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15x 30cm宽窄行超高产种植技术模式,是南乐县广大农技人员和群众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小麦单产9000kg/hm2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小麦超高产栽培中群体结构不易协调,田间郁蔽,后期易倒伏、早衰等难题,而且不增加投入,操作简便,抗逆性强,从而实现了小麦增产增效.同时也有利于下茬玉米等秋作物实行宽窄行种植,促进秋作物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正> 小麦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首位。近年来由于麦田施肥水平提高,小麦群体增大,长势茂密,使小麦行间湿度增大,通风透光条件变差,不仅给麦垄套种造成困难,而且常促使小麦纹枯病等病害严重发生,造成小麦减产,如果在灌浆、成熟期遇上阴雨大风,就会出现大面积倒伏而严重减产。为了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和稳产高产,利于秋作物麦前套种,我们于1991—1992年在郾城县试行小麦13cm、  相似文献   

3.
江华玉米纹枯病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及症状;分析了玉米纹枯病发生原因;提出了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或间套种植,实行轮作.清洁田园.以及化学防治等多项综合防治策略,可有效地控制玉米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正> 如何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同时,为秋作物进行集约种值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目前农业科研和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1990年小麦播种时,设计了三一式播种方式,以观察在为秋作物留确预留行的情况下,小麦在生长中的自我调控补偿能力和产量情况。一、三一式播种方式及播种情况 1.基本情况:供试品种为豫麦13号(郑州891),试验面积6亩。1990年10月1日播种。采用机播,每亩用种6kg。 2.播种方法:按行距20cm,播3行小麦,留-40cm的宽背垄,再播一行小麦,再留一个400m的宽背垄,使3行和单行小麦之间形成两个40cm宽的预留行,成为一个单行,两个边行和一个中行的4行小麦播种带,带宽120cm,每带较20cm等行距播种少两行。  相似文献   

5.
小麦播种量、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生产示范区,调查分析了小麦播种量、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种植方式对产量均有影响。合理播种量和宽窄行种植,小麦成产三要素得到更好的协调,提高了产量。适宜播量每亩6~9kg,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种植增产15%。  相似文献   

6.
一沟双行小麦施肥播种单体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一年两熟灌溉区玉米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时播种机堵塞问题,设计研制了一沟双行小麦施肥播种单体,该单体1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施1行肥和播2行小麦,进行小麦宽窄行机械化种植。田间试验以窄行距离分别为8 cm和10 cm的施肥播种单体与普通尖角开沟器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同一平均行距宽窄行种植的播种机通过性较均行距种植普通尖角开沟器播种机的好;窄行距离为10 cm的单体播深变异系数和行距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7.3%和5.6%;窄行距离为8 cm的单体牵引阻力和肥深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459.2 N和3.5%;确定优化的小麦宽窄行平均种植行距为20 cm,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解决了高覆盖量工作条件下播种机的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黑龙港流域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由于超量开采而严重匮乏的局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立足于黑龙港流域的生产和气候特点,以区域内两大主要节水作物——油葵和夏玉米为试验材料,以7月5日轮作直播玉米为对照,在套播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60cm等行距,40cm+80cm宽窄行)和玉米不同播期(6月20日、25日和30日)对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葵.夏玉米套播时,采用宽窄行种植、6月25日播种玉米,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40080元/hm2。在黑龙港流域可以采用油葵一夏玉米套播种植模式,部分替代目前耗水量巨大的小麦一夏玉米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郑单958在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通过进行等行距(60 cm+60 cm)和宽窄行(50 cm+70 cm)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每667m23 000株、4 000株、5 000株、6 000株、7 000株5个密度梯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宽窄行种植模式显著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以宽窄行种植模式、密度6 000株·667 m-2组合最优,产量构成三因素最为协调,单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正>1种植模式1.1品种选择选用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如周麦22、矮抗58等。春、夏玉米均可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优质、耐密植的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9等。1.2适时套种此模式3m一带,秋季播种小麦时按畦面2.2m和畦埂0.8m整成大小畦。大畦内种植12行小麦(采用等行距20cm或两垄靠即宽窄行种植方式),翌年早春(三月中下旬)在畦埂上点种两行春玉米,穴播,每穴播2粒,行距30cm,株距20cm,三角定苗,亩种植2 200  相似文献   

