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外源亚精胺修复红椿干旱胁迫生理损伤的最佳浓度,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胁迫+外源Spd多浓度修复处理"试验。通过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4个生理指标的观测分析和最佳浓度的综合筛选。结果表明:(1) 4种外源亚精胺溶液对4个生理指标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修复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 0. 01)。(2) 4种外源亚精胺溶液对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4个生理指标的修复效果分别为2 mmol·L~(-1)1 mmol·L~(-1) 0. 5 mmol·L~(-1) 0. 1 mmol·L~(-1)、1 mmol·L~(-1) 2 mmol·L~(-1) 0. 5 mmol·L~(-1) 0. 1 mmol·L~(-1)、0. 5 mmol·L~(-1) 0. 1 mmol·L~(-1) 1 mmol·L~(-1) 2 mmol·L~(-1)和1 mmol·L~(-1) 2 mmol·L~(-1) 0. 5 mmol·L~(-1)0. 1 mmol·L~(-1)。(3)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4种外源Spd浓度进行筛选,发现1mmol·L~(-1)外源Spd溶液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为4种参试浓度中的最优浓度。  相似文献   

2.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外源SA对Cr6+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丙二醛及叶绿素含量等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5mmol/L和1.0mmol/L的Cr~(6+)组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幼苗中叶绿素的含量和SOD、POD及CAT的活性,而降低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暗示一定浓度的外源SA可能通过激活抗氧化酶SOD、POD及CAT的活性,加快活性氧物质的清除速度,缓解重金属胁迫对幼苗叶片造成的氧化损伤,进而提高紫花苜蓿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硫氢化钠作为外源硫化氢供体,研究了不同浓度(0.25 mmol/L、0.40 mmol/L、0.55 mmol/L、0.70 mmol/L)硫氢化钠对15%PEG模拟干旱下木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硫氢化钠处理显著降低了干旱胁迫下木槿幼苗的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显著提高了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不同浓度硫氢化钠处理比较来看,0.25 mmol/L处理对缓解干旱胁迫效果不显著,0.55 mmol/L处理显著降低了木槿幼苗的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显著提高了其SOD、POD、CAT、APX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综合分析认为,0.55 mmol/L的硫氢化钠对缓解木槿幼苗干旱胁迫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4种地被观赏竹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铺地竹、菲黄竹4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控水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组为对照,测定了干旱胁迫下4种地被观赏竹的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了4竹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保护酶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方法综合分析生理生化指标,评价各竹种的抗旱性依次为黄条金刚竹>菲白竹>菲黄竹>铺地竹,与4种地被观赏竹干旱胁迫下的形态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油橄榄幼苗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株高、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后,株高、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SOD含量无明显变化;可溶性糖、CAT、MDA、POD含量逐渐升高。研究表明,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油橄榄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减轻干旱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  相似文献   

