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诸多营养与农业问题,探求营养、健康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自2013年以来,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概念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其政策措施也为全球推进营养导向型农业战略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3年前后为概念产生阶段,2014—2018年为概念发展阶段。营养导向型农业主要包括以食物供给为导向和以食物系统为导向两条主线。2017年FAO提出,营养导向型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或方案,旨在确保生产量足质优且价格合理、营养丰富、文化适宜、安全的各种食物,营养和健康是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关注整个食物系统。同时在中国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需要考虑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产品品质家底不清,缺少农产品营养品质基准数据,缺乏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法规体系等。营养导向型农业给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带来的启示:一是应以食物营养为导向,提高农产品营养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食物营养和健康的新需要;二是应以营养品质作为标尺,建立国家农产品营养成分基准数据库,完善相关法律及新时代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的修改和制定。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104-10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发生改变,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由以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营养需求模式也由传统的以粮食和蔬菜为主的碳水化合物与高纤维摄入模式向新时代以谷物和肉类并重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低纤维摄入的新模式转变。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业自然资源、市场供求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补贴政策与居民营养问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食物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需要发展营养品质型与生态补偿型农业;建立全产业农业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居民合理膳食结构;构建“四链”协同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营养导向型农业国内外政策规划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国内重要政策规划提出为背景,分析我国开展营养导向型农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国际组织、相关国家两个维度,梳理和分析其在营养导向型农业政策规划与计划方面的内容与特点,与中国已有的政策与实践结合,提出发展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研究与磋商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在营养导向型农业政策与规划中充分体现全球性与系统性;以欧盟为代表的相关国家也已将地区协同、全球协同作为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营养导向型农业中国政策和规划的制定需遵从国际准则并充分考虑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发挥;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需在国家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等不同层面上形成高度统一认识;中国营养导向型农业的发展需统筹全局力量,以系统思维开展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人们营养健康问题,营养导向型农业逐渐成为探究农业、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营养导向型农业,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营养导向型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前沿进行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及研究实践提供具体建议和参考。结果显示,营养导向型农业在2013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并呈现阶梯式的增长。欧美发达国家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高,尤其美国在营养导向型农业相关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学科和关键词分布来看,研究领域涵盖了农业食物营养健康领域多个学科,并呈现动态变化。领域高被引文献和近3~4 a的被引剧增文献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多样性、妇女赋权等干预措施对小农农户膳食多样性及妇幼营养的影响评估,提示相关主题未来可能持续具有较高热度。我国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应着眼全球,借鉴已有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影响力,重视多部门统筹协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点热点问题,发展本国特色并重视结果评估。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营养导向型农业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人们营养健康问题,营养导向型农业逐渐成为探究农业、营养与健康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营养导向型农业,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营养导向型农业的研究现状及前沿进行分析,为相关政策制定及研究实践提供具体建议和参考。结果显示,营养导向型农业在2013年前后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并呈现阶梯式的增长。欧美发达国家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高,尤其美国在营养导向型农业相关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从学科和关键词分布来看,研究领域涵盖了农业食物营养健康领域多个学科,并呈现动态变化。领域高被引文献和近3~4 a的被引剧增文献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多样性、妇女赋权等干预措施对小农农户膳食多样性及妇幼营养的影响评估,提示相关主题未来可能持续具有较高热度。