1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1.选地选茬与整地起垄(1)选地选择肥力中等,质地疏松,结构好,易于排水,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黑油沙土种植菇茑为宜,3~4年内未施用过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地块。前茬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为好,或者选用大豆茬,实行4~5年的轮作,忌与茄科作物重迎茬。(2)整地前茬作物秋季收获后,立即刨去作物的残茬,进行秋翻,随翻随耙,深翻深度25~30cm,或深松30~35cm,有条件的农户起垄夹施有机肥;没进行秋翻起垄地块,早春应及时  相似文献   

13.
农艺农机结合的机械化生产,是谷子产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改变谷子传统等行(30 cm)种植,采用宽窄行(50 cm~16.5 cm~50 cm)种植模式,可实现谷田中耕管理、收获的机械化操作。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两种种植模式下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对不同品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等行种植相比,谷子植株抗倒性增强;产量平产或略有增加;二者用工量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最有效的宽窄行规格,为水稻宽窄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3组不同宽窄行规格种植,5次重复,同一大田栽培,管理技术相同;通过对3组水稻的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选出较好的宽窄行采用规格。[结果]采用规格为(50cm+20cm)×13cm宽窄行种植水稻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减少病虫害、防止根叶早衰、提高光能利用率等。[结论]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简单易行,既增产又增效,是一项值得向水稻种植户推广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文章以登海605、618、679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宽窄行60cm×80cm×60cm、等行距80cm、宽窄行1.05m×50cm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抗倒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经过差异性种植模式对比,结果显示玉米宽窄行60cm×80cm×60cm、等行距80cm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显著提升,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玉米宽窄行种植在平遥县已有悠久  相似文献   

16.
承德地区谷子宽窄行种植适宜模式及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13号为试材,以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为对照,2015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年在2015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种植模式下产量最高,增产率为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2.60%~7.11%,其中,52.5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的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为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5 933.6 kg/hm~2,较40 cm等行距种植(密度45.0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指导承德地区谷子高产高效栽培,选择当地主栽谷子品种承谷 13 号为试材,以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为对照,2015 年通过研究不同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谷子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进行了筛选;2017 年在 2015 年筛选出的适宜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谷子农艺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对谷子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均可以提高谷子产量,其中,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 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增产率为 8.1%,较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最佳宽窄行种植模式条件下,谷子适宜的留苗密度为 45.0 万~52.5 万株/hm2,产量较对照提高 2.60%~7.11%,其中,52.5 万株/hm2密度下效果显著。谷子最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为 25 cm-25 cm-25 cm-25 cm-60 cm,最佳种植密度为 52.5 万株/hm2,该条件下,谷子产量可达 5 933.6 kg/hm2,较 40 cm 等行距种植(密度 45.0 万株/hm2)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小麦土传病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病害。小麦田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1.纹枯病。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是最重要的初侵染源。纹枯病会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死苗、花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犬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 500~91 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 cm,密度79 500株/hm2,产量为9 950 kg/hm2.  相似文献   

20.
春小麦及以春小麦地为主体的套种形式,在河西平川灌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通过对武威县五十年代至今小麦生产概况的分析,认为春小麦亩产在700—900斤的地,应在2—3年轮作倒茬一次,并在平川灌区选用陇春8号和9号、155—12、张春9号、武春1号、甘麦8号、甘麦39号、晋2148等;播种方式应改撒播为20+10cm宽窄行或15cm等行距条播。小麦地套马铃薯,应每隔1公尺起一小埂,高20cm,宽25cm,埂上亦播小麦,待出苗后,再点播马铃筹。小麦地套种大豆,应采用小麦播种2尺宽,留0.5尺空行或采用20+10cm宽窄行播种。小麦套种草木樨,最好采用20+10cm宽窄行播种。在施肥、浇水等方面都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