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茯苓褐腐过程中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褐腐真菌茯苓按常规栽培方法对木材进行降解,对比研究了正常材和不同腐朽程度木材化学组成之间的差异,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发现,腐朽初期,综纤维素和戊聚糖的含量及纤维素结晶度随腐朽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木质素和1%NaOH抽出物的相对含量却逐渐升高.当腐朽进行到15周时,综纤维素含量、戊聚糖含量和纤维素结晶度分别由正常材的72.80%、14.95%和40.3%下降到18.57%、8.58%和16.1%,木质素含量和1%NaOH抽出物含量分别从27.30%和12.89%增加到43.88%和70.07%.之后,随着腐朽时间的延长,木材的组成几乎保持不变.FTIR结果证实了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天然耐腐木材的抗腐力及其在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金重为  邰瓞生 《林业科学》1989,25(5):447-452
在实验室中用土壤木块法测定了杉木、楠木、檫木、白栎、楸木等心材对彩绒革盖菌(白腐菌)和密粘褶菌(褐腐菌)的天然耐腐力,并分析了样品在腐巧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上述心材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具有很大的杭腐力,而作为对照样品的杨木却很不耐腐。这个事实反映了在这些树种的心材中含有有效的抗菌成分。彩绒革盖菌几乎以相同的相对速度分解综纤维素和木质素,木材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少。密粘褶菌主要分解木材中的多聚糖,它只引起木质素含量的少量损失。木材在褐腐前期,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直到后期,由于部分降解的高聚糖碎片被褐腐菌消化,致使木材在1%NaOH溶液中的溶解度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腐朽过程中毛竹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为原料,选择1种白腐菌和2种褐腐菌对竹材进行腐朽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测定竹材的失重率、相对结晶度和化学官能团。结果表明,随腐朽时间的延长,竹材的失重率不断增加,结晶度不断下降。通过对腐朽竹材主要官能团的观察,发现白腐菌的侵蚀能造成竹材主成分的分解,其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更强。褐腐菌的侵蚀主要破坏竹材综纤维素。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褐腐对木材电阻的影响,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用褐腐菌对木材试件进行了接种感染,然后测试了腐朽试件的电阻,观察了腐朽样品的微观结构和金属离子浓度,并分析了试件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褐腐后,木材电阻变化显著,特别是腐朽的初期;2)腐朽程度Es与电阻变化率Ed呈对数曲线关系,曲线回归模型中电阻变化率Ed和质量损失率Es高度相关(R=0.81,P <0.01);3)微观结构中,褐腐后菌丝渐渐生长至密集,木材试件的金属元素含量和各种金属元素浓度总体上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4)相关分析表明,腐朽后木材电阻和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相对结晶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褐腐后电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蜜环菌对榛子木材木质部和树皮部分的降解作用,以及对其成分的影响,本文对受蜜环菌降解不同时间的榛子木材的红外光谱进行研究。方法:选择蜜环菌作为侵染榛子木材的腐朽菌,以健康榛子木材和受蜜环菌腐朽40d、80d以及腐朽1年的榛子木材为研究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测定其红外光谱图。根据图谱中木质素、综纤维素及草酸钙官能团谱峰位置和谱峰相对吸收强度的振动变化情况,分析被蜜环菌腐朽后的榛子木材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榛子木材树皮部分和木质部中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综纤维素和一水草酸钙结晶(COM)。这3种成分均能被蜜环菌降解,并随着降解时间的改变,榛子木材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草酸钙可以被蜜环菌降解至含量很低,并能够在综纤维素降解时,再大量生成;另外,木质素的相关吸收峰,仅在受蜜环菌降解1年的榛子木材树皮部分发生变化,说明木质素很难被降解。  相似文献   

6.
白腐菌对杨木腐朽过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当白腐菌在木材中生长繁殖时,它通过菌丝所分泌的酶,分解木材胞壁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分解木材中的色素,使木材的颜色变白,故而得名。遭受白腐的木材,往往变成筛孔状、层状、大理石状和海绵状,使木材的机械强度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丧失其使用价值。我们观察了木材在白腐腐朽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防腐改性措施,这对研究木材的腐朽机理、以及扩大速生杨木的利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紫楠、杉木、楸木、檫木、白栎和杨木等多种木材在受白腐菌腐朽的不同阶段中木材组织微细结构的变化及菌丝在木材细胞中生长、蔓延的情况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7.
采用5种木材腐朽菌,分别对30株天然林白桦木材进行木材腐朽处理,检测并比较腐朽木材和新鲜木材中未质素、纤维素等主耍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其重量、木质素和纤维素损失率最高,桦剥管菌次之,白囊耙齿菌最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略高于新鲜白桦木材,其他4种茵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都低于新鲜白桦木材,其中桦剥管菌和彩绒革盖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较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1%NaOH抽出物含量最低,苯醇抽出物含量中等,纤维素含量最高,木质素含量较低,相比之下它腐朽白桦木材的能力较强,适用于以白桦木材为原料的生物辅助造纸。  相似文献   

8.
