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皖南山区温州光唇鱼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皖南山区温州光唇鱼的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该区5个野生种群(祁门、黟县、休宁、旌德和宁国)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131个样本的Cyt b基因(1141 bp)中共检出38个变异位点(变异率3.33%)、14种单倍型。序列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A(28.2%)、C(29.7%)、T(27.0%)、G(15.1%),A+T含量(55.2%)明显大于G+C含量(44.8%)。5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0.0000~0.6799)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0~0.00759)普遍较低。群体分化系数(FST:0.2916-0.9782)和AMOVA分析中高达52.74%的遗传变异来自地理种群间,说明温州光唇鱼地理种群间已产生显著遗传分化;但不同水系的种群间没有显著遗传差异。群体间系统进化树显示:5个群体聚为两大进化枝,祁门和旌德种群为一枝,其余种群为另一枝。温州光唇鱼的这种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隔离及其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3.
中药产品甙肽对猪高热病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找到一种有效防治猪“高热病”的方法,本研究分别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猪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以及甙肽产品对于预防和治疗猪高热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中药产品甙肽后,能够显著提高试验组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进一步证明了中药对于预防病毒性疾病可以起到独特效果。 相似文献
4.
脲酶硝化双抑制剂缓释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氮肥合理运筹及黄瓜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产问题,采用土培试验研究自制黄瓜专用脲酶硝化双抑制剂缓释肥(CSRF1 和CSRF2)对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酶活性及黄瓜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普通复合肥相比,2 种专用缓释肥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较其他处理降低了8.15%~40.1%;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了14.3%~135.7%;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也较其他施肥处理增加了16.6%~29.9%和24.6%~61.5%;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了1.98%~26.06%。2 种专用脲酶硝化双抑制剂缓释肥(CSRF1 和CSRF2)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果实干物质量),分别较普通复合肥(OCF)、商品缓释肥(MSRF)和黄瓜专用肥(CCF)处理分别增加了59.1%、30.3%、33.8%(CSRF1)和46.2%、19.7%、22.9%(CSRF2),且黄瓜产量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 种专用缓释肥(CSRF1 和CSRF2)在脲酶硝化双抑制剂的作用下,延缓了肥料中氮素养分的释放,增加黄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N和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笔者分选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每种耕作方式下的7个粒径的土壤团聚体,测定了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及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以试图找到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关系,以及土壤团聚体中脲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主要受土壤结构体的制约,受耕作方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脲酶活性的影响比较明显;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N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紫色水稻土中脲酶的主要来源可能不是微生物。 相似文献
6.
考察发酵培养基组分对纤维杆菌X4-9发酵产葡聚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应用DPS软件的二次回归旋转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纤维杆菌X4-9的发酵培养基(花生秸杆粉、蔗糖、尿素、(NH4)2SO4、硫酸镁、磷酸二氢钾)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数值范围内,花生秸杆粉、蔗糖和(NH4)2SO4对酶活均会产生极显著的正效应,而尿素、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的用量则具有明显的负效应;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花生秸杆粉30 g/L、蔗糖20 g/L、尿素2.5 g/L、(NH4)2SO4 10 g/L)下,葡萄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分别达到2.705163,5.723014和3.614921 I U/mL,比初始发酵培养基配方下的各酶活分别提高了123.66%,146.32%和186.40%。纤维杆菌X4-9均能同时产生葡萄糖内切酶、葡聚糖外切酶、β-葡萄糖苷酶等纤维素降解复合酶系,且这些酶高产的培养基条件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明确嘧菌酯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科学合理使用嘧菌酯。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嘧菌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脲酶活性高;土壤粘粒结构比例高的土壤对土壤酶有保护作用。低浓度的嘧菌酯对供试土壤的脲酶有激活作用,高浓度的嘧菌酯对土壤脲酶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不明显且可消除;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嘧菌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能够得到恢复。综合评价认为,嘧菌酯对土壤中的脲酶不具有明显毒性效应,对土壤环境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杂草生长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秸秆覆盖栽培秋马铃薯能减少土壤泥沙流失57.1%~71.4%,有效降低地面秋冬季节极端温度,提高土壤渗蓄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特别是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加,比对照高2倍以上,稻草和玉米秸秆杂草量仅为对照的9%~57%,马铃薯产量增幅为33%~77%,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坡耕地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有利于保蓄水土,改良土壤性状,稳定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长江下游铜鱼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区)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用10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RFLP研究结果表明,D-Loop区和Cytb基因均未表现出个体之间的长度变异现象。10种核酸内切限制酶中,有2种对Cytb基因有酶切位点,有3种对D-Loop区有酶切位点。有酶切位点的5种限制性内切酶共检测到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在Cytb基因检测到铜鱼个体间的变异,在D-Loop区没有检测到铜鱼个体间的变异。长江下游铜鱼线粒体DNA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6071,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基肥对马铃薯田土壤脲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生物炭基肥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以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大田条件下,0(CK0)、300(T1)、600(T2)、900(T3)、1200(T4)kg/hm2生物炭基肥及与之等量N、P、K化肥(分别为CK1、CK2、CK3、CK4)对马铃薯田土壤脲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CK4>T4>CK3>T3>CK2>T2>CK1>T1>CK0;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T4>CK4>T3>CK3>T2>CK2>T1>CK1>CK0。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块茎增长期>成熟收获期>苗期。不同土层脲酶活性表现为0~10cm>10~20cm>20~40cm。马铃薯产量为T3>T4>CK3>T2>CK4>T1>CK2>CK1>CK0。马铃薯产量与各土层脲酶活性均呈正相关,且在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收获期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生物炭基肥施用量为900kg/hm2时马铃薯产量最高,是适合浙江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缓释肥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玉米品种苏玉29、苏玉30为材料,设置7个缓释肥水平(N 0、270、315、360、405、450、495 kg/hm2)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呈单峰变化趋势,在N 450 kg/hm2水平下达最大值,两品种(苏玉29、苏玉30)分别为16193、14040 kg/hm2,且两品种均在N 405 kg/hm2水平下达边际产量。(2)高产处理下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叶面积指数在灌浆中前期大,干物质积累量多,中后期下降缓慢。对干物质积累的Richards方程解析表明,与对照相比,高产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日期推迟了10天,且越晚产量越高;生长活跃期平均延长了9天,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平均提高了43.5%。因此,通过缓释肥运筹,降低花后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速率,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日期,延长生长活跃期,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3.
