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探讨p66Shc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28 h为节点,将早期胚胎分为早卵裂胚胎和晚卵裂胚胎,观察不同时期卵裂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情况,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的4-8细胞阶段胚胎中p66Shc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分子干扰技术将特异性siRNA分子通过显微注射到绵羊合子细胞质中,以敲减早期胚胎p66Shc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6Shc基因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ROS)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表达的影响.[结果]早卵裂胚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晚卵裂胚胎(P<0.05);晚卵裂胚胎中p66Sh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卵裂胚胎(P<0.05);将绵羊早期胚胎中的p66Shc基因敲减后,与对照组相比,其胚胎内p66Shc mRNA水平、p66Sh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ROS和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基因敲减后桑椹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水平的p66shc可以提高绵羊早期胚胎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易停留在某个阶段的现象,称之为发育阻滞,如小鼠胚胎的2-细胞阻滞等.从分子结构及功能、调控活性氧水平和作用网络方面,综述了p66Shc基因调控早期胚胎发育阻滞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汪立芹  王静  金贤华  陈博  黄俊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08-15409,15553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3(PDE3)特异性抑制剂Milrinone与亮甲酚蓝染色液(BCB)相结合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方法]比较了BCB对绵羊卵母细胞的筛选与传统的形态分级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胚胎后期发育的影响;研究了Milrinone对绵羊卵母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并用于BCB-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结果]A、B级卵母细胞中BCB+卵母细胞的比例为64.42%,极显著高于C级卵母细胞的17.00%;BCB+卵母细胞的成熟率(86.16%)、卵裂率(85.29%)、囊胚率(34.40%)分别极显著高于BCB-卵母细胞(50.94%、36.19%和6.73%);6 h是Milrinone对绵羊卵母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该试验组体外培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Milrinone对BCB-卵母细胞抑制培养6 h,极显著提高了体外胚胎发育率。[结论]为提高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在绵羊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不同成熟培养时间绵羊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白细胞介素6基因(interleukin-6 gene, IL-6)及其受体基因(interleukin-6 receptor gene, IL-6R)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中持续表达IL-6及其受体IL-6R mRNA,培养4~8 h,其相对表达量呈现显著升高,随后则降低;在16~20 h时卵母细胞中IL-6 mRNA表达重新升高;相应的卵丘细胞在12~16h时IL-6R mRNA表达也升高。绵羊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中IL-6和IL-6R mRNA的持续表达以及动力学变化提示了白细胞介素6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具有潜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3(PDE3)特异性抑制剂Milrinone与亮甲酚蓝染色液(BCB)相结合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中的应用。[方法]比较了BCB对绵羊卵母细胞的筛选与传统的形态分级之间的差异,以及对胚胎后期发育的影响;研究了Milrinone对绵羊卵母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并用于BCB-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结果]A、B级卵母细胞中BCB+卵母细胞的比例为64.42%,极显著高于C级卵母细胞的17.00%; BCB+卵母细胞的成熟率(86.16%)、卵裂率(85.29%)、囊胚率(34.40%)分别极显著高于BCB-卵母细胞(50.94%、36.19%和6.73%);6 h是Milrinone对绵羊卵母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该试验组体外培养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Milrinone对BCB-卵母细胞抑制培养6 h,极显著提高了体外胚胎发育率。[结论]为提高绵羊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叶生物系统内通过氧化还原所产生的基团,制约着茶叶品质的形成特征。研究结果证明,调控系统内的偶联氧化还原体系,可调节绿茶汤色品质的形成,改善绿茶汤色品质,并能充分体现绿茶绿色之品质特征。若以内源Vc绝对保留量(X:每100克干茶中的Vc毫克量)代表茶叶组织氧化还原势,则调控茶样色差测定值a,b,L与X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来表示,这就客观地建立了绿茶汤色与组织氧化还原势的关系。借此进一步从生物势能变化角度讨论了绿茶色泽品质的形成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山豆根多糖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与免疫细胞氧化还原相关分子水平的关系,采用地塞米松为免疫抑制剂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分别以SSP(50、100、200 mg/kg)腹腔注射,测定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脾脏酚氧化酶(PO)活力、胸腺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表明,山豆根多糖能显著提高脾脏指数(P<0.05)和血清中IL-6、TNF-α水平(P<0.01),显著升高胸腺中GSH水平,对胸腺中NO水平有调节作用.