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的抗氧化性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加热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和油茶籽仁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研究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中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10.929、34.620、11.054和36.627μg·g~(-1),油茶籽仁中其含量分别为16.950、55.217、20.216和72.390μg·g~(-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5、1.59、1.8和1.97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油茶籽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和油茶籽清除DPPH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前者分别为99.18%和81.47%,后者分别为97.44%和74.97%。[结论]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与油茶籽的DPPH清除率与抗氧化活性发现,油茶籽仁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丙酮和异丙醇提取桦褐孔菌中的活性成分,筛选出高效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用苯酚-硫酸法、福林酚法、氯化铝显色法测定粗提物中多糖、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并测定粗提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和FRAP值。用SPSS软件分析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性的相关性,确定高抗氧化活性成分为多糖,与DPPH·清除率和FRAP总还原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851和0.706。  相似文献   

4.
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亚临界萃取油茶籽油、市售精炼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中多酚含量差异,对比不同工艺油茶籽油对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清除、葵花籽油自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茶籽油、市售精炼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中多酚质量分数分别为6.26、1.70和8.33 mg/g;亚临界油茶籽油的DPPH.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15.39 g/L(VE0.02 g/L),与压榨毛油相当,而明显低于市售精炼油茶籽油(21.66 g/L),表明亚临界油茶籽油和压榨毛油含有较多的酚类物质,同时亚临界油茶籽油抑制葵花籽油贮藏过程中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的能力强于压榨毛油和市售精炼油茶籽油。亚临界流体萃取油茶籽油有利于维持茶油产品的的抗氧化能力,在油茶籽油的加工过程中,亚临界萃取工艺在茶油产品生产上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美藤果籽粕多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美藤果籽粕多酚的较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较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40 min和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美藤果籽粕多酚含量为0.623 mg/g。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美藤果籽粕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SC50值为159.303μg/m L。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桦褶孔菌不同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及总黄酮含量、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桦褶孔菌7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萃取物,测定不同萃取相中总黄酮和多酚的含量,研究各萃取相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并分析总黄酮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石油醚相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14.62±3.24)mg/g,乙酸乙酯相中多酚含量最高,为(50.34±30.13)mg/g。桦褶孔菌不同溶剂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正丁醇相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最强,其EC_(50)分别为(66.09±1.82)μg/mL和(47.94±1.68)μg/mL;正丁醇相萃取物浓度在0.5mg/mL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和V_C相当;乙酸乙酯相萃取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仅次于正丁醇相萃取物,EC_(50)为(93.63±1.97)μg/mL。相关性显示桦褶孔菌不同萃取相中总黄酮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为桦褶孔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奠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松香胺和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条件及产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游离氨基的松香胺可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适宜的反应条件:时间为4.5 h,温度为70℃,葡萄糖与松香胺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pH=8;制备得到的产物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为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辅助丙酮法提取白花木瓜籽粕多酚,研究了丙酮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多酚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白花木瓜籽粕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丙酮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40 min和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多酚的得率达3.56 mg/g。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白花木瓜籽粕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SC50值为200.34μg/mL。  相似文献   

9.
树莓中含有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用溶剂法提取悬钩子中生物活性物质,并测定总多酚及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丙酮作为溶剂提取的树莓中总多酚,用福林酚法测定其含量为708.54mg/100g鲜果。通过测定树莓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这可能与树莓中的多酚含量有关。因此,悬钩子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用于抗癌活性物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利用组织透明法对春秋两季油樟叶中油细胞进行形态观察,统计油细胞密度和直径,利用扫描电镜(SEM)进一步观察油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其次对春秋两季油樟叶进行油樟精油的提取,利用GC-MS鉴定油樟精油的化学成分,利用GC分析了1,8-桉叶素、α-松油醇和γ-松油烯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最后对油樟精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片的油细胞密度分别为(41±3)和(38±2)个/mm^2,油细胞直径分别为(51.87±1.64)和(36.89±2.64)μm,细胞壁厚度分别为1.65和0.63μm;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的精油提取得率分别为4.45%和3.09%(以干质量计),GC-MS表征鉴定出16个化合物,3种主成分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春秋两季的油樟精油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6.50和5.50U/mL,达到Vc的40%,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均为0.2g/L。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野生型AB系斑马鱼建立的整体斑马鱼ROS检测模型,对提取于马尾松树皮、云南松树皮、木荷树皮、桂皮、莲房、澳洲坚果内壳和油茶籽粕的原花青素及其片段化产物进行了体内抗ROS活性功能评价。结果表明,这几种原花青素通过基于茶多酚的片段化反应后,其产物的抗ROS活性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桂皮和油茶籽粕的原花青素片段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正己烷为带水剂,由新铃兰醛与VC(抗坏血酸)反应合成了新铃兰醛VC缩醛,产物含有约74%的A异构体和26%的B异构体,其主要化学结构经液相色谱-质谱(LC-MS)、FT-IR、1H NMR鉴定.主要反应条件为:新铃兰醛与VC物质的量之比1:1.5,催化剂用量为新铃兰醛质量分数的5%,搅拌回流反应时间6 h.用二苯代苦酰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测定了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新铃兰醛VC缩醛清除DPPH·的能力(抗氧化能力)与VC相当,都明显强于常用的抗氧化剂BHT,有望成为油溶性良好的潜香型VC类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3.
采用Wittig反应合成了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Z10-12Ac.含量为60%的粗产物未经纯化直接用于配制诱芯,野外试验时剂量为10~15μg用于大量诱捕,剂量为100~150μg用于干扰交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蓝莓品种果实抗氧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引种栽培于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5个蓝莓品种‘灿烂’、"蓝月"、‘库帕’、‘伯克利’、‘布里吉塔’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采收后的果实中可溶性多糖、Vc、还原型谷胱甘肽、总花色苷4种抗氧化物质的含量,并测定其果实中代表抗氧化活性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SOD的活性,同时分析比较4种抗氧化物质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蓝月’的Vc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总花色苷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P0.05);Vc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总花色苷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可溶性多糖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关性较弱。说明5个品种中‘蓝月’的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楸树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研究发现,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以硅胶柱色谱结合清除 DPPH自由基法,寻找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组分,并利用半制备液相色谱对该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以清除 DPPH自由基、还原力和清除 ABTS自由基能力作为考察指标,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和芹菜素(2)。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BHT和化合物2;化合物1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力及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3.89,29.77和43.47μg mL -1;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化合物2,主要因其在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的 B环上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2个化合物首次从楸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分别从基于茶多酚的思茅松和马尾松树皮多聚原花青素片段化反应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主要产物。通过MS、1H NMR和13C NMR波谱解析,其化学结构鉴定为(-)-表儿茶素-(4β-8)-(-)-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结果表明,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EGCG)在片段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合物1是EGCG通过4β-8与(-)-表儿茶素C-4位上的正离子键合形成而来。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茶多酚、多聚原花青素及其片段化总产物,SC50值分别为6.12±0.03 g/m L和41.41±0.66 g/m L。  相似文献   

