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重庆市公园绿地夏季的热岛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夏季高温季节,选取重庆市永川区典型的公园绿地5个,分别在每个公园内选取乔-灌-草、乔-灌、乔-草、灌木、草地5种不同绿地配置类型的绿地作为观测点,研究公园不同配置类型绿地的热岛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具有乔木的复合林地降温、增湿效果均明显高于低矮的灌丛和草坪。各公园不同配置模式乔木林地在观测时间内的平均降温、增湿程度与郁闭度、乔木胸高断面积和植物三维绿量呈正相关关系。绿地配置时应注重充分利用有限的绿化空间,绿化应以乔灌草复合型的绿地配置模式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热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苏州城市公园内不同景观类型的温湿效应,选取苏州市区苏州公园、桐泾公园、白塘生态植物园、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等4个公园内乔草密林、乔灌草混合林、乔草疏林、草坪、园内广场等5种景观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公园外道路作为对照。利用手持式温湿度仪测定不同类型样地1.5 m高度的空气温湿度。研究结果表明:(1)和园外道路、园内广场相比,有植被景观类型在不同季节均具有降温增湿效果;(2)不同景观类型中,乔草密林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3)在夏季,公园的平均温度、湿度和园外道路相比,有极显著、显著差异;(4)在夏季,公园整体的降温增湿效果和公园面积、水体面积占比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以给公园规划建设、市民出行游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苏州城市景观公园不同群落温湿效应及其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为公园内部绿地系统的布局和植物种植规划提供参考。以苏州市中国花卉植物园园外道路和园内的道路、香樟林、栀子花林、槐树林、复合林6种不同样地为研究对象,测量分析各样地温湿度变化以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园外沥青道路作为对照,在降温强度方面,园内不同样地的降温幅度0~4.2℃,依次为乔草>乔灌草>灌草>园内沥青道路;在增湿强度方面,园内不同样地的增湿幅度0~11.7%,香樟林、槐树林、复合林在白天的增湿效果十分明显。在不同季节,整个植物园相比于园外沥青道路有降温增湿的作用,人体舒适感增加,为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今后在公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在植物配植方面,可以考虑以乔木为主体,选择单一或复合混交结构,合理建设游憩林等林下休闲场所,以最大限度改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  相似文献   

4.
探讨苏州城市景观公园不同群落温湿效应及其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为公园内部绿地系统的布局和植物种植规划提供参考。以苏州市中国花卉植物园园外道路和园内的道路、香樟林、栀子花林、槐树林、复合林6种不同样地为研究对象,测量分析各样地温湿度变化以及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园外沥青道路作为对照,在降温强度方面,园内不同样地的降温幅度0~4.2℃,依次为乔草乔灌草灌草园内沥青道路;在增湿强度方面,园内不同样地的增湿幅度0~11.7%,香樟林、槐树林、复合林在白天的增湿效果十分明显。在不同季节,整个植物园相比于园外沥青道路有降温增湿的作用,人体舒适感增加,为人们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今后在公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在植物配植方面,可以考虑以乔木为主体,选择单一或复合混交结构,合理建设游憩林等林下休闲场所,以最大限度改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  相似文献   

5.
4种城市绿地类型缓解热岛效应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缓解热岛效应的效果大小,在长沙市城区选取4种典型绿地类型的样地及其相邻裸地,进行实地观测获取温度和湿度数据,通过分析,结果表明: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都是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乔木林、乔灌林、灌丛和草地的温度变化指数分别是7.32、6.59、5.33和4.10,湿度变化指数依次为16.87、13.23、9.42和7.61。结论表明: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内部结构和垂直结构不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不一样,长沙市4种典型绿地类型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大小排序是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为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长沙市应加大乔木林、乔灌林建设的面积,减少灌丛和草地建设面积。  相似文献   

