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对抽梢期油茶树体养分状况的影响,从而为油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林4号’5年生油茶为试材,设置滴灌+花生秆+稻草、滴灌+生态膜、滴灌+油茶壳、滴灌、滴灌+黑地膜、花生秆+稻草、生态膜、油茶壳、黑地膜、不覆盖不灌水(CK)共10种水分管理措施,测定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抽梢期树体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对各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油茶老叶和根N、P、K含量、新叶P、K含量以及枝条P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老叶、根养分含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当年生新叶和枝条的影响比较小。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和滴灌+黑地膜处理更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探讨覆盖对盛果期油茶树体氮素养分分配的影响,从而为油茶林地增湿保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林4号’油茶成熟林为试材,分别在滴灌和非滴灌条件下,设置4种不同的覆盖措施和不覆盖对照,即滴灌+花生秆+稻草、滴灌+生态膜、滴灌+油茶壳、滴灌+黑地膜、滴灌、花生秆+稻草、生态膜、油茶壳、黑地膜、不覆盖不灌水共10个处理,测定各处理下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氮素的养分含量,并对各器官养分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条件可有效促进老叶、新叶、枝条、花和果中氮素养分的稳定和积累,对根中全氮养分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其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老叶中全氮含量呈"U"型弧线波动性变化,新叶和枝条呈"L"型变化趋势;根在滴灌条件下呈下降趋势,非滴灌条件下呈"M"型波动性变化;花和果均表现出上升趋势;由养分分配规律可知,老叶、新叶、枝条和根氮素的相对含量随时间推移呈"V"型变化趋势,花呈上升趋势,果较为稳定;综合分析,滴灌+花生秆+稻草和滴灌+生态膜以及滴灌+黑地膜处理的氮素相对含量均较高,且能有效促进树体氮素养分的积累。总体而言,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是最经济、环保的覆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经营油茶林,采用覆地膜+稻草、覆地膜、覆稻草、松土这4种保水措施,以油茶树行间空地作为对照,就不同保水措施对6年生油茶林地土壤各层水分含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植株耗水量明显大于矮杂草,对油茶林地采取保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覆地膜+稻草、覆稻草、覆地膜、松土这4种保水措施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油茶林地土壤各层的水分状况,夏季晴天9:00~10:00时,在0~10 cm的土层中,不同保水措施的保水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覆稻草>覆地膜+稻草>松土>覆地膜,10~20 cm的土层中则以覆地膜+稻草处理的含水量为最高;而在13:00~14:00这一时间段,覆稻草处理对0~30 cm土层中的水分能起到保护作用,覆地膜+稻草处理对10~30 cm土层的保水效果也较好,而松土处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保持效果更好;16:00~17:00时,在0~10 cm的土层中,覆稻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高,10~30 cm的土层中,覆地膜+稻草处理的含水量相对更高些,30~40 cm的土层中,覆稻草和松土处理的含水量均高。结合油茶根系的分布情况,观测分析各测定时间段土壤各层的水分变化动态后认为,覆稻草和覆地膜+稻草是4种保水措施中相对较好的保水措施,且覆稻草是最经济最环保的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油茶林地细根的分布特征及其随林龄变化的规律,本文利用根钻法研究了3种林龄的岑溪软枝油茶林分细根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年内动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油茶林细根总生物量(B总)变化规律:5年生油茶林(3 174.62 kg/hm2) 2年生油茶林(1 750.74 kg/hm2) 8年生油茶林(1 301.13 kg/hm2),且三者差异极显著(P 0.01)。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树干10 cm处的细根总生物量(B总)表现为5年生油茶林 2年生油茶林 8年生油茶林;距离树干20 cm处的细根总生物量(B总)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降低,即2年生油茶林 5年生油茶林 8年生油茶林,且差异显著(P 0.05);在垂直方向上,细根生物量垂直方向上的回归模型以多项式y=ax3+bx2+cx+d拟合效果最好,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加深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不同林龄的油茶林细根生物量均呈单峰性动态变化,生长高峰期均出现在8月份。  相似文献   

5.