山豆根多糖可通过提高机体内IL-6、TNF-α、GSH水平,调节NO水平,从而调节免疫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BOLL作为一个RNA结合蛋白,可通过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旨在分析藏绵羊BOLL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睾丸中的表达与分布模式,进而探究其表达调控与潜在的生物学功能,以期为进一步解读BOLL在绵羊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分子见解。【方法】选取3月龄(性成熟前)、1岁龄(性成熟)和3岁龄(成年)3个关键发育阶段各8只健康的雄性藏绵羊。以睾丸组织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克隆藏绵羊BOLL的完整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通过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OLL的序列与结构特征及其互作蛋白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对BOLL在3个发育阶段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和免疫定位特征进行检测;基于课题组前期有关藏绵羊睾丸组织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借助相关数据库进行绵羊BOLL的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和功能注释分析,并采用qRT-PCR和双荧光素酶...  相似文献   

9.
nm23与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皮肤癌标本染色。结果:nm23阴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均〈0.01);p53阳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浓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nm23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吕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克隆表达斑马鱼p53基因。RT-PCR法从斑马鱼胚胎中扩增获得p53基因编码区,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重组质粒pET28a/z-p53,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受体菌,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纯化、尿素透析复性,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p53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的p53融合蛋白分子量大约为53kD,透析复性后获得了高纯度可溶性的p53蛋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毛囊性状的发育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在205个样本中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组织学方法和显微观察法对湖羊皮肤毛囊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不同花纹皮肤组织中初级毛囊直径、次级毛囊直径、初级毛囊数、次级毛囊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小花间的相对表达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及其毛囊性状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结果】PCR-SSCP方法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均未发现多态性;在组织切片分析中,湖羊大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大于中花、小花,小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介于大花、中花之间;大花次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而小花次级毛囊数介于大花、中花之间。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可知,湖羊大花与中花、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小花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中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小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次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初级毛囊数大花、中花、小花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相同视野中大花初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中花次级毛囊数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差异不显著(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同一时期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小花,且在大花、小花毛囊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BMP7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和中花次级毛囊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与组织学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相符。【结论】未发现BMP7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但BMP7基因表达量与毛囊部分指标存在相关性且与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一致,可初步推测BMP7基因可能参与毛囊发育,调控被毛生长。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络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而腧穴又是经络线路上的关键节点部位,为中医针灸的实施位点。但是关于腧穴的结构基础与形态组成众说纷纭,未能科学阐明。远细胞(telocytes,TC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间质细胞,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是潜在的经络实质细胞,但腧穴处TCs的特征及其分布需要进一步阐明。【目的】分析腧穴和非穴皮肤结构差异,探究腧穴TCs的形态特征,解析TCs与其周围成分的结构联系,为中医针灸治疗的细胞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5只成年健康湖羊为试验对象,采集百会(Du20)、曲池(LI11)、三阴交(Sp6)、膻中(Ren17)、承浆(Ren24)、耳尖(EP4)等腧穴以及背部和腹部非穴皮肤组织。使用蛋白标记物CD34和Vimentin标记TCs及其突起(telopodes,Tps)、TPS标记肥大细胞、PGP9.5标记神经、TSG101标记胞外囊泡。