杉木炭化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杉木炭化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杉木经160、190、220℃炭化后,苯-醇抽提物、木质素、纤维素、综纤维素及1%NaOH提取物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苯-醇抽提物、木质素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纤维素含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综纤维素的含量也呈现下降的趋势,比纤维素的下降要明显;1%NaOH提取物的含量稍微上升。炭化温度较高时,木材内部的营养成分破坏越严重,木材的防腐性能越好,但强度有所下降;炭化温度较低时,能够更好的保持木材的强度及性能,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木材的炭化温度。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金属配合物的防腐性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段新芳  孙芳利  朱玮  赵砺 《林业科学》2004,40(6):138-143
壳聚糖金属聚合物 [如壳聚糖铜聚合物 (CCC)和壳聚糖锌配合物 (CZC) ]是壳聚糖和金属盐类反应生成的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用CCC和CZC与铜铬砷 (CCA)分别处理马尾松和毛白杨边材 ,进行木材防腐试验 ,结果表明 :CCC和CZC对褐腐菌棉腐卧孔菌的防腐性能与CCA相比 ,CZC达到最耐腐等级 ,防腐效果接近CCA ,其锌离子临界保持量为 0 780kg·m- 3(腐朽后质量损失 1 18% ) ,但CCC防褐腐效果明显不如CZC ;CCC对白腐菌彩绒革盖菌的防腐性能达到最耐腐等级 ,防腐效果接近CCA ,其铜离子临界保持量为 0 82 4kg·m- 3(腐朽后质量损失2 4 5 % ) ;CZC和氯化锌对白腐菌的防腐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池玉杰 《林业科学》2005,41(2):136-140
选择火木层孔菌及 5种木材降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 ,采用国内外红外光谱分析的标准方法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未腐朽材木粉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后的腐朽材木粉试样的红外光谱图。刮取未腐朽的山杨木材样品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时的山杨木材样品表层少许 ,在干燥条件下 ,分别放入KBr中 ,磨细 ,压片 ,然后在FTIR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得到经 6种白腐菌降解 12 0d后的木材木粉和未腐朽材木粉其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谱峰位置和谱峰相对吸收强度的振动变化状况 ,进而分析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的变化情况 ,以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生物降解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受 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 ,但各自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存在于侧链上 ,虽然苯环骨架变化不明显 ,但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CH2 结构、紫丁香基和愈疮木基等侧链已部分被降解。从各吸收峰相对吸收强度的变化大小来看 ,血红密孔菌、冬拟多孔菌、三色革裥菌和偏肿拟栓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杉木间伐材高温热处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空气和菜子油为介质,分别用180,200和220℃处理杉木间伐材2和4 h,测定处理样综纤维素、纤维素、Klason木质素和苯醇抽出物相对含量的变化,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木材内综纤维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后试材综纤维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纤维素总体降低较少,相应的苯醇抽出物含量、Klason木质素含量增加;温度升高、处理时间延长,木材主要化学组成的变化程度增大;在隔氧的油介质中进行热处理,试件的化学成分变化程度低于空气介质中热处理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时间、介质对主要化学组成产生极显著的影响;FTIR分析表明,180℃热处理时开始发生半纤维素分解,到200℃时纤维素也开始分解;氧气氛围对糖残基的热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在3 412,1 050,898 cm~(-1)附近相关糖残基,1 736 cm~(-1)附近相关C=O以及2 907 cm~(-1)附近对应C-H的吸收强度的变化也表征出热处理过程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6种白腐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及粗毛盖菌Funalia gallica、三色革裥菌Lenzites tricolor、冬拟多孔菌Polyporellus brumalis、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分解山杨材一定时间后的木质素含量,研究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测定结果表明,按照木质素的减少百分率,这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依次为血红密孔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冬拟多孔菌、火木层孔菌;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及综纤维素的分解量X1、X2及分解时间Y这3个量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冬拟多孔菌是较多分解木质素、较少分解纤维素的木材白腐菌。  相似文献   

13.
木材易产生吸湿变形和腐朽等问题,影响其应用效果。热改性处理可有效提升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耐久性,并具有无毒、环保的特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木材改性方法。文中综述了木材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抽提物)在热改性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木材树种和部位、处理介质、处理温度和时间对木材热降解的影响。经不同热改性工艺处理后,木材的化学成分变化存在较大差异。探明热改性工艺、热改性材化学成分变化和性能之间的响应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或优化热改性技术,从而得到性能优异的热改性材,拓宽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4.