6.
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的生理响应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PEG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的生理响应及其内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PEG溶液的渗透胁迫下,河北杨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细胞膜相对透性破坏;在胁迫24 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下降,并伴随着O2-产生速率的大幅度增加;但在胁迫18 h时,SOD、POD活性及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升高可以起到一定的减轻伤害的作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与相对含水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SOD、POD活性与相对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S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相关性显著,而POD活性与O2-产生速率相关性不显著.上述指标间相关性说明河北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是多种生理生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生理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该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亚精胺对盐胁迫下辽东栎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辽东栎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了根系活力;1.2mmol/L亚精胺显著降低了MDA含量,与盐胁迫处理相比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根系活力.1.2mmol/L亚精胺对缓解辽东栎盐胁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方法,以俄罗斯桃叶卫矛组织培养苗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40,80,120mmol/L)的NaCl溶液进行处理,对盐胁迫下俄罗斯桃叶卫矛的形态表现和叶绿素含量、膜透性、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植物的株高生长量逐渐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膜透性、MDA、SOD、POD活性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40—80mmol/L的NaCl低浓度溶液胁迫后促进了俄罗斯桃叶卫矛根冠比的增加,而高浓度(120mmol/L)NaCl溶液抑制了根冠比的增加。进一步酶活指标分析表明,在盐胁迫下,植株的叶片质膜结构受到一定的伤害,但MDA含量差异不明显,而SOD和POD活性随着盐浓度升高显著上升。研究认为,俄罗斯桃叶卫矛通过提高植株的抗氧化能力来抵抗盐胁迫造成的伤害,对盐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温干旱胁迫下香根草光合特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持续高温干旱胁迫条件下禾本科C4植物香根草的光合特性和几种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高温干旱胁迫过程中土壤相对含水量、香根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持续增加,抗氧化物酶类(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胁迫初期香根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CO2浓度(Ci)显著下降.随着胁迫程度加剧,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qP)、非光化学猝灭(qN)、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表明高温干旱胁迫初期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于气孔关闭引起,胁迫后期指标变化是由于叶片PSII光合系统受损引起.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低温条件下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对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幼苗抗寒生理的影响,以期为浙江楠的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SA浓度(0、0.1、0.5、1.0、2.0 mmol·L-1)对浙江楠1年生容器苗进行连续3 d的叶面喷施处理,随后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0℃低温,再进行连续7 d的低温胁迫处理,以20℃常温为对照(CK),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叶绿素(Ch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对浙江楠相关抗寒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SA可以有效缓解REC、MDA含量的上升及Chl含量的下降,促进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及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减轻低温造成的胁迫伤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外源SA预处理在0℃胁迫下能有效提高浙江楠幼苗的抗寒能力,其中1 mmol·L-1的SA处理具有最大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下Tc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应研究。实验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干旱胁迫梯度,干旱结束后,喷施了1 mmol/L的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溶液作为修复处理,旨在探索湖南本土珍贵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在遭受季节性干旱胁迫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有效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了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 SAMDC)基因片段,测序得到一条532碱基对的DNA。2)外源Put、Spd和Spm溶液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红椿Tc 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果都非常显著(α=0.01)。3)3种外源多胺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对红椿叶片的Tc SAMDC基因表达表现出不同的修复调节作用,其中以外源Spd效果最佳。因此,人为施加外源多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椿TcSAMDC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植株的干旱修复能力。采用人工喷施外源多胺诱导Tc SAMDC基因表达,于对抗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南方型黑杨种质材料的表型及生长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黑杨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并进一步为南方地区黑杨种质资源定向选育提供参考,选取地径、苗高、叶面积、叶长、叶宽、叶柄长、叶绿素、侧枝数、叶厚、单株总叶片、叶片干质量共11个树体性状及生理指标,同时观测记录了每个无性系的生长期和抗性,对62份南方型黑杨种质资源的1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2份黑杨资源分成7个类群,各类群材料根据不同性状的相似性进行聚类,整体比较分散,具有较高的分化强度。1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介于0.587~1.550之间,平均值为1.098,叶片相关性状以及生长期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主成分分析将相关变量转化为叶片形态、单株叶片数量、抗性及生长期、侧枝数4个主成分,涵盖了13个测定性状80.953%的遗传信息。本研究首次从表型及生长相关性状等方面探明了南方型黑杨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掘黑杨资源优良基因型,进一步开展南方型黑杨遗传改良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损伤的修复效果,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胁迫+外源多胺修复处理"试验。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主脉直径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以外源精胺(Spm)溶液对植株的水分运输能力的修复效果最佳。2)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起到调节效果差异不明显;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显著(P <0.05);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叶肉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结合3个指标响应的综合情况来看,3种外源多胺中以外源亚精胺(Spd)对叶片储水能力修复效果最强。3)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栅/海绵比值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仅外源Spd溶液对栅/海比值的缓解调节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不同温度(8、28、38℃)下香椿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以盆栽5月龄香椿幼苗为试材,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对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BR处理可提高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叶绿素的含量,显著提高香椿幼苗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使香椿幼苗叶片组织加厚,叶片相对含水率(RWC)提升,并且提高了香椿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初始荧光(F_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综上所述:喷施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适温下(28℃)香椿幼苗植株的生长,提高香椿幼苗在温度胁迫下的缓解作用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湿地变化一直是湿地生态研究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1989—2016年间6期的TM/ETM数据,结合气象、水位数据对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以期从长时间序列上揭示东洞庭植被覆盖变化的机理,为湿地植被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上,东洞庭湖的整体植被覆盖度存在降低的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等级围绕着水体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梯度差异。2)1989—2016年间,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情况以退化为主,退化面积达到75.59%,且以轻度退化为主要类型;整体来说,研究区南边比北边退化程度高。3)研究区低、高植被覆盖区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与东洞庭湖特有的水文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栀子种质资源,加快育种进程,对黄栀子果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探讨了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种类黄栀子果实均含有栀子酸、绿原酸、栀子苷以及藏红花素,但各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栀子苷含量最高,平均可达10.44 mg/g,其次是藏红花素,为9.4 mg/g,绿原酸为1.74 mg/g,栀子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1.15 mg/g;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0,但遗传力均比较小,表明供试的4种黄栀子品种果实有效成分遗传分化能力强,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叶片性状及冠幅与果实有效成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表型性状及单株果数与果实有效成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0.8。  相似文献   

17.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氧化石墨烯材料存在的吸附后固液分离困难的问题,采用化学接枝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羟甲基脲复合材料(UF-GO),并用于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探讨了pH、时间及初始浓度对重金属离子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UF-GO复合材料保持了GO对重金属离子优异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室温下对Cu2+、Ni2+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96.9、94.1 mg·g-1。在循环利用8次后,UF-GO复合材料对Cu2+、Ni2+两种离子的吸附容量仍保持有初次吸附容量的60、58%,表明UF-GO复合材料的回用性能较好,且能稳定存在。与GO相比,UF-GO复合材料吸附后的固液分离更加方便,有望成为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9.
以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分层收获法对闽楠与木荷的生长规律以及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闽楠与木荷胸径的速生期均为8~12 a,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10 a和12 a时达到最大值;2)闽楠与木荷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分别在第12 a与第10 a时达到最大值,随后急速下降,闽楠树高连年、平均生长量在13 a左右相交;3)0~8 a时,闽楠与木荷的材积生长速度缓慢,8 a以后生长速度上升,14 a时仍处于材积增长的速生期;4)闽楠与木荷单株材积生物量分别为61.43 kg和83.29 kg,各个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5)林分总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36.29 t·hm-2,其中乔木层所占比值高达93.09%,各层次单位面积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乔木层>半分解枯落物层>未分解枯落物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灌木植物区系特征,调查可应用于墙体绿化的灌木植物,2014年以来多次对壶瓶山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现有的资料,对保护区内灌木植物资源区系及其墙体绿化应用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保护区共有灌木植物84科217属598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8种,被子植物80科212属590种。保护区内灌木植物科属组成较分散,植物组成较为复杂。灌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其中的地理成分主要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50.69%,温带成分占总属数的44.71%,显示了该区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根据墙体绿化的特点总结灌木植物筛选原则,讨论不同生态类型灌木植物的墙体绿化应用策略,并从壶瓶山灌木植物中筛选出72种在墙体绿化中具有应用潜力的种类。该区观赏灌木植物种类丰富,但很多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及应用前景的的灌木植物还未在墙体绿化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