我国营养导向型农业发展应着眼全球,借鉴已有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影响力,重视多部门统筹协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点热点问题,发展本国特色并重视结果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国是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小农户比重大,自产自消(费)程度高,他们的食物生产、消费与营养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健康保障,调查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农民的饮食多样性(人日均摄入的食物种类)以及农业生产多样性(日常生产的食物种类)与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BMI)的相关性,旨在为农民良好饮食习惯形成以及农村人力资本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法,利用食物频率法从江苏省10个村、河南省10个村、四川省6个村共收集395份农民调查问卷,开展总样本与各省分样本自产食物种类情况、各类食物摄入的来源与数量、每日摄入自产食物的营养状况的描述性分析;根据食物消费与个人健康效用的经济理论,在不存在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和采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民的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其营养健康的影响。结果 受访者的农业生产多样性程度不高,平均生产3.37个食物种类,省际差距较小,摄入的食物如水产品、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畜禽肉主要来自购买;农民的饮食多样化程度也不高,人日均摄入食物种类3.34个,省际差距较大,摄入自产食物的数量均低于推荐量;在总摄入量中,畜禽肉摄入过多,而奶及奶制品、水产品摄入不充分;农民人日均摄入自产食物获得的营养不均衡,从自产食物获取的能量充足,但获取蛋白质、脂肪、钙、镁、钾、维生素A等营养素较低;近6成农民的BMI值正常,但省际差距较大。农民的饮食多样性、营养健康与农业生产多样性在10%统计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纯收入、营养知识认知、市场准入等因素也对饮食多样化有显著影响,而农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食物营养教育等因素对个人的营养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结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农业生产多样性促进了农民的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然而,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和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民购买食物满足饮食多样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水土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提高农民农业生产多样性的可行性不大。因此,鼓励在农村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市场,加强食物营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营养知识可能是保障他们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资源严重短缺,但食物分配不均与超重肥胖问题却日益严峻,不仅困扰人口健康,而且导致食物与资源严重浪费,从食物需求管理视角研究引导居民合理热量摄入对于人口健康和农业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需求理论,拓展并构建纳入膳食知识禀赋的居民体重管理决策理论模型,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分析收入增长与膳食知识对超重个体热量摄入的影响,探讨两者影响超重个体热量摄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膳食知识增加能有效减少超重个体热量摄入,主要通过减少谷物类食物摄入量,实现食物摄入量减少和热量摄入量下降。收入增长对超重个体热量摄入无显著影响。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提高了食物消费总量;收入增长引起的食物结构升级减少了谷物食物和油脂摄入,增加了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类食物摄入;谷物类食物和油脂摄入减少引起的热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肉蛋奶食物摄入增加引起的热量增加。这一结果对热量摄入无收入弹性提供了一般性的解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对超重人群给予膳食指导,并采取相关干预政策增加超重居民膳食知识,调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增加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8.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意义重大。为应对新冠疫情对公众食物和营养安全带来的冲击,稳定农业生产、低收入家庭食物保障和供应链,美国政府依托多年运行的食物与营养援助项目、非营利性紧急食物援助网络,构建了公众食物与营养安全网,为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通过需求端和供应端的双重发力,有效促进了供应链的稳定,加上已有的相对完备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美国较为成功地防范了食物安全突发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中国要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食物安全保障,加强粮食与食物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和保障食物安全中的应用,以及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生产端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食物与营养》创办于1995年,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办的食物与营养领域相结合的综合性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立足于农业、食物、营养领域的结合,报道国家在食物与营养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等;刊登食物生产、食物消费、食品工业、食物营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科技成果;普及宣传营养保健、膳食指南等方面的知识等。本刊主要栏目:专题论坛、食物安全、资源与生产、食品工业、消费与流通、新技术新产品、营养与保健、膳食营养调查等。  相似文献   

10.
1 市场前景近年来,由于营养摄入不均衡而出现的儿童肥胖症和成年人的心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日渐突出,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营养学家提出,要“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国务院制定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  相似文献   

11.