利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皮肤腧穴和非穴处的结构和微细成分组成,并使用ImageJ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善猪裸卵的体外成熟质量,为建立稳定有效的裸卵培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第一极体排出比例、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亮甲酚蓝阳性率以及早期胚胎发育潜能等为主要衡量指标研究了卵泡壁颗粒细胞共培养对猪裸卵胞质成熟的影响。[结果]体外成熟结果表明,相对于DO组,DO+MGC组卵母细胞排除第一极体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核成熟的进程得到了改善,更接近于COC组;成熟卵母细胞GSH含量检测结果表明,DO+MGC组平均每个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光密度1053.67)与COC组(1426.00)和COC+GC组(1541.00)差异不显著,但DO组(724.67)显著低于COC组和COC+GC组(P<0.05);G6PDH活性检测结果表明,DO+MGC组BCB阳性卵母细胞比例(88.26%)与COC组(92.75%)以及DO组(82.86%)差异均不显著,但DO组显著低于COC组(P<0.05);成熟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后的发育结果表明,DO+MGC组卵裂率(94.98%)和囊胚率(43.67%)显著高于DO组卵裂率(52.54%)和囊胚率(8.97%)(P<0.05),与COC组卵裂率(97.11%)和囊胚率(38.30%)差异不显著;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的发育结果表明,DO+MGC组卵裂率(72.65%)与DO组卵裂率(63.59%)无显著差异,但DO+MGC组囊胚率(17.79%)显著高于DO组(9.88%)(P<0.05)。[结论]卵泡壁颗粒细胞共培养可以显著改善裸卵体外成熟的胞质成熟质量并进而提高后续发育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卵丘细胞的完整性在支持和促进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卵丘与卵母细胞互作的分子机理。【方法】对具有完整致密卵丘细胞包裹的和无卵丘细胞包裹的猪卵母细胞进行了体外成熟培养试验,应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和半定量反转录PCR技术(RT-PCR),对这2类猪卵母细胞中mRNA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得到了14条差异表达条带,经过回收、克隆、测序后,再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检测。【结果】体外培养的裸卵细胞的各项成熟指标均低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3个基因(PELP1,Myo5b and CAST)和一条新EST序列在有卵丘和无卵丘的猪卵母细胞中表现出差异表达。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在雌激素受体调节、细胞膜间的信息传导和细胞器物质运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参与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卵丘细胞的完整性在支持和促进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卵丘与卵母细胞互作的分子机理。【方法】对具有完整致密卵丘细胞包裹的和无卵丘细胞包裹的猪卵母细胞进行了体外成熟培养试验,应用mRNA差异显示(DDRT-PCR)和半定量反转录PCR技术(RT—PCR),对这2类猪卵母细胞中mRNA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得到了14条差异表达条带,经过回收、克隆、测序后,再运用半定量(RT-PCR)进行检测。【结果】体外培养的裸卵细胞的各项成熟指标均低于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3个基因(PELP1,Myo5b and CAST)和一条新EST序列在有卵丘和无卵丘的猪卵母细胞中表现出差异表达。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在雌激素受体调节、细胞膜间的信息传导和细胞器物质运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结论】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参与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POMC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毛色绵羊皮肤中的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进行定位和表达差异分析,确定POMC与毛色形成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有关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的理论知识。【方法】选取年龄相近的雄性黑色和白色成年绵羊各3只,用取皮器分别在臀部采集皮肤组织3块,对其中一块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确定POMC在不同绵羊皮肤中的定位,另两块置于液氮中冻存后分别提取皮肤总RNA和总蛋白,总RNA经反转录成cDNA后,经NCBI分析比对后设计POMC特异性PCR引物,采用QRT-PCR方法检测POMC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总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加入POMC多克隆抗体检测POMC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得出的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POMC对毛色形成机制的调控作用。【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OMC在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部位都位于毛囊根鞘周围和表皮的皮肤角质形成层细胞内;QRT-PCR结果显示POMC在黑色绵羊皮肤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2.5004±0.2577**,而在白色绵羊皮肤中POMC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1.0032±0.0350,黑色绵羊皮肤中POMC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白色绵羊皮肤的2.5倍,二者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oltting结果显示黑色绵羊皮肤POMC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为1.5253±0.0426*,而白色皮肤中POMC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为1.0005±0.0180,黑色皮肤POMC蛋白表达量是白色皮肤的1.55倍(P<0.05),两者差异显著。【结论】试验表明POMC可在黑色和白色绵羊皮肤中正常表达,且其表达位置一致,但POMC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POMC的表达量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毛色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