黑土机械压实是由于机械化作业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通过对土壤孔隙比、土壤孔隙度比、土壤透气性、渗透率等指标的分析,明确了土壤压实积累区变化特征总体上表现为,随着机械压实次数的增加,土壤隙比和土壤孔隙度比均减小,通气性变差,土壤雨水入渗率降低,影响区域以5-10cm耕层土壤为最大,拐点在10cm处,对深层土壤的影响减小。土壤压实给甜菜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与对照比甜菜块根直径小6.67%-16.08%,甜菜块根长度短1.96%-17.65%,块根产量减产5.81%-24.13%,含糖率降低0.49-0.81度,糖产量降低4.73%-27.03%,碾压次数越多对甜菜产质量的降低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比例缓释肥、烟草专用复合肥配施对植烟土壤肥力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在宣威市热水镇植烟区设置了5种不同肥料配比组合和对照,对植烟土壤及烤后烟叶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缓释肥配施烟草专用复合肥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相较于CK(单施烟草专用复合肥)提高了12.50%~23.21%,以60%~100%缓释肥等比替代复合肥(T3、T4、T5)表现最优。从烤烟综合品质来看,不同比例缓释肥替代烟草专用复合肥使烤烟综合品质平均得分相较于CK提高了0.19%~6.64%,其中以80%缓释肥替代复合肥处理(T4)表现最优。烤后烟叶经济效益也以T4最优,公顷产值达到59995.80元,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综上所述,缓释肥和复合肥比例为80%:20%,能较好的提高烟叶综合品质,烤后烟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结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甜菜在苗期、叶丛繁茂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的生理所需进行控水灌溉,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确定少水、多糖、高产的最佳灌水方案,为甜菜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指导甜菜生产科学灌溉。试验设置3312.75、4005.30、4697.85、5390.40、6082.95、6775.50 m3/hm2等6个灌水梯度,在苗期、叶丛繁茂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分别按各生长期需水比例灌入不同水量,收获时测定甜菜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甜菜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影响明显,全生育期灌水量为3312.80 m3/hm2时甜菜的产质量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灌水量的逐渐增加,甜菜的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呈现上升趋势,全生育期灌水量为4697.90 m3/hm2时甜菜的含糖率、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均为最高,但当灌水量高于4697.90 m3/hm2时甜菜的含糖率、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开始下降,在灌水量为6775.55 m3/hm2时,甜菜的含糖率、块根产量和产糖量均为最低。因此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甜菜全生育期灌水7次时,总灌水量在4697.90 m3/hm2,可以使甜菜含糖率、产量和产糖量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秸秆还田试验为平台,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氮量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明确农田黑土玉米秸秆腐解下土壤氮素含量与脲酶活性的关系。试验以秸秆腐解和不施秸秆为主区,不同氮肥水平(纯N)(0、135kg/hm2、180kg/hm2、225kg/hm2)为副区,测定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及脲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秸秆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趋势均随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增加,在拔节期达到最高后降低;与无秸秆处理相比,在施氮量为180kg/hm2、225kg/hm2秸秆腐解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p&;lt;0.05),而施氮量为0、135kg/hm2时虽提高了脲酶活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gt;0.05);土壤碱解氮、土壤全氮的变化趋势与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显示,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甜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3个生态区,为探明当前甜菜生产上块根产量和含糖量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分别在3个甜菜产区,通过设置缺素处理,进行了2年23个点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区氮磷对产量限制显著(P<0.05),硼对产量和钾对含糖的限制作用在所有试验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甜菜产质量主要限制因子的顺序依次为N>P>K>B>Zn。在西北区氮和硼是产量的最主要限制因子,缺乏后减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元素对产质量的限制依次为N>B>P>K>Zn。华北区5种元素对甜菜产量的限制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氮的作用最大,其他4种元素的作用接近,锌对含糖的限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因子对甜菜产质量的限制依次为N>Zn>B>P>K。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甜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三大生态区,为探明当前甜菜生产上块根产量和含糖量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分别在三大甜菜产区,通过设置缺素处理,进行了2年23个点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区氮磷对产量限制显著(P<0.05),硼对产量和钾对含糖的限制作用在所有试验区域均有不同程度表现,甜菜产质量主要限制因子的顺序依次为N>P>K>B>Zn。在西北区氮和硼是产量的最主要限制因子,缺乏后减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元素对产质量的限制依次为N>B>P>K>Zn。华北区5种元素对甜菜产量的限制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氮的作用最大,其他4种元素的作用接近,锌对含糖的限制作用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因子对甜菜产质量的限制依次为N>Zn>B>P>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