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莱格西’和‘灿烂’2个蓝莓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进行水分胁迫(干旱胁迫、水淹胁迫),研究水分胁迫对2个品种蓝莓叶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莱格西’和‘灿烂’的叶长、叶宽、比叶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叶绿素含量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而显著降低(P 0.05),二者的总叶绿素含量在重度水淹胁迫下分别下降77.14%和55.82%,下降至最小值;3)在水分胁迫下2个蓝莓品种的PSⅡ光反应中心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最小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qN)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_m)、PSⅡ的潜在活性(F_v/F_0)和光化学淬灭(qP)呈下降趋势,以‘莱格西’的光合系统受影响较大。本研究说明蓝莓品种‘灿烂’比‘莱格西’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耐淹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紫丁香(Syringa oblat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对3种灌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3种灌木的最大荧光(F_m)、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和光合量子产额(Yield)逐渐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_N)逐渐上升,初始荧光(F_o)先下降后上升。3种灌木各参数的变化幅度不同,运用隶属函数对3种灌木进行分析,得出抗旱性强弱次序为水蜡紫丁香连翘。  相似文献   

3.
植物可以通过减少色素和捕光色素复合体Ⅱ的含量来降低叶片对光能的捕获。土壤水分胁迫会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促进已合成的叶绿素分解,使其含量降低,这可能是土壤水分胁迫下植物体内产生的多种活性氧使光合色素发生降解所致。为研究持续干旱对巨龙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巨龙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模拟自然持续干旱,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巨龙竹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均降低;初始荧光(Fo),说明干旱胁迫伤害了光系统Ⅱ(PSⅡ),使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降低,光合电子传递、光合原初反应过程受到抑制,起光保护作用的热耗散提高。  相似文献   

4.
淹水胁迫对丁香叶绿素含量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丁香属植物在淹水情况下对淹水胁迫的响应,以紫丁香Syringa oblata、暴马丁香S.amurensis和小叶丁香S.microphylla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淹水胁迫对3种丁香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淹水胁迫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淹水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丁香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的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明显上升,而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电子传递速率(RET)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呈显著降低趋势,3种丁香比较,小叶丁香的变化幅度最小,紫丁香的最大。表明小叶丁香对淹水的抗性最大,其次为暴马丁香,紫丁香的抗淹水能力最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年生花楸树苗为研究对象,在正常管理的盆栽条件下采用"双套盆法"模拟淹水胁迫,研究淹水条件下花楸树苗抗氧化生理指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年生花楸树苗叶片抗氧化生理指标和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淹水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淹水胁迫加深,花楸树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着淹水胁迫加深,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叶片初始荧光(F_o)呈上升趋势,最大荧光(F_m)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_Fm)和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_v/F_o)均呈下降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栀子的耐旱性,为适用于困难立地区域植被恢复的耐旱植物的筛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栀子苗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轻度、中度和重度的干旱胁迫处理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栀子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并观测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状态。【结果】在干旱胁迫下,栀子叶片的相对含水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不断下降,栀子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均显著增高(P 0.05);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栀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类型均为"双峰"型,均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同时栀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均逐渐下降,其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为气孔因素所致;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栀子叶片的初始荧光、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均逐渐上升,而其最大荧光值、PSⅡ反应中心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化学淬灭系数则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均逐渐下降。轻度干旱胁迫对栀子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较小,但在中度及重度干旱胁迫下,栀子叶绿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其叶绿体外膜部分破裂,基粒排列紊乱,基质片层扭曲变形,导致光合作用减弱。【结论】栀子幼苗有较强的耐旱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仍能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4年生闽楠幼树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幼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快速光响应曲线差异。结果表明,初始荧光F_o和最大荧光F_m在施肥一季度后即冬季出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施肥三季度后即夏季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_v/F_o)均是中度施肥处理优势显著。不同施肥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PSⅡ的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p随光强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相同光照强度下,冬季随施肥量的增加其Yield值越大,夏季则是中度施肥量样地Yield值较突出;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NPQ随光强增加呈上升趋势,相同光照强度下ETR冬季数据大量施肥处理样地显著高于其他,夏季未施肥样地明显低于施肥样地,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NPQ高温季节在同光照条件下未施肥处理样地明显高于施肥样地。说明施肥会影响闽楠幼树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和活性,中度施肥对各项荧光参数促进作用明显,而大量施肥在高温季节则会导致PSⅡ反应中心部分关闭产生光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40 ℃下对1年生花楸树幼苗进行0、2、4、6、8、10 h的高温胁迫,测定不同胁迫时间的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等生理生化和形态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相对电导率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都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 高温胁迫0、 6 h叶绿体超微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高温胁迫8 h,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质膜受到严重破坏,基粒片层变得模糊并且受到破坏,基质片层出现紊乱、排列错位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毛竹幼苗为材料,通过测定在不同浓度(0、50、100、15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的幼苗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毛竹幼苗的植株生长量、苗高生长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条件下,毛竹幼苗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降低,PSⅡ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显著降低。