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培养条件下sigB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4、15、25和37℃)、pH(4、5、6和7)及NaCl浓度(0.5%、2.5%、4.5%和6.5%)对单增李斯特菌野生型菌株(WaX12)及sigB缺失突变型菌株(WaX12-Δsig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WaX12菌株,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变异系数分析显示,不同培养条件对WaX12菌株及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有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NaCl浓度次之,pH最弱;且WaX1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更易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其次,分别选取了WaX12菌株与WaXl2-Δ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差异最显著的培养条件(37℃、pH 6及2.5%NaCI)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WaX12-ΔsigB菌株胞外多糖及胞外蛋白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其活菌数略有降低.本研究为深入探讨sigB参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温度(4 ℃、15 ℃、25 ℃和37 ℃)、pH(4、5、6和7)及NaCl浓度(0.5 %、2.5 %、4.5 %和6.5 %)对单增李斯特菌野生型菌株(WaX12)及sigB缺失突变型菌株(WaX12-△sig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WaX12菌株,WaX12-△sigB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 < 0.05)。变异系数分析显示,不同培养条件对WaX12菌株及WaX12-△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均有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NaCl浓度次之,pH最弱;且WaX12-△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更易受到培养条件的影响。其次,分别选取了WaX12菌株与WaX12-△sig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量差异最显著的培养条件(37 ℃、pH 6及2.5 % NaCl)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WaX12-△sigB菌株胞外多糖及胞外蛋白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而其活菌数略有降低。本研究为深入探讨sigB参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2株4b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Wa X12、ATCC13932)为研究对象进行超高压处理(100~500 MPa,15 min,20℃),通过24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2株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合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来观察生物被膜形成情况。Wa X12比ATCC13932形成被膜的能力强。100 MPa压力处理显著增强Wa X12的被膜形成能力(P0.05),200 MPa压力处理使ATCC13932被膜形成量显著增多(P0.05),而大于300 MPa的超高压处理使2株菌的被膜形成量均显著减少(P0.05)。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结晶紫染色结果相符,超高压处理对2株单增李斯特菌被膜形成能力均有影响。小于200 MPa压力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被膜形成能力增强,并在48 h后被膜形成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CpxAR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调控作用,以鼠伤寒沙门菌的标准菌株JS和构建的cpxR缺失株JSΔcpxR、以及前期研究临床分离的6株鼠伤寒沙门菌和构建的6株cpxR基因缺失株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PCR的方法对菌株的cpxR基因进行扩增鉴定,然后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各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分离自全国9个省(市、区)的102株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刚果红法(congo red agar,CRA)和半定量黏附试验(semi quantitative adherence assay,SQAA)检测了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应用PCR法检测了8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携带7种基因的菌株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携带6种基因的菌株;最流行的基因组合是SigB-icaR-icaA-icaD-sarA-rbf-SasG,比例高达66.7%;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广西、上海等地生物被膜形成与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分布高度一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组合是奶牛乳房炎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的主要特点,生物被膜形成和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分布在大多数地区表现高度一致性,rbf和SigB基因可能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和乳房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组分系统ompR/envZ中的组氨酸激酶基因envZ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了解该双组分系统在APEC中对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为探索生物被膜影响禽致病性大埃希菌耐药性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比较野生株和envZ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nvZ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 成功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AE17ΔenvZ;envZ基因缺失对APEC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但使APEC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减弱。与野生株AE17相比,envZ基因缺失株有711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结论 envZ基因除了响应环境渗透压,还参与调控APEC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缺失SigmaB基因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的毒力影响。通过体外生长试验、巨噬细胞RAW264.7的粘附与侵袭试验、小鼠肝脾载菌量试验、毒力基因转录水平试验、小鼠LD50试验来研究缺失株(LM XS5 △SigmaB)的毒力变化。结果显示,与野毒株相比,缺失株体外生长能力减弱、侵袭率和粘附率降低,小鼠肝脾载菌量显著减少,毒力基因(inlA、inlB、hly、prfA、actA)的转录水平降低,而小鼠LD50升高。可见,SgmaB基因对LM的毒力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LM基因缺失疫苗和活疫苗载体的研发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食品工厂环境下更为真实的生物被膜形成过程,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污染情况,通过模拟不同的食品加工器械振动模式(水平旋转式振动,翘板式振动,垂直翻转式振动),研究了不同振动模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和不锈钢表面培养72 h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不同振动模式对被膜生物量、被膜结构以及被膜胞外基质中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振动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被膜形成量明显减少;3种振动模式下垂直翻转式振动条件下被膜生成量最少;同种振动方式下副溶血性弧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量大于玻璃表面;增加水平旋转转速,被膜生成量减少;振动导致被膜总生物量减少,多孔性和均一性增加,生物被膜结构趋于简单,被膜比较分散。