6.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urban ecosystem, urban green spac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carbon and oxygen, absorbing the pollution and removing dust, killing bacteria, purifying soil and water.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humidifying effect of green lands at the spring daytime, the authors monitored the air humidity within 1.8 m high from various underlying surfaces, including arbor-grass lands, shrub lands, herb lands and a cement pavement, from late February to late April in 2015 and 2016, when it was sunny and windless, in the Yuxi park of Shijiazhuang.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onitoring data of a bare land(190 m×120 m) without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vegetation and water. The result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humidifying effect of green spaces was the weakest at 8:00 a.m. during the late February, whereas it was the strongest at 10:00 a.m.; from late March to late April, the humidifying effect of green spaces strengthe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strongest was noted around 12:00-16:00.(2) The humidifying effect of various types of green lands was the strongest close to the ground, and reduced from 0.2 m to 1.8 m. This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became apparent after the plants sprouted, the vertical difference of humidifying effec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herb lands, less significant in arbor-grass lands, and least in the shrub lands.(3) Multipl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humidity data showed that relative humidity of all green lands achieved the significant level(P < 0.05), indicating the strong effect of landscape plants in adjusting atmospheric humidity in spring.(4) The humidifying effect of the artificial lake was more remarkable before the plants sprouted, however,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plant leaves, theeffect gradually reduced and became even weaker than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Although the humidifying effect in spring was weaker than that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effect of humidification was more complicated during the growth of green leaves in spring than in summer and autumn. This is useful to construct the theory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of green lands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8年油菜开花日挂牌标记试验,考种不同开花时段油菜结荚率、单荚子粒数,分析不同时期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建立气象因子与油菜子粒损失率的影响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月25日前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中度和重度为主,3月中下旬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为主,2月26日—3月10日的低温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油菜子粒损失率与开花时日最低气温平均值、日平均降雨量相关不显著,与开花时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平均值、日照时数平均值、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显著。随开花平均气温下降,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下降,空气相对湿度升高。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70%,且日平均气温≤6.9℃,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0%,日平均气温≤8.0℃,油菜中度受害;开花时空气相对湿度为80%,且日平均气温≤4.3℃,或空气相对湿度为85%,日平均气温≤4.8℃,油菜重度受害。其次分析确定了不同天气类型下油菜开花结实的冷积温指标,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16.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5.0℃,为中度受害。当日照低温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37.5℃,或无日照低温阴雨天气的冷积温指标为≥26.0℃,为重度受害。试验结果可为油菜灾害预警评估和减灾防灾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以2002-2008年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个级别,以反映气象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春季和初夏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入冬冻害、春季温湿条件对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气温、空气湿度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下旬风速、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温湿系数、3月和5月及4月上下旬气温、上年11-12月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预报模型对2002-2008年的历史拟合和重发生年2009年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级和分省外延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3省预报准确率顺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9.
南瓜结果期净光合速率及其影响因子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蜜本南瓜为材料,对其结果期净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空气湿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等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蜜本南瓜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晴天为双峰型,存在明显的光合“午睡”现象;阴天为单峰型;其影响因子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晴天中午太阳辐射强,光合有效辐射平均值大,12:00—15:00间的平均值达1246.3?mol/(m2·s);温度高,12:00—15:00间气温平均值达31.7℃,叶温平均值达37.4℃;空气湿度低,12:00—15:00间空气湿度平均值为,这些因素是引起光合“午睡”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较准确的日光温室温湿度预测模型,于2011-2013年冬季(1月、2月、12月)天津市宝坻区开展温室内外环境监测试验,并建立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3个时段(0-8时、8-17时、17-23时)逐步回归与BP神经网络温室内温湿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温室内气温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88%,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2℃;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的平均准确率Rate(≤3℃)为9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1.6℃。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气温预测模型相对更为准确稳定。2) 相对湿度逐步回归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1%,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5.7%;BP神经网络模型9种情况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绝对误差小于6%的平均准确率Rate(≤6%)为80%,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6.7%。两类模型均不适宜预测8-17时日光温室相对湿度,而17-23时与0-8时应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湿度预测模型相对更准确稳定。  相似文献   