低NaCl浓度(50 mmol.L-1)胁迫下,光化学淬灭(qP)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NaCl浓度(100~150 mmol.L-1)胁迫下,qP显著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无显著差异;毛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低NaCl浓度胁迫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NaCl浓度胁迫下,显著降低;各个NaCl浓度处理下的毛竹叶片脯氨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八宝景天为试验材料,以含有两种不同洗涤剂灰水为试验水源,研究了植株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灰水胁迫对八宝景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较小,PSⅡ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实际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幅度不大,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波动范围相对其他参数较大。在两种灰水胁迫下,八宝景天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总趋势呈上升状态,表明灰水胁迫对植株影响甚小,未抑制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湿地变化一直是湿地生态研究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1989—2016年间6期的TM/ETM数据,结合气象、水位数据对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以期从长时间序列上揭示东洞庭植被覆盖变化的机理,为湿地植被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上,东洞庭湖的整体植被覆盖度存在降低的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等级围绕着水体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梯度差异。2)1989—2016年间,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情况以退化为主,退化面积达到75.59%,且以轻度退化为主要类型;整体来说,研究区南边比北边退化程度高。3)研究区低、高植被覆盖区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与东洞庭湖特有的水文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羽扇豆醇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果蔬及中草药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羽扇豆醇合酶(Lupeol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前期研究显示,编码该酶的基因在原核和酵母表达体系中均难以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产物。本研究以拟南芥为受体,通过超量表达拟南芥羽扇豆醇合酶1(AtLUP1)基因,分析利用植物细胞生产羽扇豆醇的可行性。使用气相色谱GC检测AtLUP1超量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发现48号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5mg·g^-1,显著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结合曲轴加工工艺的特点,先建立了锻造、切削和调质等典型工序的IPO模型,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曲轴加工过程的IPO模型。实践表明:曲轴加工过程IPO模型的建立,对清单分析和资源环境属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下空间开挖产生大量的工程弃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对其资源利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进行泥沙分离是工程弃土的主要资源利用方式,分离后沙石直接作为骨料利用,而剩余的泥渣中含有丰富的黏土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从技术原理、工艺和质量保证措施提出以泥渣和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再生种植土的新思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工程弃土和有机废弃物的处置难题,还能为我国的种植土资源提供新的补充来源,在高质量绿化种植土生产和耕地占补平衡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培育试验,筛选速生、丰产等不同功能品系,为我国造纸业、建筑以及板材业提供优质原材料及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将美国引进的三代湿地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和全同胞家系及本项目组自主培育的湿地松家系放在一起开展子代测定试验。参试的湿地松半同胞家系14个、全同胞家系8个。对其3年生测定林胸径和树高进行了测定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松半同胞和全同胞家系间,在树高和胸径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比较每个家系树高和胸径生长状况,通过Duncan法选出了生长性状优良的半同胞家系S4、S11、S13、S16、S25,以及全同胞家系S14、S23、S17。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我国北方冬季取暖能源以燃煤为主,主要方式有3种: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区域锅炉集中供暖,户内分散采暖。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2016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推进电能替代指导意见》,积极在北方推进"煤改电"清洁取暖。对"煤改电"工程耦合储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仅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而且可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可见,储能在"煤改电"中的应用应受到重视,其商业推广将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损伤的修复效果,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胁迫+外源多胺修复处理"试验。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主脉直径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以外源精胺(Spm)溶液对植株的水分运输能力的修复效果最佳。2)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起到调节效果差异不明显;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显著(P <0.05);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叶肉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结合3个指标响应的综合情况来看,3种外源多胺中以外源亚精胺(Spd)对叶片储水能力修复效果最强。3)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栅/海绵比值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仅外源Spd溶液对栅/海比值的缓解调节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樟树幼苗进行光合指标的测定,探究樟树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自我调节与适应性,为苗期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在轻度胁迫(LS)、中度胁迫(MS)、重度胁迫(SS)的条件下,樟树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b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结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且重度胁迫(SS)时叶绿素含量下降程度较大,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高于叶绿素b,导致叶绿素a/b的比值下降;2)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在干旱条件下持续下降,在重度干旱(SS)条件下下降幅度最高,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 <0.05);3)轻度干旱(LS)与中度干旱(MS)下胁迫结束时水分利用效率(RWUE)高于对照组,重度干旱(SS)则略低于对照组;4)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一年生香樟幼苗可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与水分利用情况来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19.
环氧树脂胶粘剂具有许多修补或加固结构物所需的独特性能。由于其具有极为典型的黏弹性力学性能,研究环氧树脂胶粘剂在老化过程中的动态力学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实验采用复配胺类固化剂,自制了一种环氧树脂基修补胶,研究了其动态黏弹性。根据时间-温度等效原理建立了50℃下胶粘剂的频率-模量主曲线,分别使用整数阶和不同阶数的分数阶Zener流变模型对主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研究表明,分数阶Zener模型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对主曲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且分数阶数越低,拟合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杉木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规律,为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会同杉木林25年定位测定的生物量和养分数据,估算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生物质中新补充或转移出的养分,分析了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特征。结果表明:活立木各器官组织都发生养分转移,而且N、P、K、Ca、Mg都能在活立木各器官组织内转移。林分郁闭前,新吸收的养分中有部分转移到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物质内。林分郁闭后,各林龄阶段都表现出积累在原来生长的、且在该林龄段还存活的植物组织内的养分被转出来再利用。除从叶中转移出来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外,干、皮、枝和根中转移出来的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杉木体内养分流动方向和转移量大小除受养分含量差异大小的制约外,还受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发育特征的影响。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和再利用是植物对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也是植物保存养分并维持体内养分平衡的一种重要养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