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铃虫损失率测定表明,一代虫花数和因虫害花引起的高脱落,不影响棉株结铃数和成铃结构,相反,伏前桃和桃数还有随史花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人工摘花模拟与实际为害趋向一致。故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从经济学观点考虑,无需做任何防治。然而一代花虫几乎是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二代红铃中的唯一虫源。过去采用越冬防治控制第一代发生数量,借此减轻田间防治负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已不适  相似文献   

2.
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Saunders)的为害可分为直接取食为害和间接诱发病害。两年来每隔5天左右系统剥查吐絮棉铃,分析结果表明,受害棉籽产量损失平均为60.92克籽棉/千粒,每头幼虫平均为害2.03粒棉籽。根据单铃幼虫数估计的每条幼虫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是籽棉0.24克,皮棉0.101克,其中直接为害分别是0.133克和0.0467克,间接为害分别是0.11克和0.0543克。棉籽受害后皮棉等级降低4级,单价降低31.6%。百斤皮棉单价损失是9.383元/条/铃,其中直接为害5.559元/条,间接为害3.824元/条。应用皮棉产量损失0.101克/条和百斤皮棉单价损失9.383元/条/铃,推导了估计产值损失的公式,可以在生长期的不同阶段估计当时红铃虫所造成的产值损失。  相似文献   

3.
红铃虫第一代卵集中出现在棉花蕾期,幼虫蛀食棉蕾。被害棉蕾除极少数在开花以前脱落外,大多数都在开花期表现为“虫害花”。一般情况下,“虫害花”在开花后三、五天内形成幼铃脱落,能够成铃的很少。因此以往人们认为必须狠抓红铃虫第一代的防治,保蕾保花,才能夺取棉花高产。据统计,荆州棉区常年防治一代红铃虫的面积近百万亩,约占棉田总面积的20—30%,有些地方在“虫害花”出现后,还采取挑虫花、捉幼虫、向花心注射  相似文献   

4.
我县植棉面积九万三千亩,集中分布在六个公社(场)。历年棉花病虫为害比较严重。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棉红铃虫、棉铃虫、红蜘蛛、棉蚜等连续暴发为害。造成了重大损失。1978年因棉铃虫暴发,花、铃遭到严重危害,亩产只有61.4斤。1979年红铃虫、叶跳虫猖鳜为害,损失产量达60余万斤。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杀铃威、灭铃灵防治第三代红铃虫的试验示范左宜和(湖北省荆沙市农科所434129)红铃虫是我国南方棉区主要害虫,是造成棉花蕾、花、铃脱落和烂铃而导致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防治红铃虫是确保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而生产上棉农常用的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两...  相似文献   

7.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林学政 《植物保护》1982,8(5):22-22
鼎点金刚钻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重发生年,为害损失超过棉铃虫、红铃虫、玉米螟。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较为突出。卵呈鱼篓形,天蓝色,在田间绿色棉叶上难以查准,错过防治时间,幼虫钻进棉蕾、铃内,防效很差。为探索测报办法,我站14年来调查锦葵科植物上卵和幼虫,预测金钢钻的发生,及时开展防治。锦葵科植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1.
赵晓武 《植物保护》1985,11(3):38-39
对红铃虫虫花危害问题,不少研究报告中指出:“虫花增多,不影响单株结铃数和成铃时间结构。”(见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初报—《植物保护》第十卷第二期)据我站两年的试验结果,并非如此,现报告如下: 研究方法 在0.6亩移栽棉花中,不用药防治,每日上午逐株标记当日黄花数和各果节位虫花,同时逐株摘除虫花出现前成铃,并对当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没有作专门的研究,只根据过去工作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藉此把几个问题简述一下我的看法。一、第一代红铃虫治不治或怎样才治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蕾,造成大量脱落,但由于棉株有过量的花蕾,能够对脱落给以补偿,因此有的地区认为可以不防治。  相似文献   

13.
棉花铃期是红铃虫危害的主要时期,研究不同日龄的棉铃与成虫产卵及幼虫侵入成活的关系,可以为制定防治指标、招导防治提供依据。所以,从1980—1982年,我们在省农业厅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棉抗红铃虫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1~2003年对比观察,转Bt基因棉对红铃虫抗效明显。在产卵量无明显差异情况下,转Bt基因棉与非抗虫棉的一代虫花数和二、三代百铃活虫数差异明显,表明红铃虫取食转Bt基因棉生存较为困难。在基数较低情况下,狠抓越冬代防治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陆中泉 《植物保护》1982,8(5):18-19
第三代红铃虫是全年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一代。一、二、三代的增殖比例为1∶4—10∶12—25。近17年中(1961—1979年)三代红铃虫大发生的有8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238.1粒,铃害率84.22%,单铃虫道2.96头;中等发生的有7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684.5粒,铃害率70.64%,单铃虫道1.71头;轻发生的有2年,平均百株累计有卵215.7粒,铃害率31.55%,单铃虫道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为害棉籽后,造成虫蛀籽,导致棉籽重量减轻,品质下降,棉籽含油率显著降低.棉籽损失也是红铃虫为害损失的一部份,但由于棉籽收购价格低,且棉籽油不常为食用,所以在估量红铃虫损失时,常不计算在内。然而,由于棉籽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棉籽壳和短绒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廉价的工业原料,有待于开发和利用。1983年在协作组的安排和县糠醛厂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有关红铃虫为害棉籽的损失测定,测定结  相似文献   

17.
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可不防治。然而二代虫源来自一代花虫,故策略防治仍有必要。试验表明,现有的化学药剂起不到压缩发生基数、控制二代为害的作用,反而扰乱生态平衡;摘虫花能显著减少二代虫源、减轻二代以至三代的为害,但措施烦琐,难以实施。依据一代发生期棉田现蕾数与当年红铃虫为害的密切相关,分批摘去7月10日前的棉蕾,能把二代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并有利于棉株优质高产。这一实例为今后化学去蕾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花红铃虫药剂防治试验沙洋苗子湖监狱生产科(431711)季兴祥棉花红铃虫历年在我地发生量大,为害重,尤其是第三代红铃虫在棉花生长后期发生为害,形成僵瓣、黄花等,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损失较大。但许多人对红铃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了弄清棉花红铃虫...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在崇明县1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幼虫中,一部分继续危害穗期的春玉米,另一部分危害棉花,造成断头、折叶、蕾花及幼铃的脱落;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青铃,造成烂铃。近十几年中,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加重了。  相似文献   

20.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