17.
以普通油茶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主要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油茶籽成熟过程中,9月份是油脂积累的最高峰,种仁含油率比8月份增加了33.18%;2)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单峰"变化趋势,淀粉含量一直增加;3)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不断增加,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不断降低,油酸分别与亚油酸及棕榈酸呈此消彼长的趋势;4)硬脂酸基本维持在1%~2%之间;5)活性成分角鲨烯含量呈上升-下降趋势,在采收前含量降到最低110μg/g,维生素E从7月底至10月上旬含量不断增长,在10月中下旬有所下降;6)综合考虑油脂及活性成分的保存率,建议普通油茶的采摘期在霜降节前后(10月23日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油提取效率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 GC-MS分析,研究山苍子油成分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分别加以超声波与磁化辅助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DPPH 法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对山苍子油抗氧化活力的影响,GC-MS分析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并以1,4-二溴苯为内标,采用面积归化法解析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山苍子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液液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与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油得率最高,为26.3%,磁化辅助处理抗氧化活性最优,达到31.22 mg·mL -1( IC50),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次之,抗氧化活性为56.95 mg·mL -1( IC50),水蒸气蒸馏法抗氧化活性最弱,为64.95 mg·mL -1( IC50); GC-MS分析检测出122种以上的化合物,包括12种脂肪酸,16种萜烯,18种含氧萜烯以及其他微量化合物包括烯烃、醇、酮类与烷烃等。GC-MS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干果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氧化萜烯类物质。液液萃取法得到的山苍子油脂肪酸含量(53.51%~66.61%)明显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17.64%)与水蒸气蒸馏法(8.1%),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萜烯、氧化萜烯类含量分别达到29.37%和17.69%,明显高于液液萃取法(6.49%~9.75%)。【结论】磁化辅助处理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可以提升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更有利于萜烯类化合物的获取;联系到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山苍子油富含萜烯化合物却显示较低的抗氧化活性(64.95 mg·mL -1 ),色谱级的柠檬醛抗氧化活性最低(74.33 mg·mL -1),因此推测脂肪酸成分(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给鸭儿芹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鸭儿芹茎、叶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鸭儿芹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鸭儿芹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试验与FRAP试验及打孔法抑菌试验对其精油的抗氧化抗菌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精油成分方面,从鸭儿芹精油中共分离出32个峰,占总离子峰的93.75%,共鉴定出30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分别为α-芹子烯(42.01%)、β-芹子烯(19.86%)、(Z)-β-金合欢烯(12.76%)、镰叶芹醇(4.16%)、α-没药醇(3.93%)等;(2)抗氧化能力方面,当鸭儿芹精油浓度由19μg/m L上升到38μg/m L时,DPPH反应液中Trolox的当量由0.003μmol上升到0.007μmol,ABTS反应液中Trolox的当量由0.069μmol上升到0.074μmol,FRAP反应液中Trolox的当量由0.225μmol上升到0.280μmol,当精油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其DPPH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与其浓度间均呈量效关系,且均呈正相关效应,表明鸭儿芹精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3)抗菌活性方面,当鸭儿芹精油浓度为1 280 mg/m L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7.05 mm,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水和稀酸预处理蔗渣后,根据Bj?rkman法从蔗渣样品中分离出7种木素。此外,从蔗渣硫酸盐制浆黑液中分离出硫酸盐木素(KL)。利用二维核磁(~1H-~(13)C HSQC NMR)和磷谱(~(31)P NMR)分析8种木素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再利用木素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苦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木素的抗氧化性能,并建立木素清除DPPH自由基的等温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水预处理强度的增加,木素芳基醚键(β-O-4')断裂增加,麦黄酮、阿魏酸和对香豆酸降解率增加,酚羟基和羧基含量增加。抗氧化性测试表明:蔗渣磨木木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6.73%,热水处理木素对DPPH自由基最大清除率为91.70%,稀酸预处理木素和硫酸盐木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4.75%和83.22%。等温吸附反应模型分析表明,木素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预处理提高了木素对DPPH的清除速率。与蔗渣磨木木素相比,稀酸预处理和硫酸盐蒸煮降低了木素的抗氧化性,热水预处理则提高了木素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