用土钻法研究了西双版纳橡胶Hevea brasiensis林0~20cm土层中≤2mm细根的生物量和生长量,用分解袋法研究了橡胶林细根的分解,结果表明:0~10cm的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10~20cm的细根生物量(p<0.01);在0~20cm土层中,橡胶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现存量分别为2 206 kg·hm~(-2)和345 kg·hm~(-2);活细根现存量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最小值出现在11月份;死细根现存量的最大值出现在2月份,最小值出现在8月份;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年生长量和年周转率分别为213 kg·hm~(-2)、733 kg·hm~(-2)、1 801 kg·hm~(-2)和82%。  相似文献   

6.
帽儿山林区6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钻法对以上6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对0~30 cm土层的细根(≤5 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6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1 030.0 g·m-2)>蒙古栎林(973.4 g·m-2)>红松林(780.9g·m-2)>落叶松林(718.2 g·m-2)>山杨林(709.1 g·m-2)>樟子松林(470.4 g·m-2);2)除落叶松外,其他林分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红松林、落叶松林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其余4种均出现在6月,水曲柳林最小值出现在9月,其他5种林分均出现在7月或8月;3)不同林分死细根所占的比率不同;4)从细根的垂直分布来看,由于温度、水分、养分等在不同土壤层中分配比率不同,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40%,其中水曲柳林最高,达到60.3%.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根钻法研究了3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细根现存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0~40cm土层的细根(≤2 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垂直分布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平原区细根现存量排序近熟林(13.37 t/hm2)中龄林(10.80 t/hm2)幼龄林(5.03 t/hm2),丘陵区近熟林(13.71 t/hm2)幼龄林(5.69 t/hm2),山地地区近熟林(16.02 t/hm2)中龄林(13.23 t/hm2)。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40%,其中平原区幼龄林细根含量最高,可达到50%根生物量。平原区幼龄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建立的土层深度与细根生物量模型Y=69.235x-1.724达到极显著水平(R2=0.97),丘陵区和山地地区均符合指数曲线函数。  相似文献   

8.
两种不同覆盖处理对毛竹冬笋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稻草+砻糠、稻草+地膜2种覆盖方法对毛竹笋用林进行覆盖试验,对比分析冬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经过覆盖处理的毛竹笋用林能大幅度地提高冬笋的产量;其中,砻糠+稻草处理可提高冬笋产量155.06%,地膜+稻草处理可提高冬笋产量97.30%。投入产出方面,地膜+稻草处理效果最好,投入产出比达到1:3.02。生产中建议采用地膜+稻草的覆盖方式提高笋用林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对施钾水平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不同施钾水平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细根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以2011年种植的油茶林为试材,在等养分条件下,2015年设置不施钾K0(N_(92)P_(48)K_0)、低钾K1(N_(92)P_(48)K_(135))、高钾K2(N_(92)P_(48)K_(270)) 3个处理,2016年6月起对林地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的时空分布动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K1、K2处理增大了油茶细根根尖数、平均直径、总根长以及总表面积,并且施钾有利于油茶根长密度及净生长速率的增大。不施钾处理(K0)下的油茶细根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低钾(K1)处理极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细根的根尖数、根表面积及根长密度,而高钾(K2)处理对上层土的细根无显著促进作用。K0处理的总根长、总根尖数、总表面积以及根长密度在2016年秋季出现下降趋势,而K1、K2处理明显减缓了其秋季细根形态指标降低的趋势;油茶的平均直径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幅度较大,各处理都在2017年3月出现峰值,K0、K1、K2三个处理下的平均直径峰值分别为0.631、0.750、0.788 mm;总根长、总根尖数、总表面积以及根长密度都在2017年5月出现峰值;K1处理下的净生长速率在2017年3月—2017年5月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油茶细根的季节生长节律为春季较高的单峰型,细根直径范围为0.5~0.8 mm;合理适量施钾肥有助于油茶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大细根的吸收面积;施钾肥能够促进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有助于实现养分的高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五味子园采取双层黑地膜、单层白膜、覆盖稻草、覆细沙、单层黑地膜、双层白地膜和对照无覆盖等7个不同土壤覆盖措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覆盖措施对北五味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双层黑地膜较其他6个试验处理在产量上差异显著,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覆双层黑地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8.1%,单层黑膜覆盖提高24.0%,覆单层白膜提高13.6%,覆双层白膜提高12.9%,覆稻草提高2.5%,覆沙提高2%。  相似文献   

11.