6种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池玉杰  于钢 《林业科学》2002,38(5):115-120
由于不同的木材腐朽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所分泌的酶及酶的活性各不相同 ,因此 ,不同的腐朽菌分解木材的各种成分及相对速度就各不相同 ,而且对于木质纤维基质会有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本项研究选择了火木层孔菌 (Phelliusigniarius)及另外 5种木材分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 (Funaliagallica)、三色革裥菌 (Lenzitestricolor)、冬拟多孔菌 (Polyporellusbrumalis)、偏肿拟栓菌 (Pseudotrametes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 (Pyc noporussanguineus) ,研究了它们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 ,测定了经 6种白腐菌分解一定时期的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含量 ,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 ,旨在为山杨木材生物制浆造纸提供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也可为木质素合理的生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生物漂白、酶处理防止机械浆的返黄、废水治理、纤维素酶解糖化的微生物前处理等提供相关的借鉴研究 ,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减轻环境污染并充分利用木质素资源。在无菌的条件下 ,将山杨木片样品分别放入以上 6种白腐菌的平板培养基中受菌侵染 ,一定时间后取出 ,去除木片表面的菌丝体 ,然后分别测定未腐朽材和受菌侵染 4 0d、6 0d、80d和 12 0d时木片样品中木质素的含量 ,分析 6种白腐菌对山杨木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提取物对木材防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白落叶松心材、边材及树皮为原料,分别用乙醚、氯仿、丙酮、甲醇和水5种溶剂对其进行提取,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了不同溶剂提取物分别对白腐菌和褐腐菌的抑菌性能,发现心材的甲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白腐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树皮的水提取物对2种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研究了这两种提取物在室内对木材的防腐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观察了木材腐朽后菌丝生长的情况,与常用木材防腐剂酸性铬酸铜(ACC)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心材的甲醇提取物对白腐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而树皮的水提取物对褐腐菌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怀槐的心材和树皮为原料,用乙醚、氯仿、丙酮、甲醇和水5种溶剂对其进行浸提,得到10种提取物.这10种提取物对白腐菌和褐腐菌的抑菌性能研究表明,怀槐心材的甲醇和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性能良好.将心材的甲醇提取物和无机木材防腐剂酸性铬酸铜(ACC)用于对木材的室内防腐实验,根据腐朽后试样的失重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照片观测,得出甲醇提取物对白腐菌的防腐作用较好,对褐腐菌的防腐作用很弱,而ACC对两种菌的防腐作用较强.将心材甲醇提取物和ACC用于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测得两者在24、48和 72 h 的半致死浓度,甲醇提取物分别为16.5、12.7、12.0 mg/L,ACC分别为3.2、2.5、2.0 mg/L;两者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26和 0.46 mg/L.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木材生物防腐,以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NY45株系)为对象,研究其对木材白腐菌彩绒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Tv)及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ophyllum trabeum,Gt)的抑制效果并探索抑制机理。结果表明:NY45对两种腐朽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NY45孢子液处理的毛白杨木材,其耐腐等级从IV级(不耐腐)提升到I级(强耐腐);NY45生长速度远快于木材腐朽菌,可以迅速抢占空间和竞争营养,并能寄生、覆盖、消解木材腐朽菌菌丝,其易挥发性物质对Tv和Gt抑制率分别为18.55%和45.69%,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两种木材腐朽菌的抑制率均超过90%。NY45有潜力作为木材腐朽生物防治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主要树种的木材(心材)天然耐腐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材天然耐腐性是木材本身固有的抗腐朽能力,各种树种的耐腐性不尽相同,它与木材特性组织结构及其内含物的化学成分有关。从木材利用的要求来说,希望木材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能,经久耐用。但各种木材的天然耐腐性很不一致,为了合理利用我国森林资源,在木材利用上既可考虑选用耐腐树种,也可对不耐腐树种的木材进行必宴的防腐处理,以增强木材的耐腐性,延长木材使用年限。做到合理利用木材和培植优质耐腐树种。尤其在当前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木材需用量激增,但在我国森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对于木材耐腐性的试验研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同时,也可为我国生产、科研、教学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试验选用161种树种木材进行了室内天然耐腐性试验。为了得到比较完善的结果,对部分树种的木材还进行了不同木腐菌(包括白腐菌与褐腐菌)的耐腐性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9.
木材白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白腐菌是木材的主要腐朽菌之一,白腐菌菌丝在细胞内形成多种降解酶主要是木素降解酶,次则是纤维素降解酶及半纤维素降解酶,以降解细胞壁物质中的木素、半纤维素及纤维素,作为木腐菌的营养。由于这些木材组成的降解,必然改变木材的化学及物理性质。近年来,在白腐菌的营养需求、降解酶传递途径,对木材主要组成酶降解机理及对材性的影响,产酶的分子遗传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可望不久将来能利用生物工程改变白腐菌基因,  相似文献   

20.
软腐--一种特殊的木材腐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琴  徐煜 《林业科技》2003,28(3):46-46
1 概 述木材软腐属木材缺陷范畴 ,其特点是 :木材在高湿条件下受害 ,同时只是表层木材软化、变黑 ,干燥后呈龟裂状 ,而深层木材健全。这与大家熟知的白腐和褐腐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是一种特殊的木材腐朽。原木缺陷标准定义 :软腐系木材在非常高湿的条件下 ,受软腐菌的侵害 ,破坏次生细胞壁的纤维素所形成。受害材表层软化、变黑 ,干燥后外观类似烧焦的木材 ,其薄层常呈细小的块状开裂 ,容易粉碎。锯材缺陷标准中的定义 ,意思与原木缺陷相同 ,只是表达略有差异。软腐菌属于微型真菌。大家熟知的木材白腐和褐腐主要是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