相似文献   

12.
温度是导致产蛋鸡出现热应激,影响鸡群健康和性能发挥的首要环境因素,而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温度以及空气质量都不相同,鸡舍内的环境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饲养者在不同季节时对产蛋鸡应该采取不同办法进行饲养管理,方能发挥出笼养鸡的最高生产效益。成年母鸡适宜的环境温度是5~27℃,产蛋的最佳环境温度为12.8~18.0℃。当环境温度上升到22℃时,蛋重开始减轻,蛋壳变薄,环境温度越高,鸡的体温越高,呼吸次数越多,产蛋率就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13.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2,39(1):26-26
春季养蚕广西一般是在 3月中旬至 4月上旬 (惊蛰至清明 ) ,这时候的气候特点是低温多湿 ,而蚕是属于变温动物 ,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蚕正常生长的适合温度范围是 2 0~ 30℃ ,在这范围内 ,温度越高 ,发育越快。超过 30℃发育的速度则反而缓慢。但是很多蚕农不知道温度低对蚕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领回来的蚕种不进行人工加温补催青 ,而是放在自然温度中等待蚕种孵化 ,往往比正常适温催青的蚕种孵化时间推迟 5~ 7天 ,而且孵化不整齐 ,蚁体弱等。养蚕期间温度低于 2 0℃以下 ,也不加温 ,任蚕自然发育 ,使蚕期比正常经过延长 1倍至 2倍…  相似文献   

14.
1温度和湿度 肉猪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6-23℃,前期为20-23℃,后期为16-20℃。在此温度内,猪的增重快,饲料转化率高。有实验表明肉猪在21℃时增重快,饲料利用率较高。环境温度过低,猪体需要耗费较多能量用于产热,以维持体温,使日增重下降,采食量增加,从而使饲料利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
第1 饲育环境蚕体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等气象要素极大地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为了让蚕健康地发育,需要有适当的气象环境,这个环境随着蚕的发育时期和发育状态不同是要变化的.1.饲育温度蚕的发育温度范围随发育时期不同有所变化,大体上是7—40℃,一般随着温度增高呼吸置增加,脉膊数也增多,并且食下量、消化量也提高,代谢增进,发育生长加快。实用的温度范围是20~30℃,比此温度高或低都会产生代谢作用不均衡,蚕儿不健康。适温随蚕品种、蚕龄、蚕期、营养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日本种、欧洲种比中国  相似文献   

16.
繁育家禽的经济效果,很多取决于它的环境条件。禽舍的空气温度就是其中之一。雏鸡对温度的变化就特别敏感。幼龄雏鸡缺乏体温调节就是说明了这点。空气温度低,它们很快感到寒冷。空气温度高,它们很快就感到热,观察证明,温度过高过低对雏鸡的生长和发育同样是有害的。如果雏鸡所处的房间的空气温度高于培育雏鸡的最适宜的温度,体温就不能很快  相似文献   

17.
环境温度对蚕饲育经过的影响 ,以一龄最大 ,五龄最小 ,二至四龄居中。五龄蚕能在 2 0℃左右的温度下正常生长发育 ,而四龄对这种低温的敏感反应 ,极易导致养蚕成绩低下。随着小蚕三眠共育技术的普及推广 ,共育期间的饲育温度容易得到保障。但在生产实践中 ,四五龄蚕的饲育 ,常因达不到目的温度而影响收成。为此 ,我们对大蚕期低温饲育 ,特别是四龄低温饲育 ,对家蚕有关经济指标到底有何影响 ,进行了生产应用比较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区的设置一至三龄目的温湿度共育 (2 5℃~ 2 7.5℃ ) ,四龄起蚕开始分区。设立 :对照区 ,四五龄…  相似文献   

18.
<正>一温度初生雏鸡体温一般比成年鸡体温低2~3℃,10日龄后才能达到成年鸡体温,一般为40.3~41.5℃,京海黄鸡10日龄前不能完全根据自身产热调节体温,需要通过环境温度来调控体温。因此10日龄内环境温度对于雏鸡来说至关重要,对京海黄鸡而言前10天保温区的温度应为35~36℃的高温育雏的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控制糊肛的发生,而且提高育雏质量和成活率,以后随着周龄的增  相似文献   

19.
养蚕环境是养蚕业的基础。要养好蚕必须具备适宜的气象环境、营养条件和卫生防病条件。其中温度更是蚕的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环境温度太高或过低,很难把蚕养好,甚至致它于死地。我区蚕农每年在炎热的夏季养蚕,往往疾病丛生,轻者减产,重的失败,故有“烂三造”之说,这与高温引起蚕代谢失调关系极大。  相似文献   

20.
在炎热夏季,鸡舍温度过高,对鸡生产甚为不利。蛋鸡在13~26℃环境中,其维持体温所需代谢能最低,饲料转化率最高,因而,其生产性能最高。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26℃时,鸡体与环境温度差减少,体热散发困难,体温升高,鸡体就会感到不适,采食量减少,生产性能下降。当环境温度超过了32℃时,生理功能趋于失调紊乱,体温升高。鸡体为了加速散热,即出现张口呼吸,采食量和生产性能进一步下降,当环境温度继续上升时,症状更为明显。蛋种鸡还会引起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并引起肠道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在炎热夏季,应积极采取如下措施:1.合理调整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