以岑溪软枝油茶(Cenxi soft branch Camellia oleifera)无性系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幼龄期(2年生)、结果初期(5年生)和盛产期(8年生) 3种林分中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油茶林分中土壤养分总量差异显著,2年生油茶林分中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最高,5年油茶林分中有效磷含量最高,8年生油茶林分中速效钾含量最高。水平方向上,4种土壤养分在不同林地中分布较为均匀;垂直方向上,4种养分主要分布在土壤中上层0~30 cm处,整体上元素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少。偏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性氮对细根生物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0~60 cm土层;有效磷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40 cm土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速效钾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0~20 cm土层中,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细根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林地覆盖对油茶果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加强油茶林地旱期增湿保墒管理、确保油茶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选择‘湘林14’10年生油茶林,设置稻草覆盖(T1)、塑薄覆盖(T2)、无纺布覆盖(T3)和无覆盖(T4)4种处理,定期观测7~10月土壤水分含量和油茶果实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林地覆盖能显著改善林地墒情,覆盖处理后平均土壤含水量比无覆盖20 cm土层提高8.4个百分点,50和80 cm土层提高1.8个百分点;果径、果高和果实体积的终值由高到低依次均为T1、T2、T3、T4,上述指标,T1分别为T4的108.5%、102.1%和120.1%,T1与T4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油茶果径、果高和体积生长7月中旬~8月下旬为快速生长期(Ⅰ),9月之后为生长后期(Ⅱ)。在整个生长进程中,果径、果高和体积值在多数时间内由高到低依次为T1、T2、T3、T4;油茶单果质量、单株产果数和单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T2、T3、T4,T1比T4单株产果高43.9%。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在3种覆盖材料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长林4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Changlin No. 4’为材料,设置富氮复合肥(N∶P∶K=22∶8∶15)、富磷复合肥(N∶P∶K=8∶22∶15)、平衡复合肥(N∶P∶K=15∶15∶15)3个施肥处理以及1个空白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茶林土壤理化性质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提高了油茶林地的土壤含水率和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富磷复合肥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效果最好,富氮复合肥效果次之;3种施肥处理均有效增加了油茶植株的地径、株高和冠幅,其中富氮复合肥处理增加地径效果最明显,平衡复合肥处理对株高影响最大,且不同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各施肥处理对油茶细根生物量的增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并影响细根的空间分布,其中,以富磷复合肥处理的油茶林20~3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最大,综合分析发现以平衡复合肥处理的油茶细根生物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采用生长季内连续钻取土芯法进行根系调查取样,研究刺槐细根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存在显著差异。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大于东南坡,分别为东南坡的1.58倍(4月)、1.86倍(7月)和1.24倍(10月)。同时,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都表现出10月>4月>7月的动态变化。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细根面积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无论在东南坡还是西北坡4月和10月约7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30%分布在160~250cm土层。7月约8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20%分布在160~250cm土层。不同月份间,刺槐细根面积在0~40cm土层所占比例变动较大,而40~150cm土层变动较小。刺槐细根面积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与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10年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刺槐林细根在0~180cm土层中随深度呈层次性衰减(a,b,c,d,e);其中,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随深度变化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根系集中分布在0~60cm土层,峰值都在0~20cm土层,该土层3项指标分别占各自0~60cm土层总量的42.72%,44.44%和47.14%;比根长随深度增加衰减趋势较弱,在80~140cm土层中出现反复,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可用三次多项式描述。2)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均随距树干基部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0~40cm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增加,在40~80cm达到最大值,120~160cm内最少。