After four-decade significant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ina sets a series of goals aiming at sustainable medium to high speed economic growth,reasonable equity, and better market oriented economy. In this pursue, agriculture will take a crucial role. Under the Health China 2030, National Nutrition Plan (2017-2030) and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nutrition both in policy and research field, meanwhile the linkag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utrition is enhancing, but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Food Security-Nutrition system is not yet completed.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e and food industry will play a key role, especially when considering 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status will impact the national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refore influenc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It may also impact whether China can move out of the Middle Income Trap to some extent. In the new development era, China needs a new food secu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nutrition status and sets of policie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nutri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jor challenges about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put forward a new vis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which aimed at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for design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strategy. The key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include na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 such as insufficiency and degradation of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disaster, fiscal pressure caused by increasing agriculture subsidy, Triple Burden of malnutrition, food safety issues and food loss and waste. It requires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hich means that more value added, nutritious and healthy food should be produced, th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water, land and energy should be improved,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cial inclusive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ll of those call for a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food security strategy. This paper put forwards a new vision for China’s food security: China should set nutrition-oriented food security strategy with nutrition indicators as key targeted goals, aim to eliminate hunger and undernutrition by 2025 while effectively reducing overweight/ obesity and food safety risks. Therefore policy innovations are recommended including: Improve nutrition governance, Market motivated and nutrition oriented agriculture support system, Promote Nutrition-based Food Production, Establish efficient, safe, and inclusive food value chains, Policy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le nutritious diet and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Evidence based research to support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学学报》2014,13(6):1193-1205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like are increasingly facing the difficult question of how to feed more people amidst a host of emerging demographic,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in addition to food quantity, increased attention is being given to food quality attributes, in particular nutrition and safety. This is especially evident in China, where concerns are on the rise regarding the ability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to deliver nutritious and safe food to a growing, urbanizing and more affluent population. These food and nutrition concerns come at a time when China is an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actor within the global food security network through activities such a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rade. We argue that China has the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both nationally and globall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policy agenda that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reforms, investments for and in agriculture, productive social safety nets, mutually beneficial trade, and the exchange of know-how and technologie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onors. This agenda will help China adapt its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to the changing face of agriculture and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addressing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facing 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 within and beyond China in the coming decades.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新的粮食安全观、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以及粮食生产特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特点和要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和长期战略构想,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促进科技支撑、建设服务体系、科学引导消费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人粮关系为主线、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辅线,重点回顾了近百余年中国粮食安全变化历程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分析的4个纬度,即农民生计、土地制度、农业科技、政策管理。认为重粮重农不轻工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农业科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5个要素。最后指出应树立包括数量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在内的广义粮食安全观,系统地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我国当前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状况进行系统梳理,促进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从食品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角度阐述了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了进入新世纪以来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现状特别是呈现出的新特征,按照“民生为本、创新驱动、营养健康、优质安全、绿色高效”的指导方针,提出了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构架、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并讨论了促进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相应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唐华俊  李哲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1):2315-2327
【目的】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资源极其稀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人均粮食需求量是计算国家粮食需求量、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时的基础性指标。论文首次从居民营养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的组成部分,测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为实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数据支持,也为相应消费引导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膳食平衡分析法计算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口粮和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的需求量;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种子用粮、工业用粮、损耗等人均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应用情景分析法讨论其不同影响程度。【结果】基于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不超过400 kg•a-1;其中,低方案为252.64  kg•a-1,中方案为322.07 kg•a-1,高方案为386.60 kg•a-1。近年来,中国实际人均粮食消费量在406.09-378.88 kg•a-1波动,实际值大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结论】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 322.07 kg•a-1,基本满足中国人均粮食安全的需求量。如果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386.60 kg•a-1,就能够基本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居民由于不合理的食物消费结构模式,造成基于平衡膳食模式下的人均粮食需求量与人均粮食消费量存在差异。为此,国家应该以营养健康为目标调整食物生产结构、加强居民对平衡膳食结构等食物消费认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及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食物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科技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评价指标,根据我国粮食发展的历史进程、特点,将我国粮食生产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客观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的变化轨迹,系统考察了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从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粮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粮食科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视角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科研保障能力的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引发温室气体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体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种种生态安全事件的挑战下,农业应该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转型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是世界上较早提倡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政策之一。从1992年开始的麦克萨里改革到已经达成的《2023—2027年共同农业政策》临时协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绿色生态转型体现出政策支持更加明确、以农民利益保护为重点、自愿性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及多政策配套实施等改革趋向。在强调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向可以为中国农业政策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启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补贴机制、坚持弹性原则、提高科技能力、增加政策协同等措施来推进农业的绿色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19.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供给安全、获取安全、稳定性安全和资源安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粮食安全具有负向影响。2)分区域看,粮食主产区的供给安全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负向影响最大,粮食主销区的获取安全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最为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冲击最小。3)从粮食安全衡量维度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供给安全、获取安全和资源安全具有抑制影响,对稳定性安全呈现正向冲击作用。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继续加强对粮食生产政策支持、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和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中国粮食增产背后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发展阶段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并从大力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不断完善粮食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