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2002-2015年临夏州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临夏州2002-2015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5年,临夏州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2858hm2/人增长至0.4753hm2/人,增长了66.31%。2002-2015年,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从0.2775hm2/人下降至0.2431hm2/人,下降了12.40%,呈下降趋势。临夏州耕地未出现生态盈余,人均耕地生态赤字由0.0083hm2/人增长至0.2322hm2/人,增长了26.98倍,整个研究时间尺度内生态赤字呈较快增长趋势。表明临夏州农业生产超出了耕地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再加之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地关系愈发紧张,引起耕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加剧,临夏州耕地资源的利用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 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 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 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赤字为1.12 hm2,福州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一致。但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更具合理性,更真实的反映了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为促进甘肃省白银区耕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研究区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白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总量略有上升,且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北部区域和相对较高的南部区域。在北部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4.66万元/(hm2.a),NPP为 3.27 t/(hm2.a);在南部区域,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5.46万元/(hm2.a),NPP为5.38 t/(hm2.a);白银区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土壤保持和大气调节价值为主,占总价值的76.87%。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生态足迹法(EEF)是一种基于生态足迹的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予以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以陕川渝三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对2007年三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陕川渝区域之间合作的优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陕川渝三地的能值生态赤字分别为3.604hm2、1.467hm2、1.26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3.162hm2、2.31hm2、1.632hm2;三地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且陕西的情况最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陕川渝三地的发展各自面临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依靠进口或者过度开发来为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新的时期原有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只有因地适宜地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才会使陕川渝各地的发展持续化,从而推动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必要了解和评估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服务功能。基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耕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出发,选取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大气净化功能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地保持价值、土壤营养保持价值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这6种服务功能价值作为测算因子,利用市场价值法对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年均值进行测算,最终定量计算出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的年价值总量分别为730038.69万元和714774.99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降低了2.09%。从各组成来看,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位居各组成前列。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2012年年均耕地生态价值最高的是黄冈市(172530.7万元),最低的是鄂州市(21786.86万元)。从空间变化来看,耕地生态价值只有潜江市有所增加,而其他城市耕地生态价值均为下降。研究结论对制定区域耕地保护政策,特别对耕地补偿政策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期人工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量化比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效应,深入了解人工林的生态价值差异,以该地区林龄27年的长期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揭示了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在7个供试人工林中,白蜡林的价值总量最大,其次刺槐林,分别为55717.76元/(hm2?a)和49865.21元/(hm2?a),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林>刺槐林>白榆林>臭椿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相近,但均低于刺槐纯林;在5项生态服务价值中,价值最大的为林分的涵养水源,其次为固碳释氧价值,而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2项功能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章依据2000-2008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运用Costanza的方法,参照谢高地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当量表,分析了北京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建设用地急剧增长,耕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减少,北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8年间减少了51824.4万元,年均变化率为-0.31%;从空间来看,密云县、怀柔区和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相对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的区域则分别是通州区、顺义区和大兴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决定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因此规划部门在制定规划时应更多地考虑到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意义,更多的保护水域、林地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实现北京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 significant index for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a region. This paper applied ecological footprint counting model to calculat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typical resource-based city—Shennongjia from 2008 to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Shennongjia area increased from 86,464.48 ha and 1.076 ha. in 2008 to 93,13.59 ha. and 1.171 ha. in 2012;(b)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fluctuated, and total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thus it had ecological surplus;(c) among all land use types, water resources had the largest ecological surplus, construction land and woodland had the second and third largest; waters and fossil energy land showed ecological deficit and needed outer supply. As a whole, Shennongjia area had an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less destruction and good sustainability.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for Chongqing Municipality,P.R.China,and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a dynamic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initial ten years that the area was under direct centr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following: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ongqing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3767 49 hm2 in 1997 to 2.113 609 hm2 in 2006;the ecological capacity per capita decreased from 0.438 07 hm2 to 0.406 153 hm2;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increased from 0.938 671 hm2 to 1.707 456 hm2.By 2010,it is forecasted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will be 2.956 hm2;the ecological capacity per capita will be 0.385 1 hm2;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will be 2.570 9 hm2.All these indicate that Chongqing is entirely in an ecological deficit state with the deficit increasing annually.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ity is an unsustainable one.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the calculated result,point out the reasons for ecological deficits in Chongqing,and conclude with some instructive advice for referral to the Chongqing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并结合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池州市1996—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发展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池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1906hm2上升到2004年底的1.843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6年的0.6759hm2减少到2004年的0.6430hm2,生态赤字逐年提高;发展能力由1.3047增加到2.379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供需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表明尽管池州市9年间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发展模式一直处在不可持续的状态。而9年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池州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池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was supplemented and modified, and then applied in the study on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Shanxi Province has a financial deficit that surpasses the national per capita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and remains in an overloaded and unsustainable state. Shanxi is a large energy province of China,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use leads to the higher ratio of fossil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energy resources is gradually improve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footprint diversity index and Ulanowic development capacity index of Shanxi Province a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of Hunan Province that enjoys the highest ecological diversity index among the 6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diversity index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hanxi Province.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0—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通过生态赤字、生态承压度与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1年间河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318 hm2增加到0.8220 hm2,除2003年外均处于上升趋势中;(2)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中,其中人均生物足迹先降后升,能源足迹不断上升,建设用地足迹增速最快,化石能源用地足迹比重最大;(3)11年间人均生态赤字由0.2479 hm2增加到0.5238 hm2,处于上升趋势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承压度经历了反复的下降与上升过程;(4)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4640 km2下降到2010年的0.5481 km2。中原经济区建设契机下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农业强省;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经济质量提高;践行生态理念,引导绿色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 -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玉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286-290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宝鸡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对宝鸡市1996-2005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宝鸡市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6年的1.453041逐年增至2005年的4.452437,增加了3.06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人地关系紧张,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由较不安全变为极不安全状态;【结论】评价结果显示,宝鸡市近十年来的自然生态由较不安全状态变为极不安全状态,且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