3)根系分布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建立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均达到95%以上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油茶抗旱生理以获得有效保水抗旱覆盖栽培技术,以4年生"湘林"油茶林为对象,在三个不同立地(未垦区、红壤区和砂砾区)中以白膜、黑膜、木屑、谷壳和遮阴网为覆盖处理,测定油茶叶片绝对含水率、相对含水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立地采用不同覆盖方法对油茶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影响极显著,不同立地与不同覆盖处理对油茶生理指标影响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其中在砂砾区油茶进行木屑覆盖叶片其含水量较高;在未垦区油茶进行木屑覆盖叶片其相对电导率较小;在未垦区和砂砾区油茶进行遮阴网覆盖其丙二醛含量较低;在红壤区油茶进行黑膜覆盖叶片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不进行任何覆盖其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在砂砾区油茶进行遮阴网覆盖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未垦区进行黑膜覆盖其含量最低;在红壤区覆盖白膜油茶受干旱胁迫较大,覆盖木屑与谷壳保水能力相对较好;在砂砾区覆盖遮阴网、木屑及谷壳油茶受逆境环境的胁迫相对较弱。6个不同覆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其中未垦区和砂砾区覆盖遮荫网油茶丙二醛指标最具代表性(p=0.0002、p=0),保水抗旱能力较强;红壤区覆盖木屑可溶性糖最低,保水抗旱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伐根嫁接杨树林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比研究大兴区的伐根嫁接杨树林分和与其地下和地上部分分别相同的植苗造林杨树林分,得出伐根嫁接杨树林根系的特殊分布特征。采用全挖法获取杨树总根量和根型,采用土柱法获取吸收根(细根≤2mm,粗根210mm)。结果表明:伐根嫁接林根系总干重分别是相同地下和地上部分植苗造林的1.83倍和7.38倍;其根系数量多且粗壮,为水平斜生根型,而植苗造林林分为水平根型;伐根嫁接林总细根量和总粗根量分别比两个植苗造林林分提高了86.27%和224.65%,59.06%和65.86%;与植苗造林相比,伐根嫁接林表层的吸收根垂直和水平分布都表现异常,垂直分布中0~10cm土层的细根分布较多,10~20cm土层的分布较少;水平分布中株间0~20cm土层的分布异常多。该结论为伐根嫁接杨树林的生长优势提供了进一步的微观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苹果园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以长富2号17年生苹果树为试材(基砧为山定子,中间砧为M26),覆盖条件共设覆黑膜+覆麦草(处理Ⅰ)、覆麦草(处理Ⅱ)、覆玉米秆(处理Ⅲ)、生草(处理Ⅳ)4种处理,以清耕为对照,就不同覆盖条件对苹果园土壤集雨保墒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7月干旱期的各测定日期,处理Ⅰ~Ⅲ这三种覆盖条件下土壤各层的绝对含水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处理Ⅳ和对照;在干旱程度较重的6月中旬,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全层(0~60 cm)的绝对含水量比生草处理Ⅳ和对照的提高13.54%~37.77%,其中0~2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25.25%~55.92%,20~4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了5.26%~26.13%,40~6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了7.15%~33.82%,说明集雨保墒效果明显,但处理Ⅰ~Ⅲ这三种覆盖处理间保墒效果的差别不大。处理Ⅰ~Ⅲ的果实单果质量比处理Ⅳ和对照增加6%~10%;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处理Ⅱ与对照接近,其他覆盖处理的均显著低于对照;果实去皮硬度,处理Ⅱ的最大,为10.69 kg·c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  相似文献   

19.
择伐对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择伐40年后的阔叶红松林过伐林(以下简称为择伐林)和未砍伐的典型阔叶红松林(以下为原始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择伐对细根生物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原始林和择伐林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生物量和总细根年平均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总细根生物量以及活细根在6月以及9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细根在5月、7月以及8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始林和择伐林的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80%的活细根和75%以上的死细根分布在0 20 cm的土层中,其总细根生物量、活根和死根仅在3040 cm存在显著差异(P0.05);原始林和择伐林的不同直径级(2 5 mm和≤2 mm)的活细根的生物量比、死细根的生物量比以及总细根生物量比在相同土层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栎类天然次生林细根形态和生物量等生长动态特征对不同森林抚育强度的响应,采用近自然森林抚育作业法对栎类天然次生中幼龄林进行抚育,并设置轻度(21%)、中度(35%)和重度(54%)3个抚育强度处理水平以及对照样地,抚育2年后进行样地调查,研究不同抚育强度条件下林地表层(0~20 cm)细根形态结构特征参数和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细根结构特征参数和Bray-Curtis相异距离的不同抚育强度样地PCo A排序图,能很好地描述不同抚育强度样地之间的细根生长发育差异特征;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0~20 cm土层活细根和死细根根长密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平均直径和细根体积密度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在不同抚育强度之间呈现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加,0~10 cm土层活细根生物量密度和总细根生物量密度均快速增加;相比于10~20 cm土层,森林抚育对0~10 cm细根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强度抚育条件下的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比对照增加了136.72%,而10~2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密度比对照增加了105.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