11.
高寒冷凉地区日光温室温度变化规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展精细化设施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实现高产、稳产的反季节蔬菜栽培,达到农业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利用青海省大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日光温室内温度变化规律,同时建立了该地日光温室内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室内年平均气温日变化均表现为“1升2降”的过程,08:00—14:00为升温阶段,最大升温速率多云天(5.46℃)>晴天(5.34℃)>阴天(1.6℃);14:00—21:00为快速降温阶段,降温速率多云天(2.79℃)>晴天(2.69℃)>阴天(1.56℃),21:00—08:00(次日)为缓慢降温阶段,降温速率晴天(0.57℃)>多云天(0.53℃)>阴天(0.49℃)。平均温度预报模型为Tave=3.991+0.688T1+0.113T4,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2)达到0.7062,ABSe和RMSe为1.45、1.85℃,≤2%的准确率75%,≤4%的准确率96%;最低温度预报模型Tmin=-3.05+0.366T3+0.692T1-0.098T2,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R2)达到0.8373,ABSe和RMSe为1.15、1.55℃,≤2%的准确率81%,≤4%的准确率99%,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空气湿度对高温下番茄开花坐果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空气相对湿度处理,即70%±5%(高湿处理)和不加湿(低湿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10:00至16:00平均温度为36.5℃的高温条件下,55%的低湿处理造成植株营养不良和花蕾灼伤,使落蕾率增加,开花较少,坐果率较低;而70%的高湿处理,改善了植株的营养条件,减少了花蕾灼伤,使开花率提高了27% ~ 34%,坐果率提高了26% ~ 30%。表明在36.5 ℃的高温条件下,70%的相对湿度有利于番茄开花坐果。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高寒冷凉地区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达到农业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利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日光温室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高寒冷凉地区不同天空状况、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寒冷凉地区试验期间温室平均相对湿度日变化与四季相同,趋势均呈“单波谷”型,夜间0:00—8:00,温室内相对湿度处于稳定的高湿状态;晴天相对湿度上升及下降速度较快,日变幅最大,阴天上升及下降速度减慢,日变幅减小;温室内外相对湿度相关性阴天大于多云天与晴天,晴天8:00—11:00、多云天16:00—22:00、阴天20:00—23:00相关性较差;平均相对湿度年内最大值及最小值均出现在冬季晴天,各季16:00—19:00相对湿度上升最快。  相似文献   

14.
大樱桃大棚小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大樱桃种植大棚内的小气候变化规律,为更好地开展大樱桃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笔者于2012—2014年在山东省临朐县开展了大樱桃大棚小气候观测试验,通过与外界气象条件对比,分析了大棚内小气候特征,并建立了大棚内小气候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内,大棚内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均较棚外高;大棚内气温的最高值、相对湿度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午后时段,大棚内最低气温和最大相对湿度一般都出现在早晨;晴天时,棚内气温、相对湿度的日较差最大,阴天时最小。大棚内小气候与大棚外当天及前一天的诸多气象因子相关关系显著。对大棚内小气候预报方程进行了检验,温度预报误差大部分在2℃以内,最小相对湿度预报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舒适度是人居环境的重要评判指标。利用宁波市1957-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05-2016年逐时气象数据,对宁波市夏季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要素的响应进行分析,开展了基于舒适等级累积时数的日舒适度评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60a夏季舒适日数年际间波动变化不明显,但夏季不舒适日开始时间提前趋势明显;舒适度指数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13时最不舒适;宁波市夏季舒适日数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显著相关;利用线性拟合结果,建立了基于舒适等级累积时数的宁波市夏季日舒适度评判模型,对模型分别进行历史资料回代模拟和2016年一致性验证,舒适和不舒适等级历史回代一致率较高,2016年模型验证中各等级一致率均在91.7%以上,表明新模型评判效果较好,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