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不同造林地不同林龄的闽楠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大,闽楠叶生物量显著增大,但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下降;闽楠主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着树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造林26a后,树干生物量比例占62.8%;闽楠根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大显著上升,但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反而显著下降,这些数据说明闽楠生物量累积优势不断转向地上部分。闽楠在整个生长过程前8a叶、枝、根生长速度及总生物量积累速度均比8~26a快,但干的生物量积累则是在8~26a速度加快,本研究的结论表明闽楠是适合培养大径材的珍贵用材树种,其径材培育周期远超过26a,研究结果可为闽楠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川中盆地钙质紫色土区主要造林模式之一。因其群落稳定、生产力高,深受群众喜爱。对7年生桤柏混交林进行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的结果表明:7年生桤柏人工幼林已郁闭成林,形成复层林冠层,垂直结构明显;桤木高4.37m,覆盖度32%;柏木高1.19m,覆盖度30%;草被均高0.5m,覆盖度95%;桤木根深30cm,柏木根深15cm。桤柏混交林群落植物种类为18种,总生物量14.794t/ha。纯柏林群落植物种类7种,总生物量3.583t/ha。柏木根系侧根发达,主根不明显.<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23.1%。桤木根系主根明显,垂直根系发达,水平根少、<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3.4%。桤柏混交幼林群落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总生物量大致相等。乔木层各器官水分系数排序为:叶>枝 根>干。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适宜杉木与闽楠的混交造林模式,分别设置标准地调查8 a林龄、N(杉木)︰N(楠木)分别为1︰1、1︰2、1︰3的杉楠混交林的树高、胸径,并研究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N(杉木)︰N(楠木)=1︰3是杉楠混交造林较适宜的模式,杉楠混交幼林期杉木种内竞争大于杉楠种间竞争,且随闽楠比例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8年生的杉木闽楠木荷混交林不同坡位各树种的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杉木、木荷及闽楠,下坡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大于中坡和上坡;坡位对杉木与木荷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闽楠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影响显著;混交林中各树种均生长良好,种间关系较协调。各树种不同部分的生物量都是树干最大,树根次之,树叶和树枝最小。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定同乐林场米老排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解析木对该树种进行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0~6年是米老排幼林生长的阶段,树高、胸径生长均较为旺盛,6~12年材积与胸径生长迅速,而树高生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12~16年是米老排生长树高、胸径、材积这三个指标的速生时期,28年以后树高生长速度逐渐下降,材积与胸径生长还呈现上升趋势。米老排的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排序为干枝根皮叶。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南宁市国有高峰林场 48 a 生木荷 Schima superba 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规律、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平均胸径为 20.68 cm,胸径生长速生期为 0~12 a,胸高形数为0.48~3.33,符合培育大径材要求,胸径最优生长模型为威布尔(Wei bull) 模型;平均树高为 23.54 m, 树高生长速生期为 0~14 a,树高生长模型为二次曲线 (Quadratic) 模型;平均材积为 0.359 8 m3,材积生长模型为威布尔(Wei bull) 模型。  相似文献   

8.
选择巨尾桉、马尾松、木荷分别与杉木进行混交造林,以杉木纯林作对照,对造林4年后的生长数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巨尾桉混交中杉木的树高和蓄积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巨尾桉的生长和蓄积量也显著高于其他混交树种,林分总蓄积量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可见,巨尾桉对杉木的树高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林分蓄积量和林地生长率。  相似文献   

9.
10.
分析比较了16年生萌芽杉木、拟赤杨混交林(3:1)以及萌芽杉木纯林生长状况、水源涵养功能、林内小气候、生物量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茬杉木、拟赤杨混交林生长良好,杉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总蓄积量,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4.59m、14.35cm、0.12307m3/株、229.3657m3/hm2、114.79t/hm2,与杉木纯林比较分别提高8.5%、5.8%、19.3%、22.5%、38.97%.混交林中拟赤杨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萌生杉木,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根系分布深度相差不大,属浅根系,但2者根系之间不互相穿透和盘结,能充发利用地力,同时混交林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林分水源涵养功能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坡位对21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年生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闽楠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闽楠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均有不同的影响。闽楠生长量及生物量积累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下坡有利于叶、大根和细根的积累,上坡有利于干、骨骼根、中根及小根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不同林分密度楠木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福建省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不同林分密度的37年生楠木人工纯林的生物量及分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林分(1 500~1 650株.hm-2)楠木单株标准木的平均生物量为56.52 kg.株-1,是高密度林分(2200~2400株.hm-2)的1.39倍。单株标准木各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楠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层总平均生物量在干材中的分配基本不受林分密度的影响(低密度的为53.59%,高密度的为53.72%),在根、皮中的分配比例随林分密度的增大略有增大,而在枝与叶中的分配比例则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干材>根>皮>枝>叶这一规律,其中干材生物量占总物量的比例最大,均超过了50%,最大达到61.11%。  相似文献   

13.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000株/hm^2)、中密度(B:1200~1600株/hm^2)、高密度(C:2000~2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200~1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  相似文献   

15.
楠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四川农业大学实习林场50~58年生的楠木人工林实验样地数据和树干解析资料,研究楠木人工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14年生楠木人工林的树高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为0.63 m,20年生时树高的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为0.57 m,与树高的连年生长量曲线相交;16年生时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为0.64 cm,22年生时胸径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为0.56 cm,与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曲线相交;54年生时材积的平均生长量最大为0.008 9 m~3,与材积的连年生长量曲线相交,此年龄可认为是楠木的数量成熟年龄;楠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材积与树龄之间的生长关系可用三次多项式y=a_0+a_1t+a_2t~2+a_3t~3(y表示树高、胸径、材积,t表示树龄,a_0、a_1、a_2、a_3分别为模拟曲线的系数)描述,其适合优度99%.  相似文献   

16.
木荷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木荷人工林天然更新形成的多代林中,对林缘、林边、林内、林隙的木荷种群的年龄结构和各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缘的龄级结构为增长型,与天然种群相似;林边、林内、林隙的年龄结构则呈梭形,种群处于较稳定的时期。林隙的中树分布呈均匀型,表明木荷种群的早期更新受到人工造林的影响;其他各龄级均呈聚集型分布,但聚集强度小于天然种群。  相似文献   

17.
不同立地条件楠木人工林养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分析福建省顺昌县埔上国有林场不同立地条件、相同经营措施的37年生楠木人工纯林的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楠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除铜元素外,其他各养分元素的平均含量随林分立地质量的下降而减小,Ⅱ类地楠木人工林中生态系统各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比Ⅲ类地的高4%(镁)~66%(钾),比Ⅳ类地的高19%(铜)~121%(钙);营养元素的积累量随林分立地质量的下降而显著减小,Ⅱ类地上楠木人工林中大量养分元素的总积累量为1 723.940 kg.hm-2,分别是Ⅲ、Ⅳ类地的1.84倍和3.91倍,微量养分元素的总积累量为58 172.535 kg.hm-2,分别是Ⅲ、Ⅳ类地的2.12倍和3.6倍,楠木对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富集能力是不一样的。总的趋势为Mn>N>P>Zn>K>Cu。其中叶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干材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