振动导致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含量减少。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的器械振动对被膜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中模拟的三种振动模式中选择垂直翻转式振动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与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振动会导致细菌生物被膜胞外多糖和蛋白的减少,影响被膜的孔径、均一性等结构特性,被膜结构变得松散,被膜生成量减少,为进一步研究实际生产环境中生物被膜的清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荧光假单胞菌MS82中GGDEF结构域基因对c-di-GMP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抑菌圈法、小试管法、96微孔板法以及运动性平板分别检测GGDEF缺失突变体MT5092、MT0189、MT19和MS82野生型菌株之间的相关生命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GGDEF缺失突变型菌株MT5092、MT0189、MT19的抑菌活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游泳运动、集群运动及抽搐运动)皆低于突变前的MS82野生型菌株,且突变株与野生株的抑菌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6 h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最终得出结论:缺失GGDEF结构域基因会降低胞内c-di-GMP浓度水平,进而影响MS82菌株的生物膜及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对该菌株生物被膜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抑制率,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牛乳平板法、卵黄平板法、SDS法检测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的胞外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及胞外DNA的影响。结果表明: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8 mg/mL,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影响,尤其对生物被膜黏附期和生长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成熟期后抑制作用减弱。此外,槐定碱对白色念珠菌胞外DNA和胞外蛋白酶无影响,对其磷脂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研究影响新疆南疆地区奶牛乳房炎性乳房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因素,探索不同理化因素对乳房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HY(Todd Hewitt Broth+0.1%Yeast Extract)培养基中加入w=0.5%的牛奶能促进乳房链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检测的3种培养基中,BHI培养基最有利于乳房链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不同培养时间结果显示,36h培养更有利于乳房链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不同pH的试验结果表明,pH等于7时最有利于乳房链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的特性及在食品基质中的初步应用,从NCBI获取李斯特菌噬菌体裂解酶lys039基因序列,分析其生物信息学,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研究其裂解活性、对生物被膜的影响以及在牛奶基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裂解酶Lys039由34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36.4 ku,等电点为9.81,其结构具有酰胺酶活性,对本实验室2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株无害李斯特菌、1株伊氏李斯特菌以及1株威氏李斯特菌具有裂解活性,但是对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沙门菌没有显示出裂解活性。2)随着Lys039浓度的升高,裂解活性逐渐增强,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值为6.0。3)Lys039能显著清除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并且可以降低牛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细菌数量。综上,Lys039温度耐受范围广、耐酸耐碱且裂解谱较宽,可显著清除生物被膜以及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本研究为进一步防治及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探索不同地区醉马草中活性物质的差异及对奶牛乳房炎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微量板半定量法对1号采集点和2号采集点的醉马草所制备的水煎液及提取的总生物碱进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1号采集点的醉马草水煎液及提取的总生物碱在不影响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的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相同处理的2号采集点样品对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均无明显影响(P0.05)。该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醉马草中总生物碱的成分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与地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单增李斯特菌是能在低温下生长的一种微生物。冷藏即食食品和冷冻食品加工设备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是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酸性电解水(AEW)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且无残留的非热灭菌技术。AEW用于灭活4℃条件下的浮游态、生物膜态及冷藏金针菇样品上单增李斯特菌。通过检测AEW处理前后菌落总数变化、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结构参数以及毒力基因表达,进一步分析样品实验等。结果表明,当电解质NaCl浓度为0.10%,处理时间为1 min、30 min时,4℃和37℃下的单增李斯特菌菌落总数、生物被膜清除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同处理时间,AEW较难杀灭4℃条件下的单增李斯特菌及难清除其生物被膜,本研究为评估冷链中食品和冷藏食品及食品加工设备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对冷藏食品使用抗菌剂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控制食品(尤其是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其中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是关键因素之一.作者对单增李斯特菌的传统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单增李斯特菌检测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适用于不同条件下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方法。【方法】以单增李斯特氏菌标准菌株CMCC54004和市售盐水鸭、凉拌菜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 4789.30-2010)对检测样品进行选择性增菌培养,选择阴性样品进行人工布菌,比较单增李斯特氏菌蛋白条检测法、CPA恒温扩增法以及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检测效果,并以传统平板分离法进行验证。【结果】蛋白条检测法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最低检测限为106cfu/mL;实时荧光PCR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为101 cfu/mL,但操作繁琐,对操作技术及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CPA恒温扩增方法灵敏度相对较高,最低检测限为105 cfu/mL,操作相对简单。【结论】实时荧光PCR方法适合灵敏度要求高、且具备良好实验条件时使用;CPA恒温扩增法适于对灵敏度要求不高